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鄉鎮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

2019-10-13     一諾農旅規劃

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既能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促進產業新業態形成,又能創造地區經濟新增長點,改變財富聚集方向。本文以農旅融合發展視角對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發展進行研究,通過提出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框架與策略,對農旅融合產業發展重新規劃,可為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借鑑。

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結構類型單一,產業鏈延伸不足,農產品附加值低,農作物種植和初加工成為傳統農業獲取收益的重要渠道。隨著人們對旅遊的消費觀念逐步多元化、個性化,農業良好的景觀生態價值、休閒遊憩空間,為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市場需求的動力引擎。

因此,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農業產業鏈某一環節賦予旅遊功能,實現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新業態形成,提升農業產業價值,促進傳統農業鄉鎮經濟增長。


一、 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傳統農業鄉鎮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凸顯,制約地方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缺乏系統規劃與科學產業布局

傳統農業鄉鎮在旅遊產業實施過程中缺乏系統規劃,大融合、大互動的產業發展觀念還未形成,具有先進理念推動旅遊經濟發展的特色農業項目不多。項目開發缺乏與當地農業產業現狀統籌協調,過分追求短期利益,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供大於求。在產業布局方面,一味地追求體量大小,而不考慮運營主體投資、經營能力與市場。

2

產業發展思維單一

傳統農業鄉鎮在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上,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附加值較低,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小規模的粗放式生產模式,產業化進程緩慢。在產業融合和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由於傳統農業思維模式禁錮,大多數農民不願意接受產業融合發展新思路,嘗試新事物,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3

配套整體欠缺

傳統農業鄉鎮在旅遊發展過程中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依賴較大。然而由於片面追求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導致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投入不足。部分適合旅遊項目開發的地點,由於前期投入較少,配套整體欠缺,道路、交通、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民宿配套設施條件較差,特別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缺乏等,都無法滿足旅遊發展需求,制約農業鄉鎮旅遊產業發展。

4

旅遊項目同質化

在推進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過程,景觀環境過於城鎮化,旅遊業態趨於同質化,景觀環境千篇一律,在挖掘鄉土文化、體驗元素等方面缺乏新意。而鄉村最寶貴的旅遊元素就是原生態的景觀環境,需要個性化、差異化的設計去承載遊客對遠離都市、追尋質樸生活和休閒旅遊的需求。


二、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框架與策略思考

01

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框架

在產業融合背景下,傳統農業鄉鎮依靠農業種植、家禽養殖的單一產業發展模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變化。而農旅融合發展作為新業態將較大程度地改變傳統農業鄉鎮產業發展格局,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根據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以農旅融合發展為理念,可以提出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框架。

培育農旅融合產業經濟

單一的農業經濟由於農村落後的生產經營模式,造成經濟增長緩慢,直接影響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業需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經營理念,突破傳統思想束縛,讓農業生產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在優化產業結構調整中,開闢新路徑、尋求新突破,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重點,而旅遊產業與農業具備高度的融合性、交叉性,為農村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了新視角。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常規的旅遊形態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旅遊者的需求,這為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同時,農旅融合可以有效打破彼此的邊界禁錮,資源相互有效利用。因此,農旅融合通過兩個產業的優勢和劣勢的互補,可以產生1+1>2的經濟效益,培育農旅融合產業經濟將成為傳統農業鄉鎮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旅遊業功能融合

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分析,農業產業中「農、林、牧、副、漁」與旅遊產業的「吃、住、行、游、購、娛」在產業鏈上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在農業產業鏈中,挖掘旅遊價值,創造農業生產、景觀、文化、生態與旅遊產業「吃、住、行、娛、游、購」融合點,形成經濟集合。例如,農村田園生活賦予旅遊功能後,可以形成農業觀光、田園採摘、科普教育、民宿體驗等農旅融合項目。顯然,農業與旅遊業功能融合,為延伸農業功能,豐富旅遊活動內容,完善旅遊產品體系,滿足旅遊者新的、多元化的旅遊需求創造了條件。


