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策經》全文解釋:心氣合一,天地自寬

2019-09-15     古韻國學

完整《策經》全文解釋

悟經

人處於世, 誘惑極多, 如不能做個驅除內心魔念的聖手, 勢必要被惡欲所困;曾國藩歷經世間滄桑, 已修得「 心氣合一, 天地自寬」 之境界, 圖遠謀之時,已先立好大志。

一 曾國藩的意悟明言:

「修身立志, 方成大事」悟經秘告憶自辛卯年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 生者, 取明袁了凡之言以前種種, 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 譬如今日生」 也。似我等學問才情平常之人, 萬不可自恃, 凡事勤問多學, 不但不得錯失, 抑且日增日進矣。

———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三

一個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 都是在後天的生活中確立起來的, 尤其是在對平庸、瑣細、放縱的生活的不滿中形成的。

曾國藩也同樣是在庸俗的環境中醒悟的。鄭板橋說: 「 富貴足以愚人, 貧賤足以立志」。曾國藩能在安樂中自立自強實在令人感佩!

人活於世, 誘惑極多, 如不能做個驅除內心魔念的聖手, 勢必要被惡欲所困;

曾國藩歷經世間滄桑, 已修得「 心氣合一, 天地自寬」 之境界, 圖遠謀之時, 已先立好大志。

悟經: 欲圖遠謀, 欲立卓志

———志者, 心之向也, 氣之帥也。有志者, 事竟成, 要在躬行踐履也。

做人是從哪裡開始呢? 從立志開始。

沒有志向的人和有志向的人絕對是不一樣, 不僅是想像上的不一樣, 而且也是事實上的不一樣。立志則能把這兩類人區別開來的。

悟經:曾國藩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得出: 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礙應把「 廣大」 二字作為治心的必備良藥。

二 曾國藩的警悟真言:

「廣大」二字可作治心的必備藥

悟經秘告 有道之君子, 受人賜, 中心藏之, 不以口舌雲報也。如尚氣懸揣, 則表為外觀不雅, 只要自己信得及之言物可對天地禪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 不必氣量窄小了。———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三

決定一個人做事大小的關鍵, 是他的心胸狹隘還是廣大? 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兩種結果, 曾國藩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課出: 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礙應把「 廣大」 二字作為冶心的必備良藥。

悟經: 「 忍」 功蓋世

———君子持威重, 執堅忍, 臨大難不懼, 視百刃若無也。

曾國藩尚堅忍年紀之人物, 而對富貴之人卻持睥睨, 如同司馬適一樣。敬仰屈原、田光等堅忍行世的人物。因此, 曾國藩的一生也是靠「 堅忍」 成事, 但由於身份、修養的不同, 還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 運作《湘軍志》, 對國藩時有微辭, 主要的原因, 就是認為他太堅忍、太慎重了。

悟經: 擔在事須大氣度———輕重之別, 高矮之分, 都不重要, 關鍵要看氣度———一般衝擊人生目標的內在魄力。

做大事要有一種開闊的胸襟! 俗話說「 大人有大量」, 「宰相肚裡能撐船」, 說的是胸懷、氣度。人的職位於痊越高, 氣度應該越大, 二者是正比關係。曾國藩最愛讀《資治通鑑》, 他十分欽佩唐代宰相, 認為都有胸襟, 所以國家氣運旺盛。他總結了開國宰中興宰相的不同, 認為前者必須見識遠略, 有大胸襟、大氣度。中興宰相則側重於具體事務, 一步一個腳印, 穩紮穩打。

曾國藩特別注意到: 古往今來的大失敗者包括在那些英雄們, 也都敗在不能「 降龍伏虎」 上,即不能自我控制, 沒以氣度。

悟世經典:昔耿恭簡公謂, 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帶勇者然。與官場交接, 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肚皮不合時宜, 既不能硬, 又不能軟, 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 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 卻一味深含, 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 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惟,亦所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 一味渾厚, 絕不發露。將業養得純熟, 身體也健旺, 子孫也受用,

