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細節,鮮為人知卻暗藏玄機!

2020-10-21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細節,鮮為人知卻暗藏玄機!

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張擇端僅存的精品畫作。《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二字指的是」清明節「,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時間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換算成公元紀年則在4月4日或4月5日前後。對宋代清明節的一些習俗,最具影響力當是北宋滅亡後流亡杭州的前朝遺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當然,從圖中可見,這副五米長的《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時期繁華東京汴河漕運為背景,且繪製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以及牛、騾、驢等牲畜。此外,畫上還繪製了各種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但此圖畫面雖然熱鬧,卻處處暗藏著」盛世危機「!

在《清明上河圖》護城河橋兩端,作者插入了三個乞丐。第一個乞丐是個小孩,他乞討的對象是汴河欄杆旁觀景的遊客。第二個是名老婦,站在屋檐下的她遇到了好心人,一名拿著手杖的老漢正在給錢。第三個乞丐坐在地上向行人乞討,他的周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挑擔的、圍觀的,還有一個騎驢的婦女。雖然同情乞丐,卻只有一名老漢施捨。古今如一,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人湧進城市淘金。問題隨之而來,找不到工作的、沒有謀生能力的該怎麼辦?一類以搶劫詐騙為生,《水滸傳》中的高俅就是第一類人。另外一類則淪落為乞丐。

隨著乞丐的增多,北宋朝廷十分擔心流民不滿社會現狀造反。所以,一些高瞻遠矚的有識之士覺得必須拿出一些舉措安撫社會情緒,於是便提出了許多預防流民的舉措。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便是其中之一。居養院主要功能就是收養「鰥寡孤獨」,重點著眼無人贍養的老人、生活無著的難民。安濟坊主要收治無錢治病的窮人。漏澤園則專門負責埋葬居養院和安濟園去世的人以及路邊凍死骨。當然,以上並不是吃白食的地方,入選人要經過「知州、通判、縣令、佐驗實」,以防濫竽充數者。若發現不實者,負責核實的官員還會收到法律的懲處。此外,北宋法律還鼓勵舉報不實者,一旦舉報成立,「立賞錢一百貫」。

令人想不到的是,將以上三種救濟機構大力推廣的還是北宋末期著名的奸臣蔡京。《宋史·食貨志》記載,「崇寧初(宋徽宗1102-1106),蔡京當國,置置居養院、安濟坊。(居養院)給常平米,厚至數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頭,具飲膳,給以衲衣絮被。州縣奉行過當,或具帷帳,顧乳母、女使,縻費無藝,不免率斂,貧者樂而富者擾矣。三年,又置漏澤園。」1106年,蔡京失勢,他堅持推廣的社會救濟院也隨之暫停。到了1107年,蔡京再度回歸權力中心,社會救濟院又得到推廣。1109年,蔡京再次失勢,社會救濟院的推廣又一次陷入停滯狀態。1112年,蔡京又回到權力中心,社會救濟機構再次恢復。1120年,蔡京徹底告別政壇,社會救濟制度最終遭到破壞,直到南宋建立後才被恢復。蔡京的政敵反對社會機構普及的理由很簡單:救濟範圍太廣,鼓勵了百姓「勇於」放棄正業,並滑入偷懶耍滑的深淵。同時,蔡京集團也會靠政府發放社會福利的時候而大肆貪污,侵吞國家財產。事實上,蔡京的政敵除了上述理由之外,還有一層憂國憂民之念。

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的糧物供給幾乎全部來自江淮地區,而這些糧物又幾乎全靠汴河運輸。981年,汴河每年運輸江淮之米300萬石;997年,增至580萬石;1008又增至700萬石。此後,北宋東京城所需的物資常年保持在600萬石以上。這些糧物不僅需要供給宮廷、軍隊、官府等工作人員的俸祿,還要供給東京城中的居民。故而,如此龐大的水運僅僅依靠汴水頗為吃力。汴水最早為戰國時代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其後因為戰亂多有廢棄,又被稱為沙水、官渡水、浪蕩渠。南北朝時代,宋武帝劉裕討伐關中的後秦帝國又疏通了汴水。隋煬帝時期,隋朝又耗費國力再一次將其疏通。此外,汴水的水源引自黃河水,若有天災以及季節變化,汴水水量往往干淺,故而漕糧有時往往不能及時運到。故而,反對派認為蔡京開辦救濟院,吸引大批無業游民來東京城中就食,無疑會持續加重東京城的負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SZmSXUBeElxlkkaDqR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