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甘嶺》幕後的故事

2019-07-24     長春房產資訊


電影《上甘嶺》拍攝現場。 (本組圖片由王霆鈞提供)

電影《上甘嶺》導演沙蒙。

影片《上甘嶺》是根據朝鮮戰場上的同名戰役創作而成的。這場戰役是整個韓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方圓不過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是敵我必爭的軍事要地。為了這塊彈丸之地,中美雙方投入兵力總數達十萬之眾,雙方陣亡約三萬六千人。上甘嶺曾經是一片山地,戰役結束後幾乎成了一片平原。著名戰鬥英雄黃繼光就犧牲在這裡。

毛澤東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這一任務便落實到以拍軍事題材見長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廠里經過研究決定由導演沙蒙牽頭。在確定編劇的時候,沙蒙推薦了林杉。此前,林杉和孫謙合作編劇的影片《豐收》就由沙蒙擔任導演。此時的沙蒙,已經拍出了《趙一曼》《上饒集中營》和《豐收》三部影片。

沙蒙,原名劉尚文,1907年出生於河北省玉田縣的農民家庭。十五歲時考入法文高等學校,他的名字沙蒙就是法文「忍辱負重」之意。1929年,他進入哈爾濱滿綏長途電話局當話務員,其間結識了詩人塞克,開始轉向文藝領域。1933年,沙蒙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並結識了趙丹、王為一、徐韜等人,參與左翼戲劇活動,參加過《太平天國》《羅密歐與朱麗葉》《大雷雨》等戲劇的演出,以及《都市風光》《夜半歌聲》《十字街頭》等影片的拍攝。他懂法語和俄語,還翻譯過蘇聯文學作品。

抗日戰爭爆發後,沙蒙在第五戰區擔任藝術組教員。長沙大火時,演劇二隊撤退,沙蒙丟棄了個人衣物,背著沉重的幕布長途行軍,大家親切地稱他「駱駝」。在演劇九隊期間,上級要求隊員集體加入國民黨,沙蒙為此離開了演劇隊。後來,輾轉來到重慶的沙蒙結識了周恩來。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沙蒙去了旅港劇人協會,參加了《霧重慶》《馬門教授》《北京人》等話劇的演出,直到1944年3月到達延安,在魯藝戲劇系當教員,兼任魯藝實驗劇團團長。抗戰結束後,沙蒙與舒群等人率領第八中隊千里跋涉,趕到瀋陽,成為到達東北的首批根據地文藝幹部。1948年9月,以沙蒙、張平、何文今為首的東北文工一團一百四十餘人加入東影(長影前身),沙蒙也成為由袁牧之、吳印咸、田方、陳波兒等十一人組成的東影管理委員會的一員,擔任編導主任、導演。

為了拍攝《上甘嶺》,沙蒙和林杉組成創作組,立即前往朝鮮,到上甘嶺深入生活。到朝鮮後,又有幾位志願軍作家加入,一位是在十五軍任文藝科科長的曹欣,一位是十五軍文工團的副團長,還有軍旅作家崔家俊。他們採訪了一百多位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多達數十萬字。在編撰故事時,大家覺得有兩個思路,一是全景式,全面表現上甘嶺戰役;二是寫一個局部,一個坑道,一個連隊。前者全面卻難以動人。沙蒙建議按後者構思,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展現中國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林杉按照大家討論確定的思路寫出劇本,暫定名《二十四天》,劇本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接收某陣地,在缺糧斷水、堅守坑道的嚴酷生活中,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二十四天,最終迎來部隊反攻勝利的一天。沙蒙覺得不錯,但林杉自己卻並不滿意,覺得好像缺少點什麼,至於缺什麼又說不出來。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篇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報道,才頓開茅塞,決定在劇本中增加女護士王蘭的形象。這樣一來,故事馬上鮮活了許多。王蘭在為傷員服務的時候,唱歌解悶。後來,喬羽寫的《我的祖國》就是由她唱出來的。在狹窄陰暗的坑道里,聽王蘭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唱「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心胸多寬廣」,既為戰鬥在異國他鄉的戰士療傷,也撫慰他們的心靈,哪個聽了會不動情呢?

