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事不能長久,彌陀化身的故事,不以宣揚神通來宣講佛法

2020-08-06     善知

原標題:人間四事不能長久,彌陀化身的故事,不以宣揚神通來宣講佛法

人間四事不能長久

釋迦牟尼佛住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兒,生得端正、聰明,又有口才,在一國之中,可說無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愛這個獨生女,甚於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憂愁,見到女兒,心中的憂愁苦惱當下就消散了。面對女兒突然死亡,父親心中的悲痛難以言喻,每天傷心啼哭,不覺竟然瘋了,整日到處亂走。

有天來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見到佛陀,當下神智清醒,並向佛陀頂禮。悲傷的父親說:「我沒有兒子,只有這個女兒,愛惜她如手中珠玉,讓我忘掉一切憂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喚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閉,身體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憑我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心中的鬱悶痛苦無法形容,難以忍耐,唯願世尊解開我的憂愁。」他的聲音哽咽,淚流滿面,令旁邊聞者也起了惻隱之心。

佛陀就跟他開示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第一,「有常者必無常」。

就是說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繼續保持原貌,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本質會慢慢改變,最後就消失。例如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經過生老病死,最後在這個世間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第二,「富貴者必不久」。

就是說不管怎樣大富大貴的人,最後也會頹敗下來。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積德,才能保持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但是我們凡夫都有慳貪的心,有了還要更多,多還要永遠。所以,沒有布施,富貴就不長久。

第三,「會合者必別離」。

六親眷屬在一起,或是親戚朋友的往來,有一天都會離散,所謂「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尤其時代不同,孩子長大往往離鄉背景出外謀生,放年邁雙親守著故鄉田園,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後也會生離死別。

第四,「強健者必歸死」。

不管多麼年輕、強壯的身體,總有死亡的時候;即使再長壽,也終歸一死。人不論誰,從生下來,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時刻在他旁邊威脅著。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決後生大事,則生亦安,死亦安,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說了四句偈: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

這位婆羅門恭聞佛陀為他開示這些偈語,心便開解,而作比丘,深觀無常,終於證阿羅漢。

彌陀化身

唐朝有一位豐干禪師,不知他是那裡的人氏,他居住在天台山國清寺,頭髮剪到齊眉的高度,經常穿著一件不起眼的布衣。

如果有人向他詢問佛理,他都只回答:「隨時」兩個字。他曾經口唱道歌,身騎老虎進入國清寺前的松門,寺里僧眾有修持不努力的,見了都非常的驚惶恐怖。

國清寺里廚房有二位修苦行的人,名叫寒山、捨得,他兩人負責炊事,整天都在聊天,偷聽的人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因此人們都譏稱他們倆是「瘋狂子」。可是這二人只和豐干禪師親近,並不理會他人。

有一天,寒山問道:

「古鏡不磨,又怎么能照燭呢?」

豐干禪師回答說:

「冰無影像,猿猴探水月。」

「這是不照燭呀,再請大師指點吧。」

「萬德不將來,我說什么好呢?」又有一天,豐干禪師對寒山、拾得說:

「如果你們和我同游五台山,即是與我同流,如果不與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

他們回答:「我們不去。」

禪師說:「你們不是我的同流。」

寒山這時便問:「你去五台山作什么呢?」

禪師說:「我去禮拜文殊菩薩呀。」

寒山說:「你不是我的同流。」

沒多久禪師單獨至五台山巡禮,遇到一位老人。禪師就問:

