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你的心中滿是傷痕,
你說你犯不了不該犯的錯,你的心中滿是悔恨…………
一曲很老的老歌,由街角的老鋪子裡傳到路口等紅燈的車裡,
聽起來依舊清澈而又流暢的聲音,依然如昨日般溫暖中帶著些許感傷。
這首《夢醒時分》距現在至少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
當初這首歌曾是多少將感情變成沼澤,難以抽身的人暗自療傷的情歌,
這首歌在九十年代初期港台音樂盛行的時期,曾流行了整整兩年之久,
而如今再次聽到這首歌時,卻一時又想不起唱紅這首歌的歌者陳淑樺到底是什麼樣子,
一如那時曾令我們哭過笑過的青春。
而如我一般年齡的人或許只是想不起陳淑樺的樣子,
稍年輕一點的人,卻是連她的名字也感覺陌生。
這是陳淑樺正當紅時的照片,看上去非常溫婉和知性。
她有著和林青霞與胡慧中一樣輪廓的臉龐,典雅大方的樣貌,清澈又流暢的聲線,
她的聲音有著渾然天成的質感,是那種無需技巧去雕琢的天然音色,
她的氣質嫻靜溫良,聲音清亮通透,樣貌溫婉清麗,深受台灣音樂教父李宗盛的賞識,
經過一系列的試水,剛開始時陳淑樺的歌曲的風格仍未脫離當時正流行的靡靡之音,
李宗盛看準陳淑樺都市女人的氣質,及時為她改變風格,連連兩張專輯,
其中《夢醒時分》發行後使陳淑樺一舉爆紅,成為與齊豫、潘越雲齊名的台灣三大歌后。
之後陳淑華又與成龍合作《明明白白我的心》、單曲《滾滾紅塵》、《笑紅塵》
接連四首歌都成為當年響遍街頭巷尾的歌曲。
陳淑樺從小天賦過人,九歲參加歌唱比賽,十歲灌單曲唱片,不到二十歲就開始當職業歌手。
她是當時演藝圈中為數不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歌手,這得益於她有一位非常有遠見的母親,
九歲參加歌唱比賽獲獎,十歲灌唱片,但她母親並沒有讓她就此放棄學業,
反而放棄了成名,選擇求學,直到陳淑樺大學畢業後,她才重返歌壇,並一舉成名。
在此期間,母親一直做她的經紀人兼助理,她生活中事無巨細都由母親一手打理,
大到恰談她工作上的事情,小到她的飲食起居,
因為有她無私的付出,陳淑華才能完成學業並專心致志於歌唱事業,
陳淑樺從小在母親的督促和安排下讀書、彈鋼琴、練習古箏,
培養出了一個知性完美、秀外慧中的陳淑樺,確實,陳淑樺的氣質有著歌手中極少有的知性美。
母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她無微不至的關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陳淑樺的母親是演藝圈中所有母親中對孩子最為體貼和照顧的一位,
但也正因為母親事無巨細的照顧,使得陳淑樺失去獨立性的培養,
離開母親的生活,對陳淑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事。
在她當紅時,同行和朋友發現,只要有她的地方,必然有她母親的身影,
演唱會、採訪,甚至於她相親時也會帶著母親,
母親儼然已成為她生命中難以抽離的精神依靠,
因為母親對陳淑樺從小過度的照顧,形成了陳淑樺敏感內向的性格,
除了母親,她不願意向任何人打開心扉,包括跟她合作過的同行們,對她都不是十分了解。
在事業上,她很努力,很認真,她每天堅持鍛鍊,以求身體上達到最好的狀態,
她堅持讀書、談琴,以求在氣質上保持由內而外的東方女性的優雅和知性美。
她取得了事業上連續幾年的輝煌,但這一切的一切,皆因她身邊和心裡有一位無所不能的母親,
但當母親因意外摔倒猝然離世時,對陳淑樺來說,卻成為致命的打擊。
剛過六十歲的母親意外過世,這是一件足以將陳淑樺擊垮的晴天霹靂,
從未將心門對外人打開的陳淑樺也因母親的突然離世而將心門從此鎖死,
她退出了歌壇,與老父親搬離鬧市,從此遠離喧囂。
也從此,演藝圈再沒了陳淑樺的任何消息。
即使有昔日的同行和捧紅她的李宗盛與滾石共同製作的紀錄片《給淑樺的一封信》
也未能將她喚回到歌壇,儘管陳淑樺的歌迷再期盼她回歸,她終究沉寂於紅塵之外,
過著與過去完全隔離的生活。
有人說,是她的母親害她性格孤僻,使她孤獨終老,令她在棄盛名於不顧落魄至今,
而這只是我們世俗的看法,細細想來,人生的名利浮華,終歸會煙消雲散,
陳淑樺選擇在盛名時隱退,自然是因為她不喜歡演藝圈的吵鬧,
或許母親在時,她只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罷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一定如我們一般,把名利與得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才是幸福,
或許陳淑樺這樣將自己放在自己喜歡的生活情境中,才真的是一種幸福,
而我們感覺的關於她的不幸,或許才是真正困擾我們的精神枷鎖,
所以,每每看到關於寫陳淑樺終生未婚、閉門不出、落魄不堪的文章時,
心裡總是感覺很不舒服,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正如同別人尊重我們的生活方式一樣,
也許身居鬧市的你我,未必比居於靜室的陳淑樺更快樂,至少她尊從於內心,
而我們,更多的是被生活裹挾著掙扎著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
經多少繁華獨享寂寞的陳淑樺,她的世界,無需我們看懂!
李宗盛曾評價她的聲音像一把發質很好的秀髮,大約就是我所感受的有一種絲滑的流暢,
有一種舒適的華麗,我不想放她現在的照片,不擾清靜,默默祝福,
就讓她的如歌聲一般美好的容顏永駐我們心間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tvUiW4BMH2_cNUg4P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