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厲害炸了!

2020-01-30     中科院物理所

雖然說之前也看到了很多十分厲害的DIY視頻,但是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還是瞬間就跪了……

一個名叫Ben Krasnow的工程師自己做了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這可是電子顯微鏡啊,絕對不是擺弄幾個玻璃鏡片就能搞定的事情,簡直是有史以來最難的DIY項目了……

要知道,在實驗室里,掃描電鏡也是高端大氣的存在,一台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學生們要想用還得登記排號……而你竟然說你自己做了一個??(而且2011年就做出來了……)

下面這位就是作者,以及他自己做的電鏡:

玻璃罩子裡面的是核心部件,其他那些大坨的東西是真空泵和電源,另外因為泵在工作時會過熱,所以他還加了冷卻。

主體部分特寫:

看起來似乎有模有樣呢 (—)

這東西花了他大約100小時時間,製作期間所有的周末全都一心撲在做電鏡上。至於花費嘛,大約是1500刀,看起來已經算是十分便宜了呢。

所以,這電鏡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首先,我們會在圖上看到一個鐘形的玻璃罩子,這是用來隔絕空氣的。電子顯微鏡要在真空環境下工作,因此Krasnow用這個的罩子罩住了所有的關鍵部件,然後接上泵給內部抽真空。

罩子裡面都有什麼呢?首先我們會看到一根直立的銅管,在銅管的上方,是他自己製作的「電子槍」,也就是發射電子的源頭。

電子槍的關鍵部件是一個纖細的鎢絲,把鎢絲通電加熱到高溫(2800K左右),它就可以發射電子。

這些電子會替代光學顯微鏡的光束來進行成像,但它們還不能直接用來照射樣品。現在的電子束還比較散,而掃描電鏡需要非常集中的電子束。所以接下來要經過的部件是匯聚電子束的「透鏡」。可以簡單理解為類似光學透鏡那樣,但是當然原理是不同的,實際上匯聚電子束用的是磁透鏡。

經過了透鏡之後,電子束會「掃描」樣品的表面。接下來,要檢測的一個重要的對象是樣品表面發出的「二次電子」,這些二次電子能很好地體現物體的表面結構。

在這個DIY電鏡中,放樣品的地方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就要收集樣品的信號了,在下圖中指出的右邊這一坨就是一個檢測器。首先它需要用高電壓把需要檢測的電子們都吸引過來,轟擊閃爍體產生閃光,並經過光導管、光電倍增管,最終變成放大的電信號。

二次電子檢測器示意圖

最終,他把這些信號顯示在了示波器的螢光屏上。

所以,最終結果如何呢?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還有這樣:

(這一坨據說是個項鍊)

而我們平時見到的電鏡照片是這樣的:

_(:з」∠)_

好吧,作者本人也承認,這個DIY電鏡無論是解析度還是放大倍數,其實都還遠遠不能與市面上的產品相比。他在示波器上顯示的,也只是一些結構簡單的圖像而已。

但是說實話,他能夠成功地把它做出來,還能用,這已經非常非常厲害了!現在市面上的電鏡畢竟技術要成熟得多。

在他的油管頻道Applied Science中,一共用了五個視頻來介紹這個DIY項目(可見是多麼複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順便說,這個人平時也會用電鏡(當然這回是成熟產品了)拍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比如下面這個黑膠唱片與唱針的動圖就是他的作品:

(這是我的膝蓋,別客氣請拿走吧!)

參考:http://www.popsci.com/diy/article/2011-07/you-built-what-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

原理圖來源:http://www.jeol.co.jp/cn/words/semterms/sem_cn-a_z.pdf

原標題:厲害炸了!一個自製掃描電子顯微鏡的人

來源:酷炫科學

編輯:Danni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b4NHHABgx9BqZZIDg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