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物品變遷史:以前農村結婚要求「三轉一響」,現在要有車有房

2019-10-12   農俗俱樂部

婚禮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件特別具有儀式感的事情,畢竟就傳統觀念來說,人們都希望一生只結一次婚,所以當然要好好操辦自己的婚禮。

婚禮既然是一件儀式感很強的事情,那當然少不了一些代表性的結婚物品。

放在今天,很多人要結婚至少得有車子房子,不然結婚後,一家老小還要住在別人的房子裡,下雨還要在風雨里趕路,想想就很不是滋味兒。

不過不同的時代,農村結婚物品不一樣,下文就簡單和大家聊聊,國內農村結婚物品變遷史,帶大家看看祖輩父輩們結婚的那些記憶。

三轉一響=四大件

「三轉一響」也叫「四大件」,是20世紀50年代非常出名的一個說法,當時很多農村家庭都很希望得到這四件物品,擁有了它們,代表自己的財力和經濟實力。

四大件也是當時很多女性對另一半的擇偶標準之一,就像今天看對象都會問有沒有房子車子一樣的,也是結婚必備的四件物品。

不過四大件這四件物品一直都在變化的,不同時代的四大件代表的物品不一樣,具體有何區別,大家接著往下看!

50-70年代

對於20世紀50-70年代的人來說,農村四大件代表的,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這個很貼合「三轉一響」的說法。

前三者都是會轉動的物品,而收音機能發出聲音,則是「響」的意思。

那時候,自行車是主要的代步工具,能買得起自行車,就是村裡最靚的崽,也會被看作是家境不錯的表現。

而縫紉機也進入人們的視線,以前的女人大多都會做些針線活,尤其是農村,因為從事體力活動,所以身上的衣服難免容易穿壞。

而如果有了縫紉機,打補丁做衣服就比較方便了。

所以在我奶奶們那個年代,只要嫁得那家人有縫紉機,就足夠其他人羨慕很久。

而手錶的話,是一個相當洋氣的物品,在祖輩們那時候,只要誰家能戴個手錶去地里幹活,其他人都會湊上來反覆瞧,遇到也會習慣性地詢問那個人時間。

所以常聽說以前的女人,一塊手錶就可以是嫁妝。

而收音機在以前也很時髦,人們對那個能發出聲音的機器實在好奇。

那個年代,擁有這四大件就是足夠炫耀的資本,有人說,以前騎著自行車去買菜,和現在開著大奔去逛街一樣牛掰哄哄。

80-90年代

到了八九十年代,四大件則變成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

可能城市裡會要求更多,比如空調,但在農村,因為農村房子的原因,所以大多數人不會很在乎有沒有空調。

但在我記得父輩那代,彩電是想當時髦的東西。

以前村裡大多數人家都只有黑白電視機,哪家有彩色電視機,那是相當牛掰的存在了。

總是會有人去他家做客,目的就是瞧瞧他家的彩色電視機,畢竟與自家的黑白電視機相比,彩色電視機可太好看了。

還有冰箱和洗衣機,在農村可能沒有對彩電那麼使用廣,但卻成為很多農村人作為家庭財力的象徵。

所以我記著以前農村有哪家嫁女兒,用彩電作為嫁妝還成為了一時的風潮。

21世紀

現在步入網絡交通都十分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都希望便捷,所以四大件也演變成了「手機、電腦、汽車、房子」。

其實手機和電腦都是比較容易獲得的,畢竟普通的也就幾千塊錢,一般家庭都能獲得。

但真正難倒很多人的,則是房子和車子。

在大城市買房子有時候是一輩子都難完成的夢,車子還稍稍簡單一點點。

而在農村,雖然家家都有土地,也有地基,只要不懶,掙點錢,就可以在農村蓋一棟。

費用的話,如果人力這點自己來,只出材料費和安裝等費用的話,可能也就20萬左右,簡單一些的還要不了那麼多。

而且農村對於房子其實會更加看重,比如農村相親的時候,女方就會各種打聽,對方家房子有多大?幾兄弟,幾間房等等。

在我老家的農村,人們對於能蓋兩層房子的人家很是羨慕。

所以前幾年,我們村裡家家都是只要有錢就會把自家房子蓋成二樓。

只要聽說那家人是二層樓的平房,就可以作為炫耀的資本,會覺得這家人要麼很有頭腦做生意,要麼就很勤勞,怎麼看都可以嫁。

而車子的話,其實在農村四輪轎車的用處遠沒有摩托車和三輪貨車的用處大。

農村的路一般修得不太好,而且經常要去山上做農活,很多泥濘小路比較適合摩托車跑,所以有個摩托車,一家人去幹活也能省些力氣。

如果再有三輪車,那麼重活也是有著落的,至少可以用車子代替人來運送貨物,女方會覺得,自己嫁過去也不用太勞累。

而且轎車每年的保險和保養也是筆不小的錢,所以對於農村來說,車子不需要是豪車,普通代步代替勞動力的就行,反而性價比會更高。

也許以後的四大件還會變成其他的,畢竟時代是一直在進步的。

不過不用地區結婚需要的物品也是有所區別的,這裡說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槓精勿噴。

那麼大家還知道哪些以前農村結婚必須有的物品呢?比如我老家以前需要有石頭做的水缸,那麼你們那邊呢?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