「您莫非就是文殊菩薩嗎?」

老人回答他:「難道還會有兩位文殊菩薩嗎?」

禪師立刻頂禮,十分虔誠。還沒有起來時,老人就忽然不見了。於是遍游五峰頂,將近二年才回到南方。

那時剛好有一位名叫閭丘胤的官人要到台州上任,臨行忽然患了頭痛之症,怎么醫也醫不好。禪師就去拜訪他,說道:「貧僧特地來拜訪你。」

閭丘就將病情告知,於是禪師向他要了一個乾淨的瓶子,裝水念咒,然後噴在閭丘頭上,閭丘的病就立刻好了。

閭丘感到非常驚佩,於是向禪師求乞贈言以指點此行的安危之兆。

「到任後千萬記住要前往天台山拜訪文殊、普賢菩薩啊。」

「這兩位菩薩在什么地方呢?」

「天台山國清寺里的寒山、拾得二人便是。」

閭丘後來找到國清寺,先向住持問豐干禪師的住處,住持道翹說:「豐干禪師的舊居在藏經樓後面,現在早已人影杳然了。」

「那麼請問寒山、拾得二人現在可在?」

「在廚房中做事。」

閭丘到豐乾的房間,只看到老虎的腳印,又問住持:「豐干禪師在這裡的時候,是做什麼的?」道翹說:「只是舂供僧,閒暇的時候則歌唱吟詠。」

最後閭丘進入廚房見到寒山、拾得圍著爐灶在說笑。閭丘就向他二人頂禮膜拜,二人卻忙不迭聲地叱喝他。

寺僧驚異道:

「大人!為什麼要拜這兩個瘋狂漢呢?」

寒山這時忽然過去抓著閭丘的手笑著說:

「你連彌陀在面前都不認得,又拜我們作啥?豐干實在多嘴,實在太多嘴了。」

從此寒山、拾得兩人攜手走出松門,再也不曾回到寺中。

豐干禪師後來在天台山圓寂,在他禪房的牆壁上留有下面的詩偈:

「余自來天台,凡經幾萬回;一身如雲水,悠遊任去來。逍遙跑無鬧,忘機隆佛道;世途岐路心,眾生多煩惱。兀兀沉浪海,漂漂輪三界;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寒山特相訪,拾得罕期來。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礙;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本來無一物,亦無塵可拂,若能了達此,不用坐兀兀。」

全首詩偈發人深省,流傳千古,為人樂道。

不以宣揚神通來宣講佛法

有一次,佛陀來到了摩揭陀國游化,住在那爛陀城郊的芒果園中。

這天,有一位名叫「堅固」的在家居士,來芒果園拜訪佛陀。

他向佛陀頂禮後,建議佛陀說:「世尊!那爛陀是一個繁榮富裕的城市,人口眾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眾面前展現神通,那麼,我們那爛陀城的人,一定會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說:

「堅固!我從來不教比丘們對任何在家人展現神通,我只教導他們遠離喧囂,寧靜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過失,則當自我舉發,懺悔改過。」

然而,這位名叫堅固的在家居士,還是再三地請求佛陀要比丘們為民眾展現神通,以爭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與佛弟子們在這人口眾多的城市弘揚佛法,利益更多的人。

佛陀再三拒絕了,並且說明為何不願意以神通來宣揚佛法的理由。

佛陀說:「堅固!我可以以三種自己的親身體證來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誡神通。

「什麼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變化出許多化身,能隱身、穿牆、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飛行、身出煙火、直達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皈依三寶的人,告訴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說:『太稀有神奇了!我見過比丘能現無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達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會這樣回答:『是啊!確實有一種這樣的明咒,可以讓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著這樣的明咒而現無量神通的。』

「像這樣,不但沒有達到宣揚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為一種誹謗呢!所以,依我的觀察而深知展現神通變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歡、不重視,並且拒絕以這樣的目的展現神通。

「什麼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別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麼的超常能力。

「同樣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皈依三寶的人,告訴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說:『太稀有神奇了!我見過比丘能展現他心神通,知道別人心中在想什麼,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會這樣回答:『是啊!確實有一種這樣的咒,可以讓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著這樣的咒,而知道別人心中在想什麼的。』

「這樣,是不是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成為一種誹謗呢!所以,依我的觀察而深知展現神通變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歡、不重視,並且拒絕以這樣的目的展現神通。

「以這樣的緣故,我不教比丘們現神通變化,只教他們寧靜地去思惟佛法;舉發自己的過失,而不現自己的成就,這就是我比丘弟子們的神足神通與他心神通。

「什麼是教誡神通?例如對比丘作這樣的教誡:『你應該這樣思惟,不要那樣思惟;意念應該這樣,不要那樣;應該舍離這些,而到那邊安住。』

「像這樣為他說法,內容純正,義理清凈,可以令人修行圓滿。這樣的教誡、說法,讓在家長者、居士們聽了以後,真正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引發他們對正法的信心,進而有意願出家修學,成就三明解脫,這就是我比丘們的教誡神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LRDwXMBURTf-Dn5lA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