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他的故事,還要從他的名字說起。
01、全能父親
1967年5月,他出生在河南鄭州。父親就讀於哈工大,母親就讀於北京礦業學院。
當時正值特殊年代,但凡給孩子起名,往往帶有濃厚的時代氛圍,比如:紅衛、永紅、寶紅......
而他的父親並未遵循規律,父親希望孩子長大以後不要自私狹隘,能夠一心為公,於是取名為「一公」,可謂寓意深遠。
日後在他學有所成之時,多次表示自己一生中很多重要關頭,都曾潛移默化的受過名字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父親對一公而言,是心裡的一座高山。無論自己多出色,也會對他表達敬仰和感激。
事實上一公的父親也的確值得兒子欽佩,不管何種環境或何種身份,他都能做的有模有樣。
在高中教授數學和物理期間,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文革時下放牛棚,他親自動手將棚內整修一新,過日子就要過的體體面面。
生活中父親是暖男一枚,會理髮,會裁衣,還會打家具。
一公小時候從沒去過理髮店,也幾乎沒買過新衣,家裡的大部分家具都是父親親手所制。
就是這樣一位像「都教授」一樣的全能父親,卻絲毫不存在高冷范兒,反而是個徹徹底底的熱心腸。
誰家有困難找他,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去幫忙,不求回報。
生活中的暖父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慈愛但不溺愛。
他不希望孩子們信奉知足常樂的美德,而是應該凡事都盡力離完美再近一點點。
知足常樂儘管能讓生活變得輕鬆些,卻是只能沉浸於小快樂,而難有大作為。
父親是一公人生路上的啟蒙老師,且是無人能替代的老師。
02、資深學霸
應該說一公從小就和優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優秀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第一。
沒錯,從小學到高中,只要有他在,全班同學只需爭取第二就對了。
像這樣將第一之路走到底的學生,會迎來什麼結果呢?想也知道,當然是被保送到最高學府嘍。
就這樣,清華大學生物系在1985年,迎來了有著第一名釘子戶之稱的一公。
就在眾人都以為和他綁定的第一,終於有可能被打破時,奇蹟再次發生了。
即使是精英雲集的清華園,也無人能讓他嘗嘗第二的滋味,他不給別人留一絲一毫可能。
或許你會說,學霸的世界都很簡單,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但是我想告訴你,學霸也分很多種,偏偏有一種是比我們學習好,比我們還會玩,比如一公。
不學習的時候,他喜歡跑步、游泳、滑雪、競走等多項運動。
尤其是競走,每年運動會上,他都是自己打破自己的記錄。
直到畢業五年後,才有人終於打破他的記錄。
作為資深學霸,他要求自己身體和精神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
因此他的生活重心主要有兩方面,即身體和精神需要輪流保持一貫的記錄。
03、父親慘死
或許極少人知道,一公之所以那麼努力,是因為他不想讓父親失望。
父親一個滿意的笑,是他感到幸福的源泉。
然而無情的命運,偏要和他開玩笑。他越是在乎什麼,命運偏要將之奪走。
他永遠不會忘記1987年9月21日這天,父親因疲勞駕駛被送去醫院搶救。
原本悲劇並不會發生,卻因為湊不齊500元押金,活活葬送了老父的命。
如果醫生當時不為這500元放棄對一個急救病人的救治,一公的父親完全可以痊癒。
那時候正在清華讀書的一公,得知父親不幸去世的消息,且是在這種原因下,他無法承受命運的殘忍。
他曾不止一次想過報復這個金錢至上的醫院,和冷酷無情的醫生。
但是只要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心為公,他心頭的怒火便不自覺的熄滅了。
很多個日夜,一公放佛看到父親熱情幫助鄰里的身影,他依舊那麼樂觀,滿臉笑容。
他仿佛聽到父親在耳畔一次次說,要幫助別人,奉獻自己。
一公知道這是父親的心愿,作為愛子,他不忍辜負。
04、普林斯頓的寵兒
父親死後,一公更加努力,連年都獲全額獎學金。
199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深造。
之後,又被普林斯頓大學聘為助理教授。普林斯頓有多厲害?它是美國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
2003年,36歲的一公,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當時普林斯頓有多寵愛他呢?
他的實驗室面積是所有教授中最大的,科研基金是最高的。
不僅如此,學校還給他買了500平米的獨棟別墅,以及給予他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也就是終身講席教授。
可以說真的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了!
05、「裸奔」回國
然而正當眾人以為一公此生將高枕無憂時,他又著實讓人吃驚了一把。
2008年,他舍下了美國的一切榮譽,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當時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瘋狂挽留他,他只說了一句話,這句話你一定聽過: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儘管他此番回國,並無不良目的,卻難免遭人猜度。
有關他為何回國的內幕,像小說一樣,多個版本,繪聲繪色。
但是真相只有一個,正是父親所說的一心為公,讓他決定以己之力做些有益之事。
他希望自己在擁有力量以後,幫助更多人獲得力量。
他想成為一位有良知的老師,辦一所自己的大學,用來培養更多精英,讓他們也可以去影響和幫助更多人。
正因如此,他情願每年上將近100個課時,情願手把手帶領學生做實驗,情願接受學生的挑戰。
他告訴每位學生,金錢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以金錢來衡量價值的觀點大錯特錯。
學生應該記住的是: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
正是在一公的影響下,短短5年,有70多位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優秀人才,紛紛回到清華就職。
他們說;「一公都回來了,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想來這便是優質人物的影響力,他可以讓身邊人找到生活的意義。
06、教育至上
如果在諾貝爾獎和辦大學之間,讓你做一個選擇,你會怎麼選?
想必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很顯然較之後者,它更具光彩和榮耀。
在這個問題上,一公也面臨同樣的選擇。
只不過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因為這是他畢生的理想。
儘管這意味著他將不再有可能獲得諾獎,但又有什麼可惜呢?人生的選擇有多種,但理想只有一個。
對他來說,這個理想就是辦大學——辦一所西湖大學。
西湖大學屬於高起點、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致力於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意在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他說:「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這話聽起來有些愚蠢,但是如果將它和信仰相連,一個肯為信仰傾注全力的人,難道不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正能量嗎?
為了辦成西湖大學,從不向人借錢的一公,破了自己的戒。
西湖大學是一所民辦大學,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才能支持。
儘管借錢的過程,也是百感交集的過程,有溫暖和感動,有尷尬和窘迫,但總歸是湊齊了。
錢湊夠了,接下來面臨的是生源問題。很多學生並不知道這所大學的存在,該怎麼解決呢?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的目光,一公這一次選擇上《最強大腦》亮亮相。
他如何不知道這一亮相,勢必會招來質疑無數,但他還是去了。
原因很簡單,他想要幫助那些心懷夢想的學生,給他們提供機會和可能。
說到這裡,你一定已經知道他是誰了。
沒錯,他的名字叫施一公,一個你或許早就猜到的名字。
美國《紐約時報》曾寫道:「也許因為施一公,中國對美國的智力流失開始反轉。」
想來於中國的教育事業而言,得施一公,是中國教育之幸!
而對他自己來說,他用盡全力完成了這輩子最大的事——辦西湖大學,得之,是自己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