悟經 曾國藩認為: 「 鋒芒露殺氣, 圓通顯和氣。」 當在失去主動之時應學會保全自己的要害部位, 然後趁對手疏忽的時候,轉守為攻, 敲定勝局。

三 曾國藩的覺悟摯言:

不可偏執, 孤立為上 悟經秘告 不必怖畏, 只要你自信你及,便可信於已。任他人揭帖污枉, 設法排陷, 如何能搖動已心意絲毫?如現今就有多少閒言論吾之不是處, 然吾認為此皆浮言, 不可被人欺哄, 總言「 他人若負我, 則人情天理俱無矣。」———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五

鋒芒與圓通是做人的兩大學問。它們就象一對矛和盾的關係, 一守一攻。曾國藩以為: 「 鋒芒露殺氣, 圓通顯和氣。」 為在失去主動之時應學會保全自己的要害部位, 然後趁對手疏忽的時候, 轉守為攻, 敲定勝局。在經歷了較長一段時期的自省自悟以後, 曾國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更加成熟, 處世更加圓融、通達。

悟經: 「 藏鋒」 之思———藏身是為了不被發現, 藏鋒是為了不被磨鈍。

曾國藩常用「 厚藏匿銳, 身體則如鼎之鎮」 這兩句話教育僚屬及家人, 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座右銘來遵守。「 藏」 是什麼? 藏心是為了把鋒芒掩飾下去, 不讓別人察覺。即本來強, 卻裝弱, 本來大, 卻裝小, 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出擊, 讓別人防不勝防。曾國藩曰: 「 藏, 匿也, 蓄也; 鋒, 尖也, 銳也。藏鋒乃書家語, 言筆鋒藏而不露也。吾謂言多招禍, 行多有辱。是故, 傲者人之殃, 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 可以及遠; 為臣藏鋒, 也以至大。訥於言, 慎於行。乃吉凶安危之關, 成敗存亡之鍵也」。

悟經: 隱然退守———疆場馳騁, 易於戰功赫赫; 名利場上的競逐, 易於身敗名裂。曾老爺嘆然。曾國藩是在他的母親病逝、在家守喪期間響應豐帝的號召, 辦團練組建湘軍的。不能為母親守三年之喪, 這在儒家看來是不孝的。但由於時熱緊迫, 他聽從了好友郭嵩燾的勸說, 「 移孝作忠」, 為清王朝出山了。

悟經: 柔非柔, 剛非剛, 內圓外方最為長———勿以為他人不如己, 實則己多不如人是經常之事, 曾國藩如是說。

從咸豐七年( 1857) 二月二十九日奔喪至家, 到咸豐八年( 1858) 六月七日再度出山由湘鄉動身赴浙江, 是曾國藩居家的一段時間。在這一年半當中, 是曾國藩一生思想、為人處世的重大調整和轉折的時刻。這段時光中, 他反覆而痛苦地回憶、檢查自己的前半生。

名家圈點: 順也藏鋒, 逆也藏鋒

曾國藩藏鋒的「 龍蛇伸屈之道」, 是一種自我保持、自我實現價值的生存之道。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 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伸拽人顯露在外表的才幹。有才幹本是好事, 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 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當。時時處處才華畢現只會招致嫉恨和打擊, 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 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有志於做大事業的人, 可能自認為才份很高, 但切記要含而不露, 該裝傻的時候一定要裝得徹底, 有了這把保護乎, 何愁事業不成功?

「 人不知而慍, 不亦君子乎! 」 可見人不我知, 心裡老大不高興, 這是人之常情。於是有些些人便言語鋒芒, 行動也露鋒芒, 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 好像他們都是庸材, 都胸無大志, 實際上只是他們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 在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的所顧忌, 言語露鋒芒, 但要得罪旁人, 得罪旁人, 旁人便成為阻力, 成為破壞者; 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 旁人妒忌, 也會成為阻力, 成為破壞者。表現本領的機會, 不怕沒有, 只怕把握不牢, 只怕做的成績, 不能使人特別滿意。易曰: 「 君子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無此器最難, 而有此器, 卻不思無此時, 則鋒芒對於人, 只有害處, 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 必觸傷別人, 不磨平觸角, 別人必將力折, 角被折斷, 其傷必多。鋒芒就是額上的角, 既害人, 也作己!

