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即使是從歐戰爆發的1939年開始計算,短短6年之間全球的死亡人數也達到了7500萬到8000萬人。而如果從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開始算,因為二戰而遇難的人數恐怕要超過1億。而在二戰期間,日軍在對亞洲各國進行的侵略過程中,犯下的戰爭罪行可以說罄竹難書,除了中國同胞會始終銘記的南京大屠殺之外,日軍在二戰期間還有另外兩項暴行在戰後和南京大屠殺並稱為遠東三大暴行,而這兩件暴行分別是巴丹死亡行軍和泰緬公路建設。其中的巴丹死亡行軍是指從1942年4月9日之後5到10天之間,日軍強迫數萬美菲軍隊強行行軍到戰俘營的事件。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個事件在後來如此著名呢?
死亡行軍發生之前
巴丹死亡行軍發生在巴丹半島戰役之後。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立即從當時被其非常法侵占的中國台灣出動戰機,轟炸了美軍在菲律賓多地的軍事基地,並在12月8日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戰役打響。1942年1月7日,日軍開始進攻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部的巴丹半島,巴丹戰役開始。
巴丹半島的位置
整個巴丹戰役持續了3個月零2天,而在此前後,菲律賓戰役的美軍指揮官麥克阿瑟被認為犯下了一系列錯誤。首先他在菲律賓戰役開始之前先制定了一個海岸防禦計劃,即曾期望將日軍阻止在菲律賓海岸線之外,不讓其登陸。開戰前夕麥克阿瑟還信誓旦旦地致電華盛頓表示美軍已經做好準備擊敗來犯的13萬日軍。但在菲律賓戰役開始之後,這個計劃立即破產。此後麥克阿瑟倉促組織的撤退又使大量的大米和彈藥等輜重物資被丟棄,所以從巴丹戰役開始後不久,一些美菲軍隊中就出現了每天口糧減半,瘧疾和登革熱等熱帶疾病流行等情況。這樣打了3個月之後,巴丹美菲軍隊的指揮官愛德華·金決定投降,因此此時的巴丹美菲軍隊糧食已經嚴重短缺,大量士兵處於飢餓境地,同時還有大量士兵生病。
巴丹死亡行軍
此時被俘美菲軍隊總數大約有6到8萬人,而日軍負責巴丹戰役的將領本間雅晴之前卻預計只會有3~4萬俘虜,所以雖然巴丹戰役勝利結束了,但超出了他預想一倍的美菲俘虜這時在他眼裡卻成了不好處理的負擔。而且巴丹戰役結束並不意味著菲律賓戰役的結束,日軍馬上開始準備進攻巴丹半島南方的科雷吉多爾島。而這時巴丹半島上的大批美菲俘虜在本間雅晴眼裡就更顯得礙事了。
巴丹死亡行軍路線圖
於是他命令把這些俘虜運走,但當時日軍並沒有足夠的車輛去運送數量如此之大的俘虜,所以日軍就想出了讓戰俘自己從被俘地點走到戰俘營的辦法。但當時的菲律賓已經接近夏季,白天氣溫經常高達43攝氏度,而日軍所設立的戰俘營距離美菲軍隊大批被俘地點都有100公里左右。而且之前已經提到,美菲軍隊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食不夠,士兵大批挨餓,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又要在炎炎烈日之下被日軍趕著走差不多200里路,其結果也很容易想像了。
根據一些從巴丹死亡行軍事件倖存下來的美軍老兵回憶,在行軍開始的當天早上,日軍先將大批美菲軍隊集中在稻田裡,並對其進行搜身,每名美菲士兵的衣服口袋都被翻了個底朝天,身上被發現藏有珠寶等貴重物品的美菲士兵都被搧了一通耳光,有些鑲有金牙的士兵甚至牙都被日軍打掉,而一些被日軍在身上發現有日元和日本相關物品的美軍士兵則直接被拉走槍斃,因為這說明他們曾打死過日軍,從死亡日軍身上翻到了這些物品。
描繪巴丹死亡行軍日軍暴行的美國戰時宣傳畫