飾演王蘭的演員是哈爾濱話劇院的劉玉茹。起初,攝製組選的演員並不是她,而是一位歌劇演員,歌唱得好,身材形象也都無可挑剔,可是導演卻不太滿意,總覺得她身上缺少點什麼,人也長得過於漂亮,與那個嚴酷的環境和普通的戰士不大協調。就在這時,導演沙蒙在長影大院裡發現了一個姑娘,她就是二十二歲的劉玉茹,剛從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久,到長春串門,姐姐和姐夫都在長影工作。一看見劉玉茹清澈的目光、純樸的形象,對演員十分挑剔的沙蒙眼睛為之一亮,覺得她的氣質和劇本中的王蘭十分接近,一問她剛好是演員,接受過表演訓練。於是,演王蘭的任務就落到這個初出校門的年輕女孩身上。劉玉茹沒有辜負導演的信任,把女護士王蘭的形象演得十分到位,贏得了全國觀眾的喜愛。

王蘭是劉玉茹最初的銀幕形象,也是她最後的銀幕形象。她一生只演過一次電影,就讓觀眾難以忘懷。這是導演慧眼識珠,也是劉玉茹功力使然。

待人寬厚、有長者之風的沙蒙,對小他七歲的林杉十分欣賞,想提攜他成為導演。在劇本《上甘嶺》完成之後,他建議林杉加入攝製組,和他聯合作導演。1949年調入電影局劇本創作所的林杉,已經改編、創作了《呂梁英雄傳》《劉胡蘭》《豐收》三部電影劇本,可他還是抱著向沙蒙學習的決心,離開北京來到長影。所以,電影《上甘嶺》的編劇有沙蒙,導演也有林杉。林杉後來出任長影藝術副廠長,「文革」結束之後,調任中國影協《大眾電影》主編。

在完成《上甘嶺》之後,沙蒙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1957年4月,他參加了第二次全國電影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副主席。可惜不久後,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4年離世。

(作者為長影原藝術處處長、吉林省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

《我的祖國》

作詞喬羽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闢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一條大河波浪寬」 指的是哪條河

王霆鈞

《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似乎沒有哪一首電影歌曲像《我的祖國》那樣影響深遠、廣為傳唱。

這首歌的歌詞平易親切,朗朗上口,沒有標語口號。它把祖國的概念形象化、藝術化了:她的土地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她的人民是「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心胸多寬廣……」她待人處世的信條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首歌的首唱郭蘭英曾問歌詞作者喬羽:「你這歌詞寫的『一條大河』,到底是哪條河啊?像《白毛女》里的河?還是長江、黃河?」郭蘭英這樣問,是因為影片《白毛女》一開場就出現了一條流淌在村前的河,牧羊人唱道:「清清的流水藍藍的天,山下一片米糧川……」

喬羽告訴她:「你就想像這是中國土地上一條偉大的河,也許它就從你家門前流過,你每天都能看到它的波濤洶湧,讓人心潮澎湃……」

長影的老電影差不多每一部都有兩三首插曲,有的插曲特別好聽,就傳唱開了;有的不那麼動聽,也就默默無聞。《我的祖國》無疑是其中影響廣泛、深入人心的佳作。那麼,這首歌是怎麼寫出來的?「一條大河」到底指的是哪條河呢?

對於這首歌的創作經過,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導演沙蒙把影片拍完了,插曲的歌詞卻還沒有寫出來。編劇花費幾個晚上編寫了名為《我的祖國》的歌詞:祖國啊,我的母親!您的兒女,離開了您溫暖的懷抱,戰鬥在朝鮮戰場上。在我們的身後,有強大的祖國……

為影片作曲的劉熾看了歌詞連連搖頭,說:「歌詞的意思雖然不錯,但沒有韻律,不但譜難寫,而且即便寫了,也難於流行。我看這樣吧,歌詞我請喬羽來寫。」劉熾和喬羽有過成功的合作,他們一起為《祖國的花朵》創作了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槳》。

