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尹曉靜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當代年輕人「自我成長圖鑑」:
辦的健身卡有一沓,去過的次數讓人笑話;
剛報班時每日打卡,之後想起來才翻一下;
百天行動積極參加,沒過幾天這錢白花;
早起口號喊得最響,打卡之後立馬躺下;
……
這些經歷你有過嗎?
反正我有,還不止一次。次次決心要痛改前非,次次原諒自己說「算了吧」。
很多人把這種失敗歸結為:不自律。正是因為不自律,才學不好英語、瘦不下來、沒法早睡、業績不好、不會寫作、賺不到錢擼不到貓……
而且,相信你一定聽過這句話:
「自律帶來自由」。
最近還疊代了2.0版本:
「高度自律帶來高度自由」。
可是,如果我不自律,人生就完了麼?
01
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嗎?
我們對自律有多推崇呢?看看下面這些文章就知道了——
《自律的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自律的女人,最好命》
《自律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安全感》
《自律,是女人最貴的化妝品》
《自律的人,不會活得太低級》
《自律是評價一個人能力的總計要素》
《自律上癮後,我秒殺了半個朋友圈》
《自律的人,都是狠角色》
……
其實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簡單:
只要你自律,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舉的例子一般也都是:我的朋友在自律(包括但不限於健身、學英語、寫作、理財)之後升職加薪、生活越來越好。
不過,如果深入思考,會發現這個觀點最起碼有兩個問題:
1、簡單歸因
2、無法證偽
先說簡單歸因。
簡單歸因是指將事情的結果簡單的理解為是由某一個原因引起,而忽略了其它更深層的原因。
把一切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都歸結為「自律」,不能說100%不對,但是太誇張了。除了自律之外,難道就沒有其它因素導致成功或失敗了嗎?只要多問這一句,就會發現很多文章刻意迴避了其它因素,比如時機、運氣和平台。
總之,在這些文章里,自律簡直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看多了就會發現,這種套路簡直和多年前流行的成功學一樣,簡單粗暴地把某人成功的因素歸結為一個原因:
- 科比成功是因為他看到過清晨四點鐘的洛杉磯;
- 馬雲成功是因為他沒有在黎明來臨之前放棄;
- xx企業成功是因為它抓住了時代巨變帶來的機會;
……
聽著就腦殼兒疼。
再說無法證偽。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一切從經驗得來的假說、命題和理論必須在邏輯上容許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學的,即科學具有「可證偽性」。
比如「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就有具有「可證偽性」,因為只要你找到一隻黑天鵝 ,就能把那句話證偽,所以,在你找到黑天鵝之前,「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就是正確的。
「自律成就人生巔峰」這個觀點就不具有可證偽性。
比如我說有人堅持自律一段時間後還是個loser,
對方會反駁:
- 那是因為TA自律的時間不夠長,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
- 那是因為TA自律的方法不對,改善方法就能成功
- 那是因為TA自律的「質量」不夠高,提高「質量」就能成功
- 那是因為TA自律的動力不足,加強「動力」就能成功
……
等等等等。
你會發現他們永遠都能自圓其說,不具有「可證偽性」。
而且,自律時間的長短、自律的方法、自律的「質量」、自律的動力又該如何量化和衡量呢?
根本就找不到標準。即使你好不容易確定了一個標準,對方還有可能反駁說「因人而異」。這就更沒辦法繼續探討下去了……
對於這種無法證偽的概念,我們實在不能「無腦信奉」。
查理・芒格非常強調逆向思維,還特別推崇雅各比的思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當看到很多文章宣揚「自律成功」時,我們不妨反過來想想:它們這麼寫是為了什麼?以及,這是事實嗎?
要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這些粗淺的信息。
所以,自律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不自律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功。
02
無需自律
人生也能up up
很多人並不自律,一樣能成就事業。或者說很多有成就的人壓根就不會去想自己到底有沒有堅持自律,更不會把自律掛在嘴邊。
那麼這些不強迫自己「自律」的人,又在用哪些方法自我成長呢?
我們一起來看三點。
1、問題導向
當你下定決心要完成一個目標時,不妨對這個目標持續發問。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激發內心對於實現目標的渴望,讓大腦進入「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循環之中。
我初次接觸網際網路運營領域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當時的目標是網際網路運營入門,提問的問題有:
- 網際網路運營到底是什麼?
- 運營分為哪幾種類型?
- 運營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 運營入門有什麼注意點?
- ……
抱著這些疑問,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包括刷垂直領域的頭部網站、看各種運營書、上相關網課、關注相關公眾號……
看得多了,會發現之前的疑問能得到一一解答,自己也會嘗試著給出答案,而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知識。同時,新知識和新概念又不斷接踵而來,不斷刺激著我繼續學下去,這就是傳說中的「越學越有趣」。
接觸一個月後,我就寫了一篇產品分析類文章,成功投稿到幾個大平台,收穫了不錯的閱讀量和關注度,還拿到了好幾個實習offer。
誰能想到其實一個月之前,我是個連DAU都不知為何物的門外漢呢?