楊修之死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第一, 才不可露盡。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 也算爽快,且才華橫溢, 其才蓋主。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將帥帝王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一些資料說, 乾隆皇帝好賣弄才情, 好寫詩, 寫過數萬首詩。全上朝時經常出些辭、聯考問大臣。大臣們都很聰明, 明明知道那是很淺的學問或狗屁不通的對聯, 也不說破, 故意苦思冥想, 並且求皇帝開恩「 再思三日」。這意思無非是讓乾隆自己說。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說了出來, 於是大臣一片禮讚之聲, 把個皇帝喜得不得了。。楊修犯的正是這禁忌, 你處處出盡風頭, 那魏王還能英明得了嗎? 這不是叫人讚揚你而冷落了主人麼? 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 事不要點破, 譬如雞肋, 曹操正苦思於此, 不知如何解脫, 你捅穿這層薄紙, 就是羞辱了他。這是楊修死因之二。

古語云: 木秀於林, 風必催之; 堆出於岸, 流必湍之; 行高於人, 眾必非之。又俗語曰: 人怕出名豬握壯。豬養壯了, 必定是一刀的結局; 人出名了, 必必定是一刀的結局; 人出名了, 必會招人側目而視, 是惹禍的根由。那麼, 欲名而又好喜, 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毒嗎? 所以, 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瞻前而顧後, 適可而止, 有所節制。

屈是為了伸, 藏心本是蓄志。不屈不以伸展, 不藏心志從何來? 曾國藩的「 藏鋒」 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屬的共同處事上, 這種藏鋒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認, 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一般談曾國藩的思想往往只談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研究過的人, 曾國藩對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鍾, 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終身都喜讀《老子》, 對愛道家文化影響很深的蘇軾軟佩不已, 而且周敦頤幫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為人上, 曾國藩是一個儒家; 在軍事上, 在養生上, 曾國藩又是一個道家。

在中國的古代哲學思想中, 道學思想是最機智、最富有辯證因素的一種。也是藏然的重要理論依據。道家的思想特彆強調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對立與互相轉化, 如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說:大道廢, 有仁義; 慧智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一國之君雖然是在萬人之上, 但若要穩居萬人之上, 必須先學會能安處萬人之一; 「 江河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以其善下之, 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後之。」 一個人要求名求利, 立功立德, 必須首先要從不求名利做起, 不能自恃有德, 處處表現自己, 唯恐失去「 善」 字, 那實則就已失去了德、名。

老子還告誡世人: 「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這句話的大意是, 一具人不自我表現, 反而顯得與眾不同; 一個人自以為是的人, 會超出眾人; 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 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 「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誇者不長。」

在名利問題上, 最能體現「 全生保真」 精神的歷史人和大概應推范蠡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 「 以為大名之下, 難以久居, 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 難以處安」, 就激流勇退, 放棄了上將軍之大名和「 分國而有之」 的大利, 退穩於齊, 改名換姓, 耕于海畔, 手啼胼胝, 父子共力, 後居然「 致產十萬」, 受齊人之尊。范蠡雖居相安榮, 但又以為「 久受尊名, 不祥, 」乃歸相犯, 盡散其財, 「 閒行以去, 止於陶」, 從事耕畜, 經營商賈, 又致貨累矩萬, 真至老死於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辭官退隱, 就是考慮到是要讓尊名大利級自己帶來家性命之憂。事實上他的考慮是有道理的。與他共扶勾踐的文種就因不聽范蠡規勸接受了越國的尊榮大名, 結果死以勾踐手下, 說到底, 像順宗、曹丕、范蠡這樣的處理各位的方式,都是為了在形式上的放棄之後, 更永久地保有它。

「 功成身退」 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 從而滿足於現狀,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其槽粕之處。事實上, 這裡提出的「 功成身退」 信是一種退守策略, 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 獲得一定成功後, 見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學也包括了「 功成身退」 的思想。所謂「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其含義為, 過分自滿, 不如適可而止; 鋒芒太露, 勢難保長久; 金主滿堂, 往往無法永遠擁有; 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 激流勇退, 將一切名利都拋開, 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無論名

