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澗口鄉龍穴白馬寺

2019-08-13     洛寧城事

洛寧白馬寺距洛陽70公里,在縣城東南洛寧縣澗口鄉院西村塔溝居民組東側。據史料記載,白馬寺又叫龍穴白馬寺,位於澗口鄉東五華里的塔溝村。此村東一河稱白馬澗河,河從大魚溝口分成兩條澗河,形成一個河套,河套頂端沙石堆積而成山丘,名曰珠山,兩旁兩條土嶺,起名龍山。環月型包圍珠山,名曰二龍戲珠。白馬寺就位於珠山腳下,山河之濱,依山傍水,森林密布,富麗堂皇。因白馬寺建於龍山,附近院東、院西各姓老墳柏樹頭都朝向白馬寺,朝拜於白馬寺。珠山下白馬寺,坐南朝北,建築雄偉挺拔,歷代重修擴建,規模宏大……。

白馬寺始建於唐貞觀10年(636年),寺東為白馬澗。民國六年《洛寧縣誌》舊志按載;「白馬寺:在原村裡。唐貞觀十年禪僧建,元至正元年僧志公重修,雍正十三年重修。唐代,白馬澗水發源於白馬東之滮(鰾)池山,山頂有池,大四里許,飛泉下注至白馬寺,雙珠環山,右合西溪水,下為洪崖河,徑至洪崖鎮,入劉右村宜陽界入洛。」

由此可知寺東邊河稱白馬澗,它由南向北注入洛河。該澗河水從大魚溝口分東西兩條澗水,由於長期的河水衝擊形成一個小的河套,在河套衝擊形成一座小山名珠山。它的西側有兩個大土嶺,稱龍山,人們傳說這裡風水特別好,為二龍戲珠。白馬寺就建在珠山之下,它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坐南面北;寺院北100米處有山門三間,山門兩邊各有哼、哈二位將軍,丈二高,五尺寬,山門內寺院東為磨房,西邊為碾房。進了二門西邊敬的是四大天王像,院中十字甬道兩側通東廊和西廊,向南直通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大雄寶殿是白馬寺的主殿,非常雄偉,頗具傳奇色彩。正殿方三丈,四面蹺出飛檐,坐南朝北,檐下有高大明柱八根,每根高4米,粗50公分,上雕龍絞木圖案。殿外條石台階十八級,寓意十八羅漢。殿上獸頭龍脊,上履金黃琉璃筒瓦,殿內塑釋迦牟尼、祖師老君、藥王張仲景;背後為轉屏,屏後有鐵佛一尊,重十八噸,四周塑十八羅漢像;西山牆上繪福、祿、壽三官像,東山牆繪地獄圖。三佛像前設香案,供各位香客擺放貢品。

《宋史.張玘傳》記載;紹興二年(1132年)玘遣將陳浚守白馬山。白馬山在縣東二十五里,下有白馬寺,唐貞觀十年建。山頂有白馬寨,明於永寧設白馬寨守備所,萬曆年間重修白馬寺碑記中有雲;白馬寨為白馬山,中尖特出,高摩雲漢,絕頂飛泉,如大將軍傑起於部伍。其山雲彩出沒,光精燦爛,浮嵐曖翠,出澤通氣,若聞鏜之聲,所謂長淵十景,白馬昏鍾其一也。即指出了白馬寨的地理位置,又說明白馬寺的古代歷史勝景,白馬鐘聲成為永寧歷史上十景之一。

歷史上有關白馬寺的傳說很多,白馬寺建在珠山、龍山二龍戲珠之中,它沒修下水道,排水溝,從唐初到民國一千多年中從來未被水淹,被水沖毀。傳說;白馬寺內有顆避水珠,山洪再大,連陰雨下時間再長,寺內也不會有積水,避水珠守護著白馬寺安然無恙。

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軍師劉伯溫到永寧巡查神頂寨、白馬寨守軍,白天到白馬寺上香,同主持慧能談經論佛,十分投緣,夜宿白馬寺,夜不能寐,心內煩躁,隨即在大佛殿牆上寫詩曰;白馬山頭望,池藕順水行。得此湖泊地,代代坐龍庭。

民國六年洛寧縣知事車雲在《永寧懷古賦》中曾寫道;山溪之險,則中州之奧區焉。是故北朝割據,東漢中興,晉侯創霸,嬴氏併吞,伊古以來,講形勝,言戰爭,蓋莫不於此競競矣。則且略彼八方,詳其四至,循彊域之範圍,體山川之形勢,其南則疊嶂隱天,幽林窮谷,白馬崢嶸而崔巍金門辟分以突屼,神頂與玉女遙聯,女幾共清風高聳……即談了歷史上朝代更迭,又高調抒懷了永寧山川之秀美。

大殿西南角建一藏經樓,大門內東北角建一鐘鼓樓,樓內有大鐘一口,直經六尺,高八尺,鐘上一豎行陰刻,記載該鐘鑄造時間「貞觀十三年十月」。據知情人介紹,大煉鋼鐵的年代,白馬寺里僅有一口寺鐘。據說,四個人在鍾裡面打撲克