保護農業景觀生態價值

農業景觀生態價值體現在為旅遊者提供親近自然、享受閒暇鄉村時光的機會。傳統農業鄉鎮應巧妙利用農村自然條件,使村落與山水、良田有機融合,形成山水田園和諧共處的大景觀格局。因此,完善農業景觀和農村風貌塑造是傳統農業鄉鎮向旅遊農業鄉鎮轉變的重要途徑。當前,要實現農業景觀生態價值,就是要保護農業景觀生態,這也是傳統農業鄉鎮轉型發展過程中主要內容。在農旅融合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鄉村原始風貌,村落建築要有鄉土氣,具有地域特色,保護好鄉村特有的田園風光,重點保護溪流、山丘、樹林、植被,提高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田園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提升區域農旅融合競爭力

在推進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農旅融合發展的差異化,切勿「千村一律」,注重農業鄉鎮內涵式發展,準確把握旅遊者回歸自然、釋放心靈的旅遊需求與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融合點」,挖掘村莊自然、歷史人文資源,提升區域競爭力,開發出讓旅遊者「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個性、差異的農旅融合項目。

  • 一是夯實農業產業基礎。農旅融合的著力點在農業,圍繞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為基礎的農旅融合是差異化發展的前提;
  • 二是培育鄉村文化,深挖文化價值。根據地域特點整理、收集傳統農耕手藝、民謠農諺,舉辦特色民俗活動,營造濃厚的鄉土氣息;
  • 三是豐富傳統農業鄉鎮農旅融合產業經營形態,抓住農旅融合產業與旅遊者消費價值的「融合點」,突破單一生產農業向體驗農業、休閒農業的經營轉變。



02

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策略

傳統農業鄉鎮在旅遊發展過程中,要實現農旅深度融合,必須摸清市場、找准發展方向,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前提下,明確傳統農業鄉鎮旅遊發展方向,降低農旅融合的盲目性,依據自身資源價值,選擇適合的發展策略。

規範化景區服務策略

成熟旅遊景區或其他大型旅遊項目附近的農業鄉鎮在文脈、地脈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具有地域相似性,為開展農旅融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基於市場共拓原則,傳統農業鄉鎮依據地理位置優勢,以靠近成熟旅遊景區或其他大型旅遊項目為基礎條件,在兩者對對方市場領域拓展期望下,通過資源共享、項目合作等形式達成市場共識和市場共享融合,以達到效益共贏的發展模式。因此,傳統農業鄉鎮應開發深度農旅融合體驗產品,充分闡釋農村風土人情,讓開放式農業體驗與封閉景區形成鮮明對比,藉助景區之勢,差異化發展。同時,注重配套設施建設,為旅遊景區或其他大型旅遊項目提供優質接待服務,形成統一標準和管理的景區服務。

休閒化的郊野遊策略

以滿足旅遊者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休閒化心理需求,通過鄉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業項目為吸引物,塑造大農業觀,開發花卉游、林果游、農業游、漁業游、牧業游。一是發展以大田農業為主的體驗農業游,開展欣賞田園風光,觀摩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買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以及科普農業技術知識等旅遊活動;二是以果林和園林為主的園林觀光游,開發景觀欣賞、果品採摘、賞花、踏青等旅遊活動,讓旅遊者欣賞綠色景觀,親近自然;三是以科普教育為主的農業科技游,通過觀看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使旅遊者增長現代農業知識;四是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的務農體驗游,與村民共同吃、住、勞,讓旅遊者參與農業生產、享受農耕文化和鄉土氣息。


度假化的文化鄉居策略

依託自然優美的田園景色、舒適怡人的自然環境、獨特的鄉土文化,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通過對鄉村閒置農宅的統一租用,進行整體改建和裝修,將村落打造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文化度假區,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度假品牌。打造度假化的文化鄉居往往對於村落交通位置要求較低,對於偏遠的農業鄉鎮在鄉土韻味濃厚,有可租用的鄉村民居,風貌突出老院落的地區比較適合。通過地域文化的植入,以達到追求外舊內新、外樸質內奢華的效果,使遊客真正體驗慢生活節奏。

產業化的農業公園策略

產業化的農業公園作為高端農旅合作項目不同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旅遊點和鄉村民俗遊覽園,是體驗田園生活與農耕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屬於農業休閒旅遊的高端形態,是集新農村建設、觀光農業、農產品消費為一體,能夠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問題。發展農業公園必須具有規模化的特色產業,才能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有效地結合,讓傳統農業鄉鎮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有效利用農村閒置土地,整合富餘勞動力。以產業化發展為目標的農業公園能夠改變單一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旅融合深入發展,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旅遊需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IJrxm0BMH2_cNUg6J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