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第一體育場,一座城市幾代人的記憶

2019-05-26   青島城市記憶


青島市天泰體育場的前身是青島體育場,也就是老青島無人不知的第一體育場,始建於1933年,位於青島市文登路9號。在文登路以南,榮成路以西,依山臨海。2000年經過大規模改造後,更名為青島市天泰體育場。

青島體育場落成之前,匯泉就有始建於1924年的萬國體育會(曾叫青島競馬俱樂部,後叫青島賽馬場),在青島體育場之後,新中國的第一個航海運動學校——青島航海俱樂部於1953年5月成立。

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會長沈鴻烈暨全體籌委會委員合影。

說起曾經的第一體育場,不得不提到兩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是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一個是被稱為「中國奧林匹克先驅」的山東大學體育教授宋君復。

1922年,興建中的洛杉磯體育場

1932年,張學良資助劉長春(左)、宋君復教練代表我國出席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

1932年,在張學良的資助下,時任東北大學體育系教授的宋君復,作為教練,帶領短跑運動員劉長春,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10屆奧運會。宋君復是個有心人,時刻心想振奮中國的體育事業,他在美國期間,詳細考察了洛杉磯奧運會的體育設施,回國時帶來了洛杉磯體育場的圖樣、資料和照片。當時他並沒有料到這些資料會在青島大有用武之地。由於東北已被日本占領,宋君復不願回東北,他和同時在東北大學體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夫婦一起來到山東大學任教。

華北運動會是建國前由華北體育聯合會組織主辦的區域性體育大會,其規模僅次於舊全運會,自1913年至1934年先後舉行了18屆。1933年,青島有幸與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結緣。

1932年10月在開封舉行的第16屆華北運動會上,作為第16屆華北運動會青島代表團教練,宋君復還擔負著市長沈鴻烈安排的一個任務:把17屆華北運動會的帥旗扛回青島,爭取第17屆華北運動會來年在青島舉辦。當時的青島是直轄市,之前從來沒有舉行過全國性的大型活動,青島市政府想藉此機會完善城市功能,特批了760公畝土地,體育場觀眾容納人數為15000人,目標鎖定華北之最,限期三個月完成。可是,主辦方還是把舉辦權交給了山西太原。然而,歷史總有戲劇性的轉折,1933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把太原的承辦權衝掉了,於是,這一年的華北運動會沒有在山西太原,反而是在青島拉開了帷幕。

當年,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為迎接運動會,召集了教育、工務部門設計人員及體育專家,商議籌建青島市體育場事宜。宋君復在籌建體育場的商討會上,展示了攜帶回來的洛杉磯體育場圖樣,幾經討論研究,決定採用洛杉磯體育場的樣式修建,青島體育場按此圖樣四分之一的比例縮建。場址選在山清水秀的匯泉村前,體育場建成後枕山抱海。

落成於1934年的匯泉球場老照片(逄淑才收藏)

體育場由青島市工務局鄭得鵬、馬永祥設計,投資了19. 26萬元。於1933年3月正式動工修建,6月底全部建成,4個月竣工。田徑場是德國人地姆博士所創,橢圓形400米一周的彎道6條,直道8條,彎道由三個半徑組成,離心力小,同時因彎道半徑短,也便於清晰地觀看比賽。體育場北大門(主樓)由3層門樓組成,設有3個拱形入場大門,內側頂端設鐘樓,雄偉壯觀。體育場周圍環以15級看台,可容納15000人。體育場除田徑賽場外,還設有排球場和網球場。場內的照明設施、場外的綠化美化都帶有西方特色,整個體育場當時是全國一流的。

2000年即將拆下的紀念碑(王鐸攝影)

體育場建成後,沈鴻烈在體育場北門樓題名「青島體育場」,並刻碑石鑲嵌在城牆上:「自古盛世之民,健而多壽。衰世之民,弱而多夭……有完美之體育,乃有健全之體格,身心強健,成就始能偉大」,碑石的字字句句都傳達了建體育場的宗旨——「樹民族自強之基礎」。這塊石碑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壞,後被董海山、叢林等人用泥巴糊住保護了起來,直到1998年才重見天日。