或利, 在達到頂身之後, 都會走向其反面。曾國藩做人、治軍、皆以藏鋒為要, 也以此告誡屬下, 因而得到屬下的景仰。

身處順境要藏鋒, 身處逆境也要藏鋒, 這才是聰明人所應採取的生活態度。

悟經 曾國藩門下食客、幕僚之多, 實屬罕見, 他能與其樂觀交往, 廣泛接觸, 以保最終為其所用。曾國藩說: 「 網結天下,雀無所逃。」

四 曾國藩的靈悟心言:

從天上覓人來用

悟經秘告

萬莫恃才, 萬莫自是, 以謙存心, 以和接物, 凡百

要靜, 過猶不及, 不可生事。凡振作更張, 興利除弊之舉, 且下皆且可不必, 者

志之。———引自曾國藩《悟經》之四

不僅應名曉大廈非一木所能支撐, 大業需靠眾人之智而成, 同時要在實際中積極結勻有識之才, 懂得「 未發跡善交人」 的這個道理。曾國藩門下食客、幕僚之多, 實屬罕見, 他能與其樂觀交往, 廣泛接觸, 以保最終為其所用。曾國藩說: 「 網結天下, 雀無所逃。」

悟經: 結交關係乃一生成敗所系———曾國藩十分重視關係的結交, 為此他提煉出來「 未發跡時善交人」 與「 識人於未發跡之時」 等十二項「 悟經禮哲」。

悟經 曾國藩說: 就像《西銘》所講的「 沒有地方可以躲避, 只有等著被烹死,必須勇敢地承認現實, 又順從事物之規律, 方能求得生存。」

五 曾國藩的明悟忠言:

「碰境, 有恆之志需之, 無恆之志遷之」

悟經秘告

竊意居今之世, 要認言遜妙。有過人之行, 而口不自明, 有高世之功, 而心不自居。乃為君子自厚之道。———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三

人的一生, 往往逆境居多而順境較少, 對待逆境, 曾國藩認為, 首先是承認現實, 保存自己, 不做認為卵擊石的無謂犧牲。對身守逆境時應守的道理, 曾國藩說: 「 就像《西銘》所講的「 沒有地方可以躲避, 只有等豐被烹死, 必須勇敢地承認現實, 又順從事物之規律, 方能求和生存。

悟經: 始終有前沖的慾望———不讓腳步盲目徘徊於迷芒之地, 是因心中有種動力。曾國藩主張保持這種潛然的態勢連續的攻擊。

曾國藩十分主張保持積極的心態和進取的熱情。他的這種觀點是從長期的處世居官中總結出來的。積極的心態是力量之源, 是成功的推進器。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的條件極好, 卻與成功總是無緣, 而另一些人卻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贏得事業的成功, 考察起來, 儘管有許多其他條件, 但最後總是發現, 成功者總是那引進積極的人, 即那引進抱有夢想並且不安分的人。他們或許沒有那些四平八穩者的老成, 但也沒有他們的怠惰與消沉。事物的發展, 就是如此, 只有犯者能夠進取, 也只有犯者能夠成功。

悟經

曾國藩特別注重「 堅挺其志」, 反覆向其弟子們解說其說。他說: 「 以志帥人, 必成大事; 以心養身, 終為聖人。」他的這一感悟之言以作為原則遺留至今。

六 曾國藩的感悟誠言:

「內心不死, 求生才有底氣」

悟經秘告

當日一時之見孟是, 凡事不可固執, 今見眾論, 來 外遠他們,反生疑畏之論。我自當另有所見,若不過如此謹慎些, 可以不必也。誠一日不死, 便有所爭, 勢也。———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一

人活於世, 勢在爭氣, 即所謂「 人爭一口氣」。有許多人皆因缺乏志氣, 而一事無成。曾國藩特別注重「 堅挺其志」, 反覆向其弟子們解說其說。他說: 「 認志帥人, 必成大事; 以心養身, 終為聖人。」 他的這一感悟之言以作為家訓遺留至今。

