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深山裡開了家餐廳,兩次因人氣太高歇業,提前一個月還約不到

2019-08-27   藝非凡

一派自然和諧,本就是世界該有的樣子。

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開在山裡,是個餐廳,但沒有菜單,老闆林炳輝也不像老闆。

別人開餐廳,唯恐食客少了,他倒好,人氣一高就歇業,甚至曾打算完全關門。

林炳輝十幾歲闖蕩台北,後來做了建築。

但是壓力很大,沒賺到錢,於是跑到山裡隱居了。

他先租的,是一處做土雞城的山,機緣巧合之下,在那裡開起了餐廳。沒幾年客人越來越多,他就把店偷偷搬到陽明山的松園。後來又再一次,因為同樣的原因搬店。

松園的食養山房這一次是在新北市的汐止,那是一個安靜的山谷,澄明、舒朗,倒是和林炳輝有些相似。

林炳輝喜歡穿一身白衣,很是出塵。

人也淡淡的,甚至都不與自然爭搶。

去食養山房的路上,總會讓你有種誤入桃花源的錯覺。

它隱匿在幾千平米的深谷里,與零星的幾座建築作伴。

沿著滿是青苔,和蕨類植物的小路往裡走,步行不遠,隔著一條山澗溪流,就看到了對面的二層小樓,食養山房。

這裡最初是一棟老石屋,做了消毒處理後,除了貼近自然的心意,他並沒有做別的規劃。

他先用一座鐵皮屋來改造,但一次下雨,員工忘記蓋上防雨布,全新的鐵皮生了銹。

只有在自然中的鐵才會生鏽,本就打算向自然投降的林炳輝,乾脆將鐵皮屋全部做了生鏽處理,如此一來,反而更有種自然的本真。

依託著原本已經70多歲的老屋子,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輕易融為一體,讓人「一看就很喜歡」。

還有室內的布置,用絕妙來形容都稍顯刻意,處處的細節,都是一種禪意的洒脫與自然。


林炳輝常常在室內走動時,走到哪裡停下來,就微調一下眼前的桌椅花木,然後整個室內便像換了一幅場景。


早已絕版的竹簾,斜放的茶桌,暖黃的紙皮燈籠,簡樸的小桌,淡雅的茶器。


還有露台外,那隨意翹首展姿的植物,屋內屋外留下了沒有一絲響動的靜謐,也衍生出或恣意或傲嬌的熱鬧生機。


或許,這才是生命應該有的樣子。

食養山房有三個茶室,其中的一個,只用來接待朋友,不對外開放。


去食養山房,甚至要提前一個月預約,就算如此,還極有可能約不到位置。

食養山房所有的食物,都是最應季最新鮮的食材,林炳輝會親自挑選,搭配。

沒有菜單,所以不會有,看著菜單不知選什麼的無措,只有對每一道菜的翹首,和等待安排的愉悅。

在食養山房用餐,就像把心情交給了四季,把身體交給了自然。


春天是鮮筍,夏天,有菱角、雞頭米,冬天煮芋艿、白薯……

一餐里10道菜,每上一道,就像拆了一次生日禮物,有神秘,也有新奇。

像一幅幅畫一樣的擺盤,也總是讓人不忍心動筷,恐驚擾了它們的和諧美麗。

台灣傳統的糕點,簡單的手工豆腐,或者日本新鮮的魚蝦……

最有人氣的一道菜,是將一朵乾枯的蓮花,放在熱騰騰的土雞湯上面,隨著雞湯的熱氣徐徐四散,蓮花一瓣瓣綻放,直至完全盛放在湯水間。

在每兩三道菜間,還會送來水果醋或是桑葚酒,清一清味蕾,再給你下一道菜的驚喜。


作為食客,即便離開了,也仍覺得餘味纏舌。

林炳輝做菜就是做菜,從不會去主動和食客打招呼,詢問東西是否可口。

曾有傳聞,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前來,他也沒有多言多坐。

食養山房,有時也有一種修行的味道。

來此一飯,就只想「逢飯飯,逢茶茶」

夏季的午後,是最好的選擇。

攜友人一起,感悟茶間呢喃,享受晚餐的細膩妥帖,還有夜裡的螢火蟲作伴。

久居都市的煙塵里,快忘了什麼是自然,我們的追逐,不過是生命原始的模樣,穿衣、吃飯,人間溫暖。




圖片源自網絡,藝非凡原創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