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家族視頻創作人的生活故事

2020-12-13   三聲

原標題:一位土家族視頻創作人的生活故事

還原土家小木的創作歷程,或者能為理解西瓜視頻的創作環境一個參考。

作者 | 任彤瑤

儘管西瓜視頻強調自己的平台屬性,但精細運營頻道、密切跟進創作者的動作顯露出,他們也希望引導建立自循環的創作生態,一些獨屬於西瓜的視頻生態正嶄露頭角。

其中,「土家小木」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樣本。這位1982年生的生活類創作者,在全職做視頻前打過工,開過鞋廠,干過建築,跑過滴滴。他帶動兄妹親戚一起成為西瓜視頻的創作者,並說服未簽約的家人們只把視頻發在西瓜。

這群通過血緣關係相互聯繫的視頻創作人互相以家人相稱,都以「土家」為帳號前綴。他們身上並沒有什麼呼風喚雨的江湖氣息,拍攝內容主要集中在鄉村生活。

幾乎很難在他們的視頻中找到激烈的衝突,他們平實地記錄作為普通人的飲食起居。比如一家人參加在海南的西瓜play,每人以自己的鏡頭記錄了吃晚宴、參加活動的過程,不少視頻常常是一鏡到底,也能獲得過萬播放與活躍的粉絲互動。

土家小木(左一)在今年的西瓜play活動中

還原土家小木的創作歷程,或者能為理解西瓜視頻的創作環境一個參考。

短視頻升級的浪潮,促使視頻創作者有意識地轉型。但小木是不自覺地走上中長視頻創作之路的一位:下決心要拍視頻後,他買了索尼攝像機和新電腦,在網上報了視頻班,學習專業的視頻圖片軟體。

去年簽約平台後,小木的視頻播放量迅速攀升。可觀的流量促使他一再加更,在近一年時間內,他保持每天更新4個十分鐘以上的視頻。兩台相機,四部電腦,一家老小,另外雇一位剪輯的的幫手,就是小木做視頻的全部陣容。拍攝時間從早到晚,家庭生活的每一個面向都成為了素材。

隨著粉絲增長,內容升級也成為小木的焦慮感來源。他根據運營編輯的意見,降低了更新頻率,要將視頻做的更加精緻。再往前一步,要吸引更年輕的粉絲,流水帳的生活內容顯現出局限,要往「阿木爺爺」或者「李子柒」的方向轉型,小木或者需要一個更專業的團隊。

以下是小木的故事:

01

我叫小木,82年出生的,湖北恩施利川南坪鄉川東村人,現在是西瓜視頻上的全職創作者。

家裡四兄弟姐妹,我是老大。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看到自己父母干農活,臉朝黃土背朝天,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過,我就想快點長大,快點掙錢,能為家裡多分擔一些。

上了一兩年高中,我就不讀書了,要出去掙錢。我爸媽說再苦再累也要供我們讀書,但我性格倔,那時想得很簡單,可能考個大學,出來也是幾千塊一個月工資,還不如出去打工。出來工作後才知道,掙錢是真的不容易。

十七八歲第一次離開家,我去了浙江溫嶺。那時身上沒錢,也不懂技術,找不到工作沒地方落腳,我在附近農戶的山上睡了差不多半個月。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雜工。在一個很高端的理髮店給進門的客人擦鞋,300塊一個月。乾了一兩個月,攢了點路費,和老家朋友一起去廣東的鞋廠打工。

在鞋廠做了差不多六年,存了一點錢,我跟表哥合夥開了個鞋廠,虧得血本無歸,還向親戚借了錢。我回到老家,在村子裡搞建築承包,做了幾年把欠債還完,但建築隊的生意也不行了。

這時大概是2017年,打車軟體興起,我妹妹說南京的行情不錯,我就去跑滴滴。當時滴滴和美團在南京打價格戰,砸很多錢補貼,客人坐車兩三塊起步價,基本不花錢,司機載客有翻倍獎勵。我從早上七八點跑到晚上十一二點,一天都沒耽擱,一星期跑個二百三四十單,一個月加起來能掙兩三萬塊。

跑了兩年,湧入南京的司機越來越多,平台的獎勵也少了,要辦的證件越來越複雜,滴滴也干不下去了。

02

回家是2018年底左右,我準備再次出去打工。這時我媳婦突然問我,要不要試試拍視頻。

我媳婦喜歡看西瓜視頻,她是巧婦九妹的粉絲。她告訴我,很多農村的人拍日常生活,看的人還不少,最重要的是能把當地土特產分享出去,吸引很多人來買。

當時我對西瓜視頻一點都不了解,我只知道今日頭條,偶爾上去看看新聞。對媳婦這個想法,我抱著懷疑的態度,我們連手機拍照都不專業,怎麼拍視頻呢?

