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我們台灣這些年》
這是一個台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台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是「本地人」,也是「台灣人」
《我們台灣這些年》里提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在我家樓下,每到黃昏都有個騎著摩托車賣包子和饅頭的山東老頭。台灣社會上還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後面載個大箱子,裝著各種包子饅頭,箱子會用棉被包起來保溫。這老山東在宣布開放探親時,顯得越來越浮躁,恨不得每天能多賺個百十來塊,附近鄰居也很體諒他,都向他買包子吃。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是,當年他為了表示效忠「黨國」,跟許多老兵一樣,在手臂上刺了「反共抗俄」等標語,老了後,手臂的皮膚如風乾的橘皮一樣粗糙,當年刺上墨跡的字樣也褪為淡藍色,不再那麼清晰。他急著想回去探親,可是心裡又總是非常擔心,手臂上有這些字,一回去會不會因有政治問題被抓走,畢竟他年輕時跟共產黨打了好久的仗,對共產黨的認識就是幾十年前接受的那個樣子。他當然沒錢去做雷射除痕手術,可是歸鄉心切,最後他用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直接拿強酸往手臂上一倒……後來,再也沒有看見他出來賣包子饅頭,只聽說他的手也廢了,這下連謀生的能力都沒了。
台灣老兵(資料圖)
少小離家老大回,面對多年不見的父母、妻子、兄弟、兒女,無不淚流滿面,有的甚至因激動而休克……那年年底的記者取材簡直俯拾皆是,老兵的故事充滿了各個媒體的版面。
當時,我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是一個女人坐在那裡哭,下面的文字解釋了為什麼那個女人在那邊哭:原來是當年國民黨從舟山抓走了四五千人,這位舟山老兵年輕時結婚不久即被抓到台灣,他離家多年返鄉,發現當年的媳婦已經改嫁,兒孫滿堂。老兵雖然心裡失落,但也不敢多作打擾,只好黯然返台。那張照片中,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是他原配,低頭啜泣的畫面讓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
過了一陣子,另一個老兵返鄉的故事更讓我忘不了。一個老兵,離開家的時候才結婚不到三個月,臨走前他跟太太說,三年後回不來就改嫁吧!沒想到一去當兵就好幾十年回不來,他妻子後來被逼著改嫁,於是就按當地習俗收繼婚,改嫁給鰥居的大伯。
後來開放大陸探親了,老兵也聯絡家裡說要回去看看,他改嫁的妻子自覺對不起他,就在他回家的前夕跳河自殺。老兵回到台灣後再也不提家鄉的事,只是常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後來因為健康問題入院,在住院期間就上吊自殺了。
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返鄉,總是要帶好多東西,在機場總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返鄉探親者:穿著西裝,身上背滿了背包,左肩右肩又各再側背一個,都是要拿來送給親人的禮物,所謂「三大件五小件」都是當時常送的禮品。當年那些被抓壯丁的兵裡面,真的有人就是當初出來打醬油就被抓壯丁,後來回鄉時也真帶了一瓶醬油回去。他們回鄉後不管是認親、敘舊、哭墓、修墳、造橋鋪路、濟貧興學,就算回來台灣後,也不斷往大陸寄錢,都是想要努力把過去的遺憾和虧欠彌補回來。
老兵返鄉(資料圖)
很多大陸朋友告訴我,就在那幾年,大家都開始有種「台灣人很有錢」的印象,就是因為那些返鄉「外省人」出手大方,也許真的是這樣吧!如果在台灣已經成家立業的那還好,可事實上,更多的單身老兵真的都沒什麼錢,他們做的是社會上最基層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如果身體不好無法工作的話,自己生活都有些困難了。可是當他們返鄉時,還要想辦法營造出自己在台灣過得很好,衣錦榮歸的樣子。台灣本地民眾當然知道這些老兵的真實處境,也頗同情,另一方面,台灣人又看到這些大陸親屬在不斷向這些老兵要錢,老兵也來者不拒,想辦法努力多掙點錢寄回去,為了寄錢回老家而苦了自己或在台灣的家人。
很多人帶著全家一起回鄉,除了發現物是人非,返鄉之旅變成掃墓之旅外,還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多在台灣娶的老婆,不過是一趟返鄉探親之旅,就發現自己居然從「原配」變成「二奶」,基於親情,又不好說什麼,只好隱忍在心裡,但也成為日後爆發家庭戰爭的導火線。還有在台灣生的兒子,一到大陸,發現自己居然已經是「爺」字輩了,得意揚揚。也有些比較不識相的孩子,從小就聽老爸說故鄉多好多好,結果真的回鄉一看,啊!怎麼那麼破,此言一出,也讓老爸很沒面子,反而增加許多失落的情緒。
