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沉溺冷暴力會遺傳!別讓你的孩子習慣性冷漠

2019-11-14     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 | 符函

她驚恐地發現,自己的行事方式越來越像最憎恨的那個人。

童年所受的傷害就像堅韌的葡萄藤,順著歲月又攀上自己的生活。

一名女生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是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從小見慣了父母之前漫長的怨恨和敵意。

「他們下班回家後,一說話就只有吵架。」她的母親有著絕佳的「口才」,總是能夠用尖刻的語言宣洩自己對丈夫、對家庭的憤恨。

「我這輩子過成這個鳥樣子,真是謝謝你們了!」這是母親的口頭禪。

她的童年沒有享受過孩子天真的快樂,每天都要小心翼翼,連笑都不敢太大聲,怕招來父母的白眼:「有什麼好高興的?要是沒生下你我現在更高興!」

長大之後,她才知道了「冷暴力」這個詞,和自己所經歷的折磨是多麼吻合。「原來並不只有拳腳才叫暴力。情感上的虐待也是暴力的一種。」但是,這個新發現讓她感到沮喪——因為她察覺到自己對別人也有這種暴力傾向。

比如,她發現自己對陽光開朗的人總是抱有莫名的敵意。

她的閨蜜群中,有一名樂樂呵呵的女生,無論什麼時候總是熱烈而高興,好像渾身散發著陽光。

但這讓她覺得不舒服:這個世界明明那麼喪,憑什麼你這麼開心?

這種不滿在心中紮根生長,終於在一次事件中爆發。

一群朋友在微信群里聊著近況,那名陽光的女生正在安慰另外一位工作不順的朋友,說著鼓勵的話……

她只是旁觀,卻突然怒了,在群里連珠炮似地發了一堆話:

「像你這樣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只是一廂情願地散發你的陽光、友善!這種情感壓迫就是『暴力』!你憑什麼教別人做人,憑什麼人人都要像你一樣陽光!」

群里一片死寂。之後開始有其他朋友站出來指責她的不對。那名陽光的女孩,很冷靜地回了一句:「將自己的負面情緒任意宣洩給別人,你才是施暴者。」

而平靜下來之後的她,也恍然想到:自己對開心的嫉妒、冷嘲熱諷,甚至言語攻擊,多麼像自己的母親!

她沒想到,自己本是冷暴力的受害者,現在卻反而變成了對別人施加冷暴力的人。

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任男友跟她分手時,說她「總是以受害者自居」,總是覺得別人都要意圖傷害她,因此動輒反擊。


那時候她不能理解:自己確實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這有什麼不對?

現在才明白:冷暴力的受害者離施暴者的距離居然只有一步之遙——那些看似遙遠的傷害,竟然以這麼頑固的形式留存下來。


法國心理治療師伯納德·倫伯特(Bernard Lempert)把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描述得很清楚,清楚到嚇人:

「在某些家庭,沒有愛是一種系統化的虐待,重擊著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僅是缺乏愛,更是有計劃的暴力。」

是的,暴力並不只是拳打腳踢。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視」,後兩者可以算作是「冷暴力」——而根據學者研究,這其中最容易引起孩子焦慮抑鬱的是「忽視」,而「情感虐待」的幾率也和「身體虐待」差不多。

父母不打罵孩子,但是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用言語和行為貶損孩子的人格、價值,讓孩子感受到孤獨、無助、恐懼和被排斥,是相當嚴重的暴力。

因為,正如倫伯特所說,孩子在忍受這些暴力時,「還會將其內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轉化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對於遭受暴力的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內化」的過程:無辜的孩子會真的開始相信,自己就像父母所嫌棄的那樣沒有價值。

而沉重的精神壓力、極度的自卑最終讓他們變得脆弱敏感,暴躁易怒,反而走向暴力傾向。法國心理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講了一個案例:

娜迪亞的父母離婚之後,她跟著父親,而妹妹跟著母親。但母親每次見到娜迪亞,都會以多疑和嘲諷的語氣跟她說話,似乎懷疑這個女兒已經成了前夫的共謀犯。

每次母女見面,娜迪亞都覺得母親的攻擊像密集的箭雨一樣讓自己無處可逃。

這導致她心中逐漸出現難以抑制的暴力傾向:每次見到母親,她都心生把母親按在地板上的念頭,為了克制住這一念頭,她甚至出現胃痛和腸痙攣的症狀。


心理學研究發現,小時候受過冷暴力、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更容易有暴力傾向。(Milaniak, I., & Widom, C. S. , 2015.)

