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儲運延長易腐爛,怎麼處理才更保鮮?

2020-04-02     農林衛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農產品存在銷售不暢、初加工放緩等問題,如果收貯不當,不僅會造成更大損失,還可能帶來質量安全風險。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發布疫情期間農產品收貯運及產地初加工環節重點風險與防控措施,供農業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等主體參考。

1、貯藏期延長引起違法違規使用「三劑」的風險與防控措施

疫情期間部分易腐農產品無法正常運輸銷售,貯藏期被迫延長,生產者為降低損失,可能存在超量超範圍使用防腐劑、保鮮劑和添加劑(以下簡稱「三劑」)的風險。建議引導其科學貯藏保鮮,規範「三劑」使用,同時對重點產品加強監管,確保穩產減損和質量安全。

生薑

主要風險:貯藏期延長導致腐爛風險增高,存在違規使用多菌靈、毒死蜱等防腐劑的風險,同時致病微生物的滋生風險也比較高。

防控措施:將阿維菌素、辛硫磷、多菌靈等防腐保鮮劑與沙土混勻後覆蓋在擺放好的生薑上,然後噴施氯氰菊酯、胺菊酯等氣霧劑,密封貯藏;貯藏溫度控制在13℃-16℃,濕度控制在90%-95%,可貯藏一年以上。

白菜

主要風險:貯藏過程易滋生病菌引起白菜腐爛,存在過量使用咪鮮胺、2,4-D等保鮮劑和防腐劑的風險。

防控措施:採收前用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噴施,在根長3厘米左右砍倒,在田裡晾曬2-3天,使外葉萎蔫變軟,便於運輸。貯藏儘量採用窖藏,儘量採用窖藏,嚴格控制窖內溫度,貯藏時間可延長至5月左右。

蒜薹

主要風險:蒜薹貯存期灰霉病多發,易使用復配防腐保鮮劑(咪鮮胺、百菌清、多菌靈、1-MCP、2,4-D等),存在超範圍超量使用風險。

防控措施:當滯銷蒜薹無法運輸的情況下可選擇轉運為貯,貯藏入庫前根部漫蘸咪鮮胺,晾乾後碼放在冷庫貨架上保藏,貯藏溫度控制在0℃,貯藏時間可延長5-10個月。

2、運輸不暢引起農產品品質下降及腐爛的風險與防控措施

運輸不暢的生鮮農產品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呼吸作用引起的產品品質下降,以及機械損傷導致微生物侵染而腐爛變質。針對長距離運輸的農產品,防控措施主要有三點:

  • 一是通過減緩呼吸作用,保持新鮮度和品質;
  • 二是通過轉運為貯,度過疫情特殊時期;
  • 三是通過產地加工延長儲藏期。

馬鈴薯

主要風險:長距離運輸馬鈴薯易受凍,易發芽,乾燥軟縮,潮濕腐爛,破傷後感染病害等,從而引發馬鈴薯品質下降。

防控措施:馬鈴薯運輸要忌光、忌濕、忌混運。輕裝輕卸,避免薯皮大量擦傷或碰傷;運輸和裝卸中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淋,運輸過程要注意通風。

四季豆

主要風險:四季豆貯藏性差,纖維化速度快,表面易出現褐斑,短時間即會脫水老化萎蔫、腐爛,植物凝集素升高等。

防控措施:建議分批次採收運輸,運輸前丟棄傷、病、次果。入貯時溫度不得高於8℃,庫房相對濕度在85%以下貯藏,或在產地進行速凍保鮮加工等。

洋蔥

主要風險:運輸過程中的機械損傷易導致洋蔥傷口感染腐敗性細菌而導致快速腐爛。

防控措施:運輸裝車要求快裝、快運、快卸,可將洋蔥預冷至4℃,裝入透明塑料袋封口後運輸。如無法儘快運輸銷售可先貯藏,貯藏要在洋蔥出休眠期之前入庫貯藏,可採用筐裝碼垛或架藏。


內容來源:農民日報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LpyPHEBiuFnsJQV1k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