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普通中又略帶特殊的星球。說它「普通」,是因為類似的行星有千千萬萬。而說它「特殊」,是因為它孕育出了無數形態各異的生命。
目前為止,地球現存物種約3000多萬個,可能你會覺得這很多,但其實現存的3000多萬個物種,僅僅占地球46億年孕育物種總量的1%左右。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物種有99%已經全部滅絕。
據科學家的研究,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發生過許多次生物滅絕事件,而這其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範圍最廣的,要數寒武紀之後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4.5至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導致當時60-70%的物種滅絕,是地球誕生以來第二大規模的滅絕事件(第一次是寒武紀之前,藍藻大規模產生氧氣導致的滅絕事件)。
這次事件可以說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末日,大量帶殼的腕足類生物退出歷史舞台,而魚類則趁機崛起,以至於後來完全取代無脊椎動物,成為海洋新的霸主。
之所以會出現這次滅絕事件,是因為奧陶紀末期地球溫度急劇下降,南北兩極形成巨大的冰蓋,導致海平面驟降、淺灘面積縮小。
要知道當時的無脊椎生物,主要的生活區域就是淺灘,所以淺灘的縮小和消失,最終導致這些生物滅亡。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3.75至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據考證,滅絕事件持續了至少2000萬年的時間。
這次的滅絕事件,導致當時70%的物種滅絕,剛熬過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的海洋無脊椎生物,再次遭到無可挽回的重創。
與此同時,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四足生物,開始逐漸走出海洋來到陸地,最早的兩棲脊椎動物——海納螈出現了。
這次滅絕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火山噴發。由於某些未知的原因, 大量熔岩從西伯利亞海床底下噴涌而出。
滾燙的熔岩使得海水升溫,有毒物質與海水反應又使得海水酸化,大量的二氧化碳產生了強烈的溫室效應。
由於泥盆紀中期植物繁茂,它們很快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抽走,這又導致氣溫驟降。就這樣,在迅速的冷熱交替中,大量生物走向滅亡。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2.58至2.52億年前,讓當時90-96%的物種永遠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次滅絕事件。
由於物種滅絕太多,甚至險些讓地球生命退回單細胞生物時代。不過好在對脊椎動物的影響較小,海洋中許多魚類都得以倖存,陸地上哺乳動物的祖先,以及爬行動物的祖先也都得以倖存。
造成這次災難發生的原因和上一次差不多,也是因為火山噴發導致的溫室效應,以及大氣污染所造成的大面積、長時間的酸雨。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2.01億年前,導致當時物種滅絕了70-75%。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大型兩棲動物在這次事件中紛紛滅亡,以至於恐龍能夠在世界各地順利的繁衍生息,為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打下了完美的基礎。
而原始的哺乳動物也順利的躲過了這次災變,不然現在也就沒有人類什麼事了,不過它們也開始了被恐龍壓迫1.6億年的生活。
在海洋中,魚類開始由古代種群向現代種群演化,現代鯊魚的祖先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
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又是火山噴發。位於大西洋的超級火山噴發,滾燙的熔岩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覆蓋了大片的土地,使得陸地變得極為乾旱和炎熱,海洋因高溫而缺氧嚴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可能是最為人熟知的,多數人或許也只知道這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滅絕事件,直接導致恐龍時代結束、哺乳動物崛起。
事實上,雖然這次滅絕事件最有名,但是從科學角度來看,它造成的影響或者說滅絕的程度,卻是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最輕的。
在海洋中,原本數量眾多的爬行動物幾乎全部滅絕,僅留下了我們熟悉的海龜。而在陸地上,除了部分小型鳥類恐龍,像霸王龍、三角龍之類的大型恐龍也全部滅絕,這為哺乳動物的繁衍和活動提供了安全的環境,地球也因此進入了哺乳動物統治的時代。
造成這次事件的原因是隕石撞擊。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了尤卡坦半島,揚起的塵埃使得地球陷入黑暗,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凋亡,整個食物鏈崩潰,大型生物紛紛餓死。
其實除了以上五個大型滅絕事件,地球上還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影響較小的滅絕事件。不過,「小」只是相對的,它們還是對地球生物多樣性造成了猛烈的衝擊。
近些年,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矛盾,也變得越來越難以調和,因此許多科學家明確表示,地球此時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事實上,人類對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破壞是有目共睹的,而照這樣發展下去,地球會報復人類嗎?答案其實非常明確。
正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所說的那樣,如果人類不從根本上解決與自然的矛盾,地球生態將會在2600年徹底崩潰,人類或許會和之前的生物一樣,難逃大滅絕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