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打漁時,有事也能找代表 | 台山川島首設海上代表聯絡站

2019-08-21     海洋與漁業

這幾天,台山市川島鎮的上川島迎來了久違的「開漁」,在廣東四大漁港之一的沙堤港,漁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捕撈作業。在當地近200艘出海的漁船中,有一艘僅有7噸的小漁船與眾不同,這艘掛牌「台山市川島鎮人大代表海上之家」的漁船不僅捕魚生產,還是一個海上流動的代表聯絡站。船主陳文積除了追著漁汛跑之外,還留意收集漁民們出海時的想法意見。

在以漁業生產為主的海島上,面對長年出海的漁民群體,如何更好開展代表聯繫群眾活動?隨著我省代表聯絡站建設步伐的加快,在台山市人大常委會指導下,今年5月,川島鎮根據當地漁民占比高、漁業生產較多的實際,探索在人大代表陳文積的漁船上設立「海上代表聯絡站」,引導代表組建微信群,以船訪、詢訪的形式開展聯繫漁民活動,掃除了原先存在的履職盲區,搭建起「全覆蓋、全天候、多渠道」的履職平台。

陸上聯絡站無法觸及的「盲區」

台山市川島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海洋資源豐富,以養殖業和捕撈業為主的漁業是川島鎮的支柱產業。這在沙堤尤為明顯,上川島沙堤漁港是海洋捕撈海產品集散地,長年有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及附近沿海地區的漁船進港停泊、補給。其所在的沙堤漁業村委會是我省少有的漁業村,其中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占比將近一半,擁有漁船195艘,是川島鎮漁船最多、漁民最多的村委會。

此前,沙堤村選區的6名代表主要通過設在陸地上的代表聯絡站接待選民、收集民情民意。但漁民的生產場所在漁船上,常年出海捕魚,這意味著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代表都無法了解到超過一半選民的真實情況。

「應該說,以前沙堤漁民生產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台山市人大常委會選聯任工委主任蘇玉霞說,如何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漁民的心聲,把觸角延伸到漁民群體,一直是他們思考的問題。

掃除聯繫選民遇到的「盲區」,唯一的辦法便是方便代表就近履職,第一時間收集漁民訴求。當地人大把目光投向了同為沙堤漁民的鎮人大代表陳文積。

今年55歲的陳文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漁民,從事漁業40多年,皮膚黝黑、胳膊粗壯、腳底板大,是一個典型的「船老大」。熟悉漁情,清楚了解漁民所思所想的他做事熱心、公道正派,曾擔任過台山市人大代表,深得漁民的尊重與信任,漁民都習慣叫他「積哥」。

然而,把自己的船當作聯絡站,陳文積一開始心有顧慮:「我文化水平不高,不太好記錄,主要是平時出海打漁都來不及,哪還有精力問這問那。」

為了打消陳文積的顧慮,川島鎮人大為陳文積建立了專門團隊,安排專人幫助陳文積做記錄,轉交建議,並為他配備一部手機,反饋漁民意見可以通過電話告知後方,大大減輕了陳文積的負擔。

今年5月13日,「台山市川島鎮人大代表海上之家」便在陳文積的粵台漁21838號漁船上掛牌成立。這艘重7噸、長11.9米的小漁船也因此成為我省率先成立的海上代表聯絡站。

聯絡站設在漁船後,沙堤代表聯繫選民的觸角便延伸到了海上。陳文積每月會開展不少於3次船訪、詢訪活動,主動搜集了解漁民的近況和意見,轉交給後方聯絡站,漁民也會經常上他的船,主動說兩句。而在休漁期,鎮人大則會以陸上人大代表聯絡站為中心,組織選區代表通過座談會、代表小組活動等形式開展活動,加強與漁民的聯繫溝通。

甲板上話家常式的履職

記者探訪陳文積時正值休漁期,這時候漁民通常會對船舶進行維修保養,或參加技能培訓等活動,相對清閒。對於陳文積而言,這是難得的走訪漁民、集中摸查民情的好機會。

「生活污水直排導致港口海水不幹凈,希望能夠重視污水處理問題。」梁改轉家是世代漁民,一見陳文積就直奔主題。

陳文積坦言,這是許多漁民多年反映的問題。作為漁業村,沙堤的管理與一般農村並不相同,通常難以納入國家和省市專項補助。因此沙堤的改水改廁工作由於缺乏資金來源一直停滯不前,生活污水時至今日仍然直排大海。

「這件事我會繼續推動政府去辦,應該很快就可以解決了。」陳文積說,現在鎮里已經初步同意漁民家的污水統一收集由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後再排放。