4月10日和11日,美菲戰俘分兩路開始向北行進。剛出發時,日軍還表現地比較友善,還給了這些戰俘一次食物,是一個跟桌球大小差不多的飯糰。但在此之後就沒有再提供過任何食物。而這些戰俘是在投降之前就已經開始挨餓了,所以很快就開始有人體力不支而倒在路上或者掉隊。而日軍對這些掉隊者多數都立即槍斃或用刺刀捅死,甚至是直接砍頭。其中由日軍將領辻(shí)政信指揮的日軍甚至直接在一條名叫潘廷根的河邊集體屠殺了350~400名菲律賓軍人與平民。
不僅如此,也許是有意想讓這些戰俘更多減員,日軍在沿途幾乎從未停止對走在路上的戰俘進行拷打,而且拷打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比如在當時極其火熱的天氣下,許多戰俘沒走多遠就渴的受不了了。但日軍卻專門發明出了一種「日光療法」,讓戰俘直接坐在烈日下面暴曬,而一旦有人受不了要水就會被立即打死。這種「日光療法」甚至還有「高級版」,就是把戰俘的衣服扒光,然後讓他們坐在能看見水的地方,但就是不讓他們去喝水,通過這種方式對其在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進行折磨。
在巴丹死亡行軍過程中被屠殺的戰俘
而當那些沒死的戰俘抵達了中轉站小城巴朗牙之後,總算是坐上了車。但卻是完全密封的鐵皮悶罐火車,而且是100個人被集體塞進一個車廂。而在火車開動之後,車廂里沒有任何通風設施,而且衛生極差,有戰俘想大小便也只能在車廂里就地解決。在氣溫本身就達到40多度的環境里,又被悶在完全密封的車廂,許多戰俘迅速虛脫,或者患上各種傳染病。而在到達位於卡帕斯的終點站之後,這些戰俘又要步行14公里,最終才抵達了戰俘營。這一路下來,被俘美菲軍人確實出現了嚴重的減員。
行軍死亡人數和影響
巴丹死亡行軍造成了大量美戰俘死亡是沒有疑問的,但具體人數的爭議在現代卻非常大。不過在說具體死亡人數之前,要跟大家明確的是,在巴丹死亡行軍中死亡的戰俘主要是菲律賓軍人,而不是美國軍人,這恐怕跟許多朋友之前的想像不一致。
下面說一下不同研究得出的巴丹死亡行軍死亡數字。而這個差距竟然超過5倍,也就是從3000人到1.8萬人之間。而死亡人數差異這麼大,主要是不同資料里被俘和死亡的菲律賓士兵人數的差異所導致的。因為現代主流的說法認為,當時有6到8萬美菲軍隊被俘,其中美軍的數字相對比較確定,大約有1萬人。但菲律賓軍隊的數字卻有2萬人的差額。所以按照不同的基數去計算,得出的數字就也差了很多。因為這個死亡數字差別特別大,所以有學者曾經專門去進行過計算,如果在106公里左右的路程上有1萬人死亡的話,那麼差不多平均每11米路上就會有一具屍體,而有些學者通過對倖存者口述的分析認為當時沒有達到這種情況。但這種爭議主要是局限於菲律賓軍人的死亡人數,而美軍的死亡人數各種研究基本都認定在500到650人之間,這個爭議是不大的,但這個數字也足夠驚人了。
菲律賓的一座巴丹死亡行軍紀念碑
而且巴丹死亡行軍雖然只持續了不到10天,但在抵達戰俘營之後,這些美菲戰俘的處境也沒有好多少。戰俘營的生存條件仍然是極度惡劣,而且存在大量強制勞動,到二戰結束,據估計又有2.6萬名左右的菲律賓戰俘和1500名左右的美軍戰俘死亡。不過巴丹死亡行軍雖然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但卻相對很晚才被外界知道。這件事是發生在1942年,但直到1944年1月27日,美國政府才向公眾公布了這個事件。當時美國政府公布了一些從戰俘營逃出的美軍的證詞,在《時代》周刊上予以刊登,之後立即在美國公眾中激起公憤,可以說也為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添了一把熱油。而當時日本對此還立即進行了反駁,說對美菲戰俘進行了人道對待,並把戰俘的高死亡率歸咎於美軍指揮官,說是他們讓軍隊戰鬥到餓死邊緣才投降才是大批戰俘死亡的根本原因。當然日本人的狡辯是不值一駁的了。
被認為是巴丹死亡行軍主犯卻逃脫了懲罰的辻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