但世界上的事,不做永遠都不知道結果。我們兩人商量後,覺得要做就下力氣,萬一不成,大不了再去打工,一家人照常生活。

我買了一台索尼的攝像機,花了一萬多,配了一台電腦,四千多,在網上報了一個三千塊的視頻速成班,學20天。學的東西很簡單,教一些PR\AE\PS的軟體使用,教怎麼剪輯視頻、做封面拼圖,還教怎麼註冊頭條號。

我光是學PR操作,就足足看了兩三天視頻。學完後知道要怎麼合攏一個視頻了,但怎麼處理鏡頭角度、聲音,我還是不太懂。你看我拍的第一個視頻,介紹家鄉一種叫「拐棗」的植物,我爬到樹上去,鏡頭看起來歪歪扭扭的。

為什麼要拍這種長一些的橫屏視頻?其實我當時並不知道短視頻和我拍的這種有什麼區別,我那時沒聽說過快手,只知道抖音,也有在抖音拍過十幾秒一個鏡頭到底的豎屏,但沒有用過剪映,也不懂那種很專業的短視頻要怎麼拍。

說來說去我就是一個土包子,什麼都不知道,學新東西很難。學上了PR,哪怕加字幕這些很麻煩,也一直用了下來。

後來回過頭看發現,我的視頻是比別人的都要長一些。因為我一直拍視頻的理念,就是記錄一家人的生活。我沒有想把這個視頻拍成電視劇,只是記錄生活的同時,把鏡頭拍得更完善,聲音畫質更清晰一些。

小木鏡頭裡的土家族生活

剛開始時太難了,我和媳婦兩人碰了好多鼻子灰,中間多少次想過放棄。就不明白,為什麼別人也拍這種農村生活,我們的視頻就沒人看呢?

為了吸引人氣,我們還拓展了直播。第一次開播是2018年臘月十九,帶大家看村裡年飯殺豬,那時不知道直播的規矩,一拍到見血,直播間就不行了。

我們還曾直播自己養蜂,每晚守在山上的蜂場,避開大咖們的直播高峰,等凌晨他們都下播了再開播,持續一個月;有段時間看抓野生黃鱔很火,我就開車跑去四川的樂山,晚上睡在車裡,白天出門找野生黃鱔,但沒抓到幾條,還是沒人看視頻。

父母也不理解我們做的事。老年人不懂這些,認為我們是敗家子。他說你們這是在幹什麼,每天拿個手機哇哇叫,拿個攝像機拍,又沒有拍出過什麼來,也沒有什麼錢,一家大小還要養活呢。村子上的人也說,小木兩口子,專搞歪事,這輩子看來就這樣了。

03

轉機出現在三四月份。有一天我拍了一個打漁的視頻,用我們那邊老式的捕魚工具去抓野生的蝦爬子。以前我們的視頻平均就幾百觀看,但那天視頻上傳後,兩個小時播放就過了三萬。

我衝上樓去找我媳婦,爬樓梯時腳都站不穩。我太高興了,可能比中了五百萬還要高興一些。當天晚上,那個視頻達到了十萬播放,那是我們第一個火起來的視頻。

在這之後,我們總體播放量比之前好了一些,平均幾千,偶爾上萬。真正的轉折是後來的另一個視頻,內容是我媳婦不舒服,我媽去挖草藥給她熬湯喝。那個視頻幾天就達到100萬播放。從那以後,我們的視頻平均播放量就過萬了。

到了五月份左右,我們積累了三四萬粉絲,西瓜平台的老師就找了過來,說想有更深一步的合作,問我們有沒有簽約的意向。我去跟一起上視頻課的同學商量,他說簽約好,簽約起碼平台會扶持你,小木,你可能要成功了,趕快簽。於是我答應了。

簽約之後,內容質量和播放量就不一樣了,一直往上走。而且每個視頻的播放量都比較平均,剛開始一個視頻播放可能達到10萬次左右,過了一個多月過後可以達到20幾萬次。

剛開始我一天發一個視頻,看到播放效果好,漲到兩個,三個,看到還是播放量高,就再多一個。就這樣,從去年9月左右開始,我每天發四個視頻,一直到今年八九月份,整整一年每天如此。

簽約後,創作收益也多了起來。現在我的收入大概有六成來自創作分成,還有四成來自商店櫥窗、直播。我和家那邊的農產品商家談了一些合作,幫他們帶貨。今年以來,平台會安排一些商單活動,比如廣告,還有一些助農、專場直播。

小木在西瓜視頻的首頁及櫥窗欄目

直播專場大概一個月就給我安排一次,因為粉絲端的消費不能太大,要細水長流。西瓜的老師每個月給我提前規划下個月直播什麼品牌,像現在我們主要做服裝,只在西瓜播。從中午兩點播到下午六點,休息一個小時,又從七點播到晚上十二點,差不多9個小時左右,總共能達到50萬觀看,一場銷售額大概一百多萬。