如果在接觸新領域之前,我什麼問題都不想,就是執拗的認為必須保持自律,死磕自己每天打卡學習,很可能學著學著就心累到難以持續,執行動力也會大打折扣。
當然,這種「問題導向」不僅適用於知識學習,也適用於各種訓練營、健身、減肥、早起等活動。
比如參加寫作訓練營時,可以問自己:
- 參加寫作訓練營希望收穫什麼?寫作的理論知識?實踐方法?認識大佬和同好?
- 目前自己的寫作水平如何?參加完之後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 訓練營老師講的方法論完不完善?有沒有其它角度繼續解讀?
- 訓練營助教的批改標準客不客觀?修改後的文章能進一步提升嗎?
……
類似這種,提問一個問題,就會促使你去解決一個問題,一點一點積累,實現目標也就水到渠成。
2、獎勵機制
這一點接著「問題導向」來說。
如果你周圍有通宵達旦做課題的學霸,或者加班到樂不思蜀的工作夥伴,不要覺得他們很變態(他們就是很變態),其實他們非常樂在其中。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當前在做的事情激發了他們的內心愉悅感,讓他們「越學越有勁」。而且,這種愉悅感是不斷持續且長久的,遠非「奶頭樂」可比。
也就是說,只要激發這種愉悅感,我們就能自發主動的採取行動。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可以利用大腦天然的「以獎勵為本」的運行機制。
TED演講《打破壞習慣的簡單方法》(A simple way to break a bad habit)中提到了大腦的一個運行機制:觸發-行為-獎勵。
這種機制近乎於本能。演講人神經病理學家Judson Brewer舉了一個例子:看到巧克力蛋糕(觸發)-吃掉它(行為)-吃完很開心(獎勵)。
大腦會記住這種「開心」的感覺,只要有機會,就想吃塊巧克力蛋糕來讓自己開心一下。這麼不斷重複下去,就形成了習慣(然後你就胖了)。
有人因為這套機制變胖,也有人因為這套機制受益,那些能廢寢忘食學習和工作的人就屬於後者。
他們從不逼迫自己去行動,也不會口口聲聲喊著要自律,因為在他們眼裡,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看到問題或新知識(觸發)-嘗試解決或學習(行為)-大腦愉悅感(獎勵)-太棒了我還要(重複)
就這麼不斷循環觸發-行為-獎勵-重複的過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養成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說完成一個了不得的成就才能激發愉悅感,實際上,哪怕是一個完成一個小小的任務都能刺激大腦,讓它感覺很「爽」。
因此,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沒必要操之過急,可以利用精細化思維將任務一步一步分解下去,先完成一個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小任務,以此來激發內心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形成「內在驅動力」,然後才能無往而不利。
3、看見收益
如果你針對目標提了問題,也知道大腦的獎勵機制,但就是打不起精神去行動怎麼辦?
是靠自律麼?不是,是要讓自己立即見到收益,或者調高完成目標後的收益水平。
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早已演化出了趨利避害的特性。沒有人不喜歡利益,利益才是最大的動力。
如果「知道許多道理,但還是不想行動」,那可能就是完成目標後的收益不夠吸引你。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我讀書期間一直有個夢想——早起。可惜整整七年都沒實現。之前也逼著自己參加過不止一個「早起打卡群」,但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沒錯,我就是那種打卡後還能繼續倒頭就睡的人)。
然而,現在我能麻利的在6點鐘起床,而且沒有任何埋怨。
原因沒有別的,因為我畢業上班了,如果不早起,就要擠早高峰的地鐵。北京的早高峰,一堆陌生人像牲畜一樣擠滿整個車廂,分分鐘讓我很懷疑人生。
而只要我能早起,就能獲得巨大的利益
——不用擠早高峰的地鐵!
對我來說,這個利益的誘惑力甚至遠遠超過奶茶。
就這樣,多年的「早起無力症」沒有被「自律」治好,卻被「早高峰」治好了。
《行為設計學》中提到,促使人類自發改變的模型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分析思考改變」,而是「看見感覺改變」。
人類這個狡詐鬼,只有真正看到利益,才會真正確信自己的選擇是有價值的。嘗到甜頭後人的精神狀態也會更好,相當於建立了一個正向反饋,恨不得立馬去改變現狀。
所以,如果你實在毫無動力,不妨找到自己最在意的那個「利益點」,然後想辦法將行動和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就算找不到外界的「利益點」,也可以自己創造一個。
03
不自律的人生也能開掛
人類的大腦天生喜歡簡單的東西,對於成功或失敗,我們很喜歡用一個簡單的原因概括,比如自律。這樣不僅節省大腦能量的消耗,還很容易記住和認同。
但現實社會如此複雜,遠非一個詞語所能概括。
對自律的極大宣揚,很容易讓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自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條件。為了成功,甚至有人不惜自虐。
但成功之道哪有那麼簡單呢?
有時候我在想,很多人大力宣揚自律,也許並非是100%認同它,只是想緩解一下內心的焦慮感。
也許大家也都知道自律並非靈湯妙藥,只是想多看幾個自律的故事,刺激一下停滯不前的靈魂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律是一種精神安慰劑。
不過,安慰劑終歸只是一個安慰劑,它無法讓你真正實現心中所想。要想主動改變現狀,不妨嘗試一下本文介紹的三個方法——
用問題導向激發我們對目標的興趣,獎賞機制提高內在驅動力,切實的利益形成外在驅動力。
這樣,你會發現: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用自律的人生也能開掛。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尹曉靜。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