喬羽奉命來到長影,當他提起筆來,卻又有些犯難了。影片是表現抗美援朝期間上甘嶺戰鬥生活的故事,按常理歌詞應寫得雄壯些。但他又覺得如果按照戰鬥的調子寫,感覺有點「靠」,就像舞台演出中,紅色背景下演員著紅裝一樣,顏色太近,沒有反差和對比,效果也出不來。

喬羽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在感到自己創作思維幾乎枯竭時,我忽然想起了為創作《紅孩子》的電影劇本去中央蘇區渡江時的情景。我是喝黃河水長大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長江,那是多麼大的場面啊!長江很闊,我們乘的渡輪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對岸。長江水很清,江上有許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泥糊塗湯』般的黃河完全是兩樣子的。過了長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到處都是一片碧綠的水稻田,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長得是什麼樣子的……」

感覺一找到,歌詞創作就順利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經過十多天的反覆吟哦推敲,喬羽寫完了《我的祖國》三段歌詞。歌詞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歌頌了祖國。可是,這歌詞跟上甘嶺的氣氛有些不太貼合,從表面上看也沒有太強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嗎?喬羽心裡沒底,將稿子交給了導演沙蒙。沙蒙拿著稿子,竟然一聲不吭地足足琢磨了半個小時,然後突然一拍大腿,大聲叫道:「行了,就它了!」

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說:「大家看了你寫的歌詞都認為寫得很好,就是覺得『一條大河波浪寬』這句寫得有點小氣。為什麼不寫成『萬里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里波浪寬』,這不就更有氣勢嗎?」

喬羽思考片刻說:「用『萬里長江』『長江萬里』也可以,氣勢也大。但長江雖長,在全國的範圍內還算少數,沒有見過長江的人也有很多。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了親切感。而且從對祖國的體會來說,不管你是哪裡的人,家門口總會有一條河,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託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一想起家,就會想起這條河。我想還是用『一條大河』更好些……」

沙蒙被喬羽說服了。當劉熾看到這首歌詞時,也一下子被其中的詩意打動了……就這樣,一首著名的電影插曲誕生了。

在長春的影迷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一條大河」的版本:

喬羽被請到長春為沙蒙導演的電影《上甘嶺》寫歌詞時,看了劇本,看了樣片,一時不知從哪兒寫起。他住在長影的小白樓里,小白樓外面就是成片的樹林,挺拔的青楊,婀娜的白樺,環境十分幽雅。而在樹林的一側有條小河潺潺流過。小河不長也不寬,即使是雨季也就三五米的樣子。喬羽站在小白樓的窗前構思歌詞的時候,看見了那條從樹林前流過的小河,由小河聯想到黃河、長江,以及他心中的大河,那美妙的歌詞便從這條大河生髮開去,不斷地流淌出來。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長影旁邊的小河早已不見蹤影。在我剛到長影時的1975年,還見過那條小河,長影四周還有大片農田,種著水稻和蔬菜。喬羽在長影寫歌詞的時候,全國剛解放不久,長影四周的農田遠比我剛到長影的時候多,說不定喬羽真的站在那條窄窄的小河旁,看見小河泛起漣漪,還聞到了不遠處的稻花香呢!

待作曲劉熾譜好曲子後,導演沙蒙和作詞喬羽都十分滿意。導演請了幾位歌唱家試唱,但是都不能讓他們感到滿意。這時,喬羽推薦了郭蘭英。在劉熾的輔導下,郭蘭英只唱了一遍,她那清脆甜美的嗓音,立刻贏得了導演的讚許。

1956年,電影《上甘嶺》上映後,歌曲《我的祖國》立刻在全國流行起來。

喬羽在創作這首歌的歌詞時,到底是受了什麼啟發?是他去江西途中看見的長江,還是長影前面的那條小河?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喬羽和劉熾寫出了一首好歌,這首歌曲已經成為經典,傳唱不衰。

信息來源:長春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u313GwBJleJMoPMOv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