「積哥,過來喝茶。」快速地轉過幾個街角,陳文積來到一家海味店,招呼他的老闆郭志明今年47歲,原來也是漁民,後來由於身體原因轉行做了海鮮加工,這幾年開始通過電商販賣海產品。見到陳文積,他建議能夠多開發沙堤的旅遊資源,吸引更多遊客上島遊玩,買更多的海產品,快點提高村民收入。

郭志明的建議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隨著漁業減船轉產政策的深入,沙堤越來越多的漁民面臨轉業,如何拓寬漁民就業渠道,成為一個新課題。在陳文積看來,依託沙堤濃郁獨特的漁港風情,發展旅遊觀光和民宿業,帶動漁民多渠道發家致富,不失為振興沙堤的一條路子。

完成陸上的走街串巷後,陳文積還會循例開船進行船訪。即便在休漁期,當地仍有50艘漁船獲准以刺釣方式捕魚,並有一些漁民看船,因此仍有部分漁民居住在船上。對於這些漁民而言,陳文積需要登船交流。

在漁船甲板上喝喝茶、拉拉家常是陳文積與漁民常用的溝通方式。

漁民林計仲的漁船剛從幾噸的小船換成了上百噸的現代化大船。高興之餘他也直言:「機構改革後,漁船證更新需要走的部門太多、時間太長,差點影響捕魚。」

陳文積細緻詢問漁船證「換證」過程,因為當地有兩條漁船正在辦理舊船改造手續。近年來在國家政策號召下,沙堤村加快漁船更新升級,不少漁民從小船換成大船,更便捷地完成漁船證的更替,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因為對於漁民來說,漁汛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就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污水管理、旅遊開發以及優化漁船證辦理程序,每個問題陳文積都會記錄在案,並研究形成建議,推動有關部門解決問題。

掛牌後「不空轉」的思量

「海上聯絡站建立後,我們明顯感覺到,來自代表的建議多了,壓力也大了。」川島鎮人大主席趙志系說,掛牌之後為了讓聯絡站「不空轉」,鎮里頗費思量,探索建立起陸海銜接機制,根據開漁和休漁期漁民不同的生活場所和習慣,以不同方式搜集意見建議,轉交有關部門辦理,並安排專人跟進督辦落實。

不久前,沙堤漁民張海兵反映,因暴雨、颱風長期侵襲,沙堤港一處路燈電線損壞、不能照明,影響群眾出行。接到反映後,陳文積立即形成有關建議,通過聯絡站平台反映到鎮人大,鎮人大轉辦後,承辦的鎮城鎮建設與環保管理局迅速投入13萬元,重新安裝8盞路燈,速度之快,讓張海兵吃驚。

到目前為止,海上聯絡站根據漁民反映意見形成正式建議4條,辦結3條,跟蹤辦理1條,這些建議意見涉及漁港路燈改造、製冰廠安全隱患、非法捕撈監管等問題,全部圍繞漁民的「心頭事」。

而由陳文積擔任群主的微信群,也逐漸成為漁民的「資訊中心」。在這個初衷為了方便搜集漁民意見建議的微信群里,陳文積也會第一時間發布天氣預警信息,提醒漁民安全出行,或者在有船隻遇險時發布求救信息,呼籲大家密切留意並予以幫助。

「有時候剛出海不久,看到積哥在微信群里發的天氣預警信息,就馬上返航。」漁民林俊偉說。

116名漁民加入的微信群也成為當地向漁民發布漁業政策的幫手。休漁期間,當地有關部門也會通過陳文積在微信群發布相關規定和信息。

代表聯絡站作為各級人大代表聯繫群眾、依法履職盡責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如何立足當地實際、貼近基層群眾?作為海洋大省,廣東海岸線長,漁業人口眾多,充分表達漁民群體的利益訴求,代表履職當然不能缺位。台山市川島鎮通過創建海上聯絡站,把代表聯繫群眾延伸到海上,有效加強了涉漁民生實事的監督工作,為其他漁業生產地區開展好代表履職工作提供了一條路徑。

據介紹,沙堤村試點成熟後,台山還將在當地其他漁業村推廣海上聯絡站。在蘇玉霞看來,建好用好海上聯絡站的投入更大,希望能出台代表履職的經費指引,幫助海上聯絡站進一步推廣。

事實上,在我省其他傳統漁業區,類似的探索也在推開。在汕頭南澳縣後宅鎮漁業片區,當地人大試點以漁船為單位建立代表流動平台,由漁民人大代表所在漁船為「主聯繫船」,聯繫若干船隻,構建小範圍聯繫網絡;在陸上則以漁村的人大代表為聯繫人構建流動平台,搭建陸海互通的聯繫網絡,這把代表從固定的聯絡室聯繫活動推向生產一線,打通了代表聯繫群眾最後一公里。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林超 羅茵 金亞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IPZtGwBvvf6VcSZUa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