最讓這些「外省人」心裡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居然從「本地人」,變成「台灣人」。我有個朋友的爸爸是個湖南人,以前他回去探親,別人問他「您是從台灣來的吧?」他都熱情地回答:「不是,我是本地人。」他心裡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是本地人。結果有一次,他東西被偷了,跑到派出所報案,警察問他是哪裡人,他還是答本地人,於是警察就不太理他,情急之下就說是台灣來的,於是警察嘀咕了一句:「台灣人就台灣人嘛,還本地人。」馬上積極幫他辦理。從此,他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說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本省民眾叫他們「外省人」,回到故鄉,鄉親又叫他們「台灣人」,他們到底是哪裡人,變得好像沒有根一樣。
在這一點上,「外省人」跟「本省人」想的就會差很多,台灣對「本省人」而言,本來就是家。對第一代「外省人」而言,台灣只不過是過路的地方,遲早有一天要回去,但最終發現居然無法回去,心裡又無法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認同的話就很痛苦了。而「外省」的第二代,經過父輩的耳濡目染,自然對大陸也會有種嚮往,不過這種嚮往在他們真正到過大陸之前都還是很虛幻的。以前張雨生有首歌《心底的中國》正是描寫這種情懷:
我沒有走過父親走過的長路
他的臉上是幾分滄桑 幾分血淚
我沒有看過父親看過的國度
他的鄉愁是浩蕩之江 滾滾之水
我只能偷偷瞄著父親的眼眸
感覺他眼光最深沉處的浮雲蒼狗喔
我沒有留下父親留下的瘡疤
他的傷痕是不敢思憶 不堪回首
我沒有經歷父親經歷的掙扎
他的割捨是午夜夢回 茫然失落
我只有悄悄等著父親的動容
感覺他神色最恍惚間的愛恨交錯
什麼叫中國 我曾經沒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動
什麼叫中國 我現在真有把握
是父親畢生的守候 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往期故事】
來聽!台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
蔣經國力排眾議推動「十大建設」
就在這一年,「反攻大陸」已經成為笑話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大審與林宅血案
童年的美好十月
1982年,萬人空巷《楚留香》
台灣的族群及「外省人」
我,是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成長的
爺爺的葬禮
1984年,小朋友在學校見到蔣介石銅像要鞠躬
現在台灣的綜藝大佬,以前哪個沒跑過龍套?
80年代台灣流行樂壇,他們叱吒風雲!
80年代初,這四個人全台灣無人不知!
1989年「愛到最高點」
台灣有線電視台,在這個時候有了雛形
這一年,「小虎隊」爆紅,「小貓隊」沒火起來
1989年,這兩部電影受到台灣人瘋狂喜愛
好心疼小學時的衛生股長…
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
為什麼棒球成為台灣唯一能夠超越族群黨派的運動?
1990年,在飛機上第一次接觸大陸人
90年代初台灣課本:「待『光復』大陸後,予以調整」
2004年,陳水扁挨了一槍,有人歡喜有人愁
1994年,陳水扁靠什麼當選台北市長?
1998年台北市長之戰:馬英九陳水扁正面交鋒
20世紀90年代初,台灣掀起港星「入侵」新高潮
這一年,台灣掀起「上海熱」
台灣二十幾年來最大的政治懸案
在台灣,入伍新兵要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它
2002年,台灣來了一次高水平的「選戰」
1995年,台當局因為這件事大受打擊!
這一年,昔日的「政治金童」就此結束了30幾年的從政生涯
8死1重傷,至今未破案,當年這起慘案震驚台灣!
這個案件,達到了台灣媒體「新聞娛樂化」的極點
自此,台灣牽出無數弊案直指「陳水扁一家」
20世紀90年代,李登輝從《聖經》中尋求到了力量
你不知道的,民×黨到民進黨......
「立法院」會議上的老「代表」:躺擔架被扛進來,植物人也能投票
有一天老師突然說:「以後不能再叫對岸『共匪』,要改稱『中共』」
細說禁止通宵K歌的那些事......
「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志願」
「勿忘在莒」變成「勿望再舉」
簡樸之風——「梅花餐」
蔣介石是「龜精」轉世?
一個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
這件兇殺案,給當時的台灣社會巨大衝擊
「蔣公銅像」:戒嚴年代唯一的公共藝術
當年,有些眷村家庭時刻收好行囊,以備隨時「反攻」
榮民:從部隊到工程隊
外省老兵這個群體激發了開放大陸探親的可能性......
震驚全台的「澎湖案」:校長和部分學生被槍決
主播
我聽科技特約編輯暨台灣金獎主播
黃瀧陞(安達)
京彩台灣
微信號:bjstb2017
親人,你來了,我的心就滿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uy5RWwB8g2yegNDcb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