04

我的一天,從早到晚都在拍視頻,拍攝已經成為全家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和家人不會刻意去表演,但在安排日常的活動時會更有計劃。比如每天起床後,會想一想今天做哪些事,哪些可以記錄到視頻里,等家裡人都起來了,會和他們打個招呼,有時晚上坐著沒事,也會商量下明天做什麼事。

比如家裡沒菜了,上午去趕個菜市場,可以順便拍個視頻;做個飯,可以順便拍個視頻;天晴了要干農活,摘玉米,也可以順便拍個視頻。

我淘汰了原來的攝像機,花了四萬多重新配了一台變焦鏡頭的佳能,一台定焦的索尼A72。比如家裡拍我媽做家務,她要經過哪些房間,我會和她打個招呼讓她等一下,先去把機器架設好。拍攝一天的素材,至少可以剪出3個視頻。

自從簽約後,爸媽就逐漸接受了我全職做視頻這個事,開始願意出鏡了。以前他們對著鏡頭都不適應,很僵硬彆扭,有粉絲甚至猜我和爸媽關係不好。

我一直給他們灌輸思想,不要想著那裡有個相機,我們就正常活動。我們的粉絲常年在外工作,這些日常能讓他們想起家鄉父母,感覺也算挺正能量的事。他們後來也慢慢放開了,甚至能幫忙拍一些素材。

小木在跟家裡的老人一起挖折耳根

不過鏡頭確實對人有影響。以前家裡說話不用考慮,現在有些話就得想想。有時我媽不經意聊到些家長里短,可能會引起粉絲的猜測爭吵,影響不好,我就會阻止,或者換一種方式聊。畢竟有些話我們說出來沒能表達本意,就會有誤解。

我還挺經常去看評論的,也會回復一些粉絲。如果他們提的是正確意見,我會採納,如果不是,也不會和他吵。

今年三四月份,我買了兩台新電腦,加起來一共四台電腦做視頻,雇一個人幫忙做後期。上半年請了村裡一個大學生,疫情不能上學就來幫我做點事。下半年他讀書去了,我就在村裡找了個小伙子,他也不會做,都是我現教,教會了就上班。

現在全村人都想來找我學。很多年輕人在外面拍視頻都會說,我是小木的誰誰誰。我們土家人家族大,兄弟姐妹多,今年疫情沒辦法出去打工,我的兩個親弟弟、兩個堂弟也跟著我學拍起視頻。我在南京定居的親妹妹、在湖南的丈人丈母娘也做了自己的視頻帳號。

通過在我的直播和視頻里出鏡,我把我的粉絲分享給他們。現在他們的粉絲基本都是原來關注我的,很喜歡我們一家人,只要我一說關注哪個,他們就馬上支持。

我也不會對他們的帳號內容有什麼干涉,他們想拍什麼,帶什麼樣的貨也是他們的自由,我就是領他們進門而已。也不是每個想跟我學的人我都教的,如果人品不行,我真的不帶。

05

現在我的拍攝好像遇到一個瓶頸。之前每天的粉絲播放有一百多萬,現在只有五六十萬,有明顯下降趨勢。

有粉絲評論,現在小木的視頻看起來沒以前有味道了,我就去追問,能不能告訴我哪裡需要改進。不是說粉絲不喜歡,不看了,而是他們太熟悉我們一家人,我把視頻標題寫出來,一看小木今天幹嘛,知道了,就不用點開了。

小木與家人在一起

農村的家庭生活,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拍來拍去相差不大,可能很多粉絲就感覺有點視覺疲勞。我想改變,但現在也不知道怎麼去改變。因為家就這些事,不可能為了拍視頻,特意去搞點別的,所以也特別煩惱。

我一直在關注阿木爺爺這種西瓜上有名的生活類作者,他是做木工的,這次去西瓜PLAY和頭條生機大會交流,各個負責人都拿他舉例子。運營老師也和我交流,希望我能吸引多一些年齡群體更廣泛的受眾,年輕人也會更有活力。所以,我要向阿木爺爺他們學習,把視頻拍得更有趣一些。

平台老師的意思是,不是按照他們做得一模一樣,就是希望能展現和土家族相關,有技術含量有內容的東西。當然要做成阿木爺爺、李子柒那樣,視頻就會變得更複雜,我現在的人手肯定不夠,可能要有一個更專業的團隊了。

現在我有考慮視頻減量,每天更新已經從4個減到3個,也在考慮減成兩個,想做精緻一點,豐富一點。我感覺如果做得有內容,視頻可能會越長越受人歡迎。我們視頻的完播率可以達到70%,平均播放時長在5-7分鐘之間。有很多粉絲提醒我們,說可以把視頻拍的更長一些。

現在你會發現,我們全家人都只在西瓜、頭條平台上發視頻,別的平台你都看不到我們有帳號。這是我要求他們這麼做的。雖然他們沒有簽約,但也能獲得很不錯的視頻收益。西瓜視頻創造了我,成就了我們一家人,我們就不往別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