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的電影《八佰》到今天已經上映9天,票房超過16億,預測最終票房會突破30億,發展趨勢與《戰狼2》一樣。
當初《戰狼2》的票房也是一路飆升,接連超越位居前列的影片,最終以56.8億的成績,成功占據國內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至今仍無法被超越。《八佰》在這方面與《戰狼2》非常相近,但最為相近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他們因缺點被全然抹殺影片存在意義的遭遇,可以說是完全一致。
《八佰》這部電影從宣傳期間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第一輪點映票房破千,二輪點映票房破億,連續兩日奪得全球票房冠軍。能夠拿到這樣的成績,足以說明《八佰》的優秀,網上也不乏對這部電影的褒獎。但在叫好聲一片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其提出了質疑、批評乃至唾罵。
《八佰》以蘇州河兩岸的戰士和百姓為主角,講述了「八百孤軍」被迫滯留上海四行倉庫,奮力阻擊日軍的故事。
影片取材於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故事原型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導演管虎沒有全然按照歷史事實來拍攝,而是根據這段歷史,進行了改編和藝術加工。
抨擊這部電影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這一點。
歷史上的「八百壯士」並沒有影片中這麼慘烈;「八百壯士」的結局比電影中的結局要更慘;歷史上的租界百姓也沒有影片中這麼「幸福」,而是整日風餐露宿。
對於電影里這些「與史實不符」的改編內容,有人評價:《八佰》的劇組明顯歪曲了歷史,講一個缺乏邏輯的神話,我們只能說他們不是蠢就是壞,或者兩者兼有。
《八佰》確有對史實的改編,因為這是一部電影,不是紀錄片,即便定義了「歷史」的標籤,也首先還是一部電影。
《八佰》尊重了這段歷史的整體走向與重要細節,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編,這樣的例子在國外不是沒有過。《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等影片皆有此類情況,沒有哪一部歷史影片是全無藝術加工、照搬歷史事實的,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優秀,甚至可以說是它們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
國外電影出現此類情況就能接受,為何國內電影就不能接受呢?這樣的原因就能徹底抹殺《八佰》存在的意義嗎?
這樣因一個缺點就抹殺全片的遭遇不光《八佰》有,當初《戰狼2》也遇到過。
吳京的《戰狼》是國內首部3D動作戰爭電影,講述了男主角冷鋒進入神秘部隊戰狼後的故事。這段故事裡不僅有冷鋒在部隊中的戰鬥,還提到了冷鋒與女隊長龍小雲的愛情。
《戰狼2》是《戰狼》的後續,講的是冷鋒為尋找失蹤的女友龍小雲到達非洲後被捲入國家叛亂的故事。
在《戰狼2》當中,冷鋒已經脫離了部隊,沒有了上部影片中隊友的支持與配合,雖然也有其他人的一些幫助,但大部分時間還是靠冷鋒自己,所以這就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無看點無意義,且劇情老套單一。
確實,《戰狼2》的劇情就是單線敘事,從冷鋒到非洲的原因開始講起,無意中捲入一場內亂,被動加入戰爭和救援,最後發現未婚妻的線索,圓回最初來非洲的理由,結局完美解決危機,功成身退。這就是最簡單最老套的英雄故事,和國外的很多電影沒什麼區別。
《戰狼2》的成功在於這部影片中的特技效果,是以往國產影片中沒有達到的,打鬥場面真實又燃,標準的國產「爆米花」電影。同時又在影片中融入了國家情懷,極易引發大家的共鳴,調動起觀眾的內心情緒。
電影劇情確實簡單,但這並不能完全抹殺電影的優點,也不能就此將電影定義為「無看點無意義」。國外很多電影如《空中監獄》《颶風營救》以及漫威電影都和《戰狼2》一樣,但這些電影都很受歡迎,為什麼國產電影不行?
由此可見,這些受到非議的問題都不是能夠抹殺電影意義的問題。
對於《戰狼2》和《八佰》,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戰狼2》劇情簡單,特技效果在國產電影中能夠名列前茅,但與國外許多大片相比仍欠缺。《八佰》故事細節上有很多都沒能講清楚,比如李晨扮演的角色本來準備綁手榴彈跳下,最後為什麼又沒跳;氣氛渲染上也存在問題,杜淳在樓頂的那一幕,鏡頭展現了蘇州河兩岸的租界與四行倉庫之間的差別,原本僅靠畫面就已經能夠將氣氛和情緒傳達到位,卻偏偏要讓杜淳開口將其中含義講出,反而打破了營造好的氛圍。
影片中的這些不足都是確實存在的,國產片的進步空間仍有很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也還有它們的優點。
《八佰》塑造了多個小人物的角色,以一種「群眾角度」展示了這部影片,對於戰爭的殘酷性代入感很強;《戰狼2》的拍攝效果與其他國產片相比有了很大進步,是國產戰爭片的一個巨大進展。
一部電影一定有好有壞,任何問題和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將任何一「點」無限放大。不能因它的優點就蒙蔽雙眼,不肯承認存在的缺點,同樣,也不能因為它的缺點就全盤否定它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
批評有助於發現缺點進而改正,表揚有利於發現優點進而發揚,這兩件事的意義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進步,促進事物的發展,如果過度評價,無論是過度批評還是過度褒揚,一旦過度到只剩一種聲音的時候,就該小心了。
《八佰》與《戰狼2》這兩部電影到底如何,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