在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更傾向於採用衝動、不負責任的方式。(Bell, K. M., & Higgins, L. , 2015.)這意味著,家庭暴力很容易出現「代際遺傳」的現象:小時候遭受過暴力,長大了也繼續對別人施以暴力。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因為從小經受的情感壓力,讓她總是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暴力侵害,甚至當對方明顯沒有侵害意圖時,她也會像一隻受驚的小獸一樣暴跳而起,反咬對方一口——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

這是冷暴力的後遺症,像一個永遠走不出來的惡性循環——但是,受害者必須走出來。


美劇《老友記》中的 Monica ,是很多人喜歡的角色:從飽受嘲笑的過度肥胖少女,痛下決心減肥,以曼妙的身材讓嘲笑者閉嘴。

不過,劇中 Monica 的父母的表現實在讓人心涼:他們並沒有鼓勵支持女兒,而是整天把「肥妞」掛在嘴上,在同學、朋友嘲笑 Monica 之前,她已經習慣了來自父母的貶損。

要知道,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劇中的 Monica 鳳凰涅槃,現實中還有許多 Monica 仍然在忍受著來自最親密的人的打擊。

對於遭受冷暴力的人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走出來?

走出冷暴力後遺症,不只是為了防止更多人受傷害,也是為了受害者自己的幸福:傷害別人並不會讓自己得到幸福,相反,想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在悟到自己已經成為施暴者之後,反而更加沮喪、內疚。

心理學家們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第一,儘量遠離給自己施暴的來源,不管這人是父母、伴侶還是朋友。

《冷暴力》一書寫道:

「只要尚未脫離施虐者的掌控,還對施虐者仍有感情,還不能接受他是危險而邪惡的事實,受虐者就無力自我防禦。」

因此,首先要採取的策略就是儘量遠離——從父母那裡搬出去,換一份工作或者乾脆換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

要知道,冷暴力的施暴者總是會把所有問題的起因歸結到受害者身上。例如父母會對孩子說:「正是因為生了你」、「你為什麼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你如果能爭氣點,我今天也不至於……」

那麼,擺脫冷暴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聽到這些鬼話。

把自己的負疚感、罪惡感先放在一邊,遠離暴力的來源可以讓受害者先行冷靜下來,思考下一步的對策。

也許有人會說:逃避總是沒用吧?為什麼不反擊?

但正如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書中所說:

為自己辯解是沒用的。

因為施虐者的攻擊充斥著惡意的謊言,在這種謊言面前,辯解只會讓受害者陷得更深。

一旦有說得不清楚之處,立刻會被施虐者利用,作為攻擊的新彈藥。


第二,努力尋求情感支持。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會分析冷暴力受害者的「受虐狂」傾向——這並不是說受害者真的嗜好受虐,而是施暴者往往會使用情感綁架和操縱的手段,讓受害者對自己產生很強的依賴感。

一位母親長期對自己的兒子冷言冷語,但是兒子卻無力反擊——因為她總是一副關切的樣子來說出那些指責的話。

事實上,這說明受害者缺乏情感支持。

真正的而非綁架式的情感支持,有時候對於受害者不啻救命稻草。對於被貶損的自我懷疑的人來說,一個懂得如何陪伴、支持的夥伴,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親密的人並不一定都可靠。

有些家庭成員或者親朋,看似和受害者很親密,但卻可能因為各種人際關係的糾葛,而變成調停的和事佬。

和事佬表面上看似乎是立場中立,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對於飽受折磨的受害者來說,不但不公平,還可能變成新的傷害。

三、尋求心理治療。

冷暴力很容易導致受害者的抑鬱傾向,因此有必要時,請勇敢選擇心理諮詢或者醫生治療。

總之,這一切的前提是,冷暴力的受害者自身的覺醒:覺醒到自己並非施暴者所貶損的那麼糟糕,覺醒到自己長久以來遭遇的不公和傷害,同時也覺醒到,自己有力量走出惡性循環,不再讓暴力延續下去。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女生,當她反思自己的冷暴力傾向時,她已經戰勝了宿命。

一個關注冷暴力的網站(eqi.org/)上寫著這麼一句話:

「暴力受害者都是最好的演員,他們帶著痛苦和羞恥生活,卻要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那就請為自己的生活開一盞燈吧,照亮那些虛假的布景和道具——這場戲該落幕了。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qjtbG4BMH2_cNUgfe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