1933年7月,第17屆華北運動會在此舉行。沈鴻烈任大會會長,張伯苓任總裁判。青島許多運動健兒參加了比賽,在田徑、網球、棒球、壘球、游泳等項目上奪得冠軍、亞軍。

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1933年夏季,新建成的棧橋成為「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游泳賽場。

何氏三姐妹,聖功女子中學的學生。在青島舉辦的華北運動會上,成為游泳健將,奪得多枚獎牌,為青島贏得榮譽。

游泳比賽的賽場設在棧橋西側,從資料照片上可以看出用小旗隔成的泳道分明,棧橋上擠滿了觀眾,蔚為壯觀。青島女子游泳隊「何氏三傑」在運動會上創佳績,何文錦、何文靜、何文雅三姐妹成為傳奇式的人物。

從此以後,青島的群眾擁有了第一個大型體育場,體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每當有重大的體育賽事就在此舉行。

1941年7月4日—6日,由日偽操控的「第一屆華北都市交歡體育大會」在青島體育場舉行

從1946年開始,這裡年年舉辦全市的中小學運動會,而政府機關和企業的職工運動會以及全市的足球、籃球比賽也多次在此舉行。新中國成立後,每年的全市中小學運動會、職工運動會依然在此舉行。之後,這裡不僅舉辦過多屆省運會、全運會分區賽外,還接待過英國伊莉莎白足球隊、美國第七艦隊足球隊,豐富的體育活動也為青島贏得了「田徑之鄉、足球之城」的美譽。

1950年10月10日,海軍青島基地在青島體育場召開成立大會。


1956年8月12-16日 「全國第一屆少年體育運動大會」在青島體育場舉行

1957年7月,正在南京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毛澤東,因為天氣炎熱的關係,臨時決定將會議改在青島召開。8月5日,毛主席、周總理在第一體育場接見全國少數民族代表團、駐青三軍少校以上軍官、青島市黨政機關科級以上幹部,並分別合影留念。

1970年9月17日下午,當時國家田徑隊著名選手倪志欽和省田徑隊在青島第一體育場進行表演活動,文體生活貧乏的島城觀眾們聞之興奮不已,場外大批無票的觀眾湧進北門,引發了一場嚴重的踩踏事故 ,那天也成為青島體育歷史上最悲慘的一日。

為迎接1986年8月1日在這裡舉行的第25屆亞洲青年足球錦標賽,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第一體育場進行了自建成後第一次比較大的整修。將當時的路渣跑道更換為塑膠跑道,在體育場的四個角上建了4座燈塔,每座燈塔上裝有42盞燈,由青島航務二公司負責施工。改造後陸續承接了全國女子田徑錦標賽和全國競走比賽等重大賽事。

1990年,青島第一體育場因其使用率突破300天以上,被列為新華社十大體育新聞。

2000年拆毀的體育場(王鐸攝影)

隨著歲月變遷,第一體育場因年久失修無法舉行大型體育賽事活動。1999年,第一體育場被鑑定為危房。但許多文史學者認為此處為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提出了諸多保留意見,經過近兩年的論證,2000年,青島體育場的全面大修還是開始了。將第一體育場推倒重建也被市政府列為當年要辦的十二件實事之一,改建後的第一體育場更名為青島市天泰體育場。

曾經拼搏在一體的老海牛,是無數青島人抹不掉的記憶

雖然貌似原狀的體育場依舊矗立在原址之處,但很多老青島仍對那座「老一體」難以忘懷,這裡也留下了我太多的回憶,青島足球自組建乙級隊衝到甲B開始,第一體育場的每個主場幾乎是一場不落,算得上是老海牛的鐵桿球迷,淚水、汗水、歡呼、咒罵......,每當憶起,仍是感慨不已。那就是青春,再也尋不回的難忘歲月。

懷念那座承載了青島幾代人美好記憶的一體,那座記錄了城市體育史的老體育場。

本文部分文字編輯參考源自:莊曉蓉《天泰體育場的前世今生》,圖片源自網絡、網友拍攝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