悟經: 「 倔強」 之氣———人人都有好勝之心, 因為都有血氣。一旦衝撞, 有人立即軟如一塊軟面, 望天嘆然。曾國藩的信條是: 「 男兒自立必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雖是一介文弱書生, 身材精瘦, 一對三角眼, 看起來也不十分精神。但他性格倔強,意志堅強, 正如他自己所說「 吾兄弟皆秉承母體甚多」。曾的母親江氏, 性格倔強, 不像他的丈夫曾竹亭, 竹亭公在其父星岡公的聲色俱厲之下, 往往「 起敬起孝, 屏氣扶牆, 躊躇徐進愉色如初」, 性格是相當儒弱的。對於長募, 曾國藩最佩服的是岡公和自己的母親。兩位長輩剛強的性格, 堅強的意志給他以很大影響。在曾獲高這的仍然認為自己實不如祖父。他說: 「 國藩與國荃遂以微功列封疆而膺高爵, 而高年及見吾祖者, 咸謂吾兄弟威重智略, 不逮府君( 指星岡公)遠甚。」 他甚至為祖父深深委屈, 認為: 「 王考府君威儀言論, 實有雄偉非常之概, 而終老山林,曾無奇遇重事, 一發其意。」

曾國藩曾經豪邁地說過: 「 故男兒自立, 必有倔強之氣。」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容忍一個人去為盜為匪, 為娼為妓, 但我們能接受並欣賞一個人成功成名, 立德立言。晚年的曾國藩在自律方面, 力戒名利心和俗見, 足見功祿至極之危害。

七 曾國藩的反悟實言:

「聲聞之關, 可恃而不可恃

悟經秘告

凡與愛民爭利之端萬不可行,圖利必招禍矣, 而同親正財公賦之出入又不可 譽讓利與愛民。名安其經常汾, 自屐無事中乎之道也。故世紛繁雜, 吾心獨守恆, 以養天年。———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七

對每個人而言, 名利心過切, 必將損害他的人生境界及身體。我們不容忍一個人去為盜為匪, 為娼為妓, 但我們能接受並欣賞一個人成功成名, 立德立言。這勢必造成只知為盜為娼之害, 則不曉成名成名之危。晚年的曾國藩在自律方面, 力戒名利心和欲見, 足見功祿至極之危害。

悟經: 功名不是最終的寶貝———人的權職越大, 功名之心越高, 也越易狂妄自大, 而此時失敗也越多。

過去的科舉時代, 一般士子的慾望, 便是讀書做官, 升官發財, 將讀書做官發財, 並成一件事, 殊少例外。或是曾國藩自人翰苑以後, 即立誓不發財, 《悟經》曰:自三十幾以來, 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 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 故私心立誓, 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鑑臨, 予不食言。又說:

吾入入官以來, 即思為曾氏置一載田, 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 為本境置義田, 以贍救二十四都貧民。不料世道日苦, 予之外境未裕, 無論為京官者目前不暇, 即使外放, 或為學政, 或為督撫, 而如上三江兩湖之大水災, 幾於鴻嗷半天下, 為大官者, 更何廉俸之外, 多取分文乎? 是義田之願, 恐終不能償, 然予之定計, 苟仕宦所入, 每年除供奉堂上某旨外, 或稍有贏餘, 吾斷不肯買一畝田, 積一文錢, 必皆留為義田之用。

悟經

曾國藩的個人成功就是在於選擇了維護大廈將傾的晚清將山的基礎上取得的,也許這種選擇並不高明, 並不足取, 但是卻能說明他勉力支持, 外人橫斡旋之能力。

八 曾國藩的醒悟坦言:

「適時則貴, 失時則損」

悟經秘告

無欲速, 無見小利。益經費無出, 磚石難辦故不欲速, 為數百年之計, 必經堅實周到, 故不可見小利。「 無欲速, 無則利」 於治學,論事, 治軍皆可有用, 用之必有益處。———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五

事物的發展變化總附帶一些先兆, 人生應善於見微知著, 洞察時局, 把握事情的態勢, 從而抓住機遇, 重新抉擇。曾國藩個人成功就是在於選擇了維護大廈將傾的晚清將山的基礎上取得的也許這種選擇並不高明, 並不足取, 但是卻能說明他勉力支持, 縱橫斡旋之能力。

悟經: 物窮則變, 自古然也———曾國藩雖崇尚理學但並不迂腐, 這樣, 他成為了這代文化的積極倡導者。

應變是為了生存。曾國藩的處世之道, 實際上是一種靈活辯證的處世態度和方法。因此, 雖然他處世中勤於功名,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恪守仁義的宗旨未改, 而在做事為人的「 形」 上卻是一生三變。正是這「 三變」 蘊含了人們對他的褒毀。但不管臬樣, 沒有這適時的「 三變」, 便不會有他的更大成功和名聲。

悟經

曾國藩一味鼓吹「 一心向仁」、「 仁者無敵」、「 殺身成仁」 等思想, 在其所施的「 仁政」 背後乃是無情的殺戳。不管歷史怎樣評判, 他居官高職之時的側悟, 「 面前面後, 黑白二人」 不得不讓人產生更多的深思。

九 曾國藩的側悟覺言:

「同前面後, 黑白二人」

悟經秘告

人前人後不可同一語,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人而語; 面前謂之白, 稱「 白」 人, 百後謂之思, 稱「 黑」 人, 欲通達事理, 須做

「 黑」「 白」 二人。———引自曾國藩《悟經》之六

曾國藩以儒家弟子自居, 對儒家思想也推崇倍至。在封建官場上的曾國藩一味鼓吹「 一心向仁」、「 仁者無敵」、「 殺身成仁」 等思想, 在共所施為的「 仁政」 背後乃是無情的殺戮。總之, 不管歷史怎樣評判認「 仁」 著稱的曾國藩, 我們仍對他居高官職之時的側悟, 「 面前面後, 黑白二人」 不得不讓人產生更多的深思。

悟經: 「 義」 不長存——— 官場老道的曾國藩當然不會一切以「 義」 氣用事, 他其實內心仍然清楚, 「 義」 當講不當用, 世無常存之「 義」。

對於義, 孔孟二聖都有精闢的論述。孔子主張重義輕利,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孟子則在也子思想的基礎上更明確地提出了「 捨生取義」。封建官場之中, 誰翥想讓人以為自己是「 重義」 的「 君子」, 以便在鬥爭中添一分勝算, 以「 重義」 之師伐「 不義」 的異己, 師出有名, 自然旗開得勝。曾國藩曾言: 「 利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欲得而兼之, 則行假義之道也。」

悟經

一味敗退, 勢必造成敵方的乘虛而入。曾國藩為儒將, 也是軍事家, 他認為, 較量會有勝負, 如若佯進實退, 明進暗退, 則便可悄然退身, 保全自己。

十 曾國藩的定悟變言:

「側臉觀無風景處」

悟經秘告

但凡謂之人者, 請取出良心來辦事, 金銀不如性命顏面要緊, 只此兩句粗俗之語, 能行, 諸凡保己身協當也, 若不能此, 便批示千百言錦繡文章, 又有何益?———引自曾國藩《悟經》之五

人活於世, 講求保面, 尤其是男子丈夫。因而更當懂得當退則退, 再謀良策的道理。這其中的「 迅」 字, 便有其一定的講求。一味敗退, 勢必造成敵高的乘虛而入。曾國藩為儒將, 也是軍事家, 他認為, 較量會有勝負, 如若伴進實退, 明進暗退, 則便可情怨退身, 保全自己。

悟經: 進退的步伐

———明進暗退, 悄然隱身。以他人之勢, 全自己之事, 且不露破綻, 這便是曾國藩的進退步伐。曾國藩對進退之道別有體悟。他說: 身當時任, 首先應是造就自己進取的資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種堅忍和執著, 用知識和學問來武裝自己的心靈。

圖文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7LbN20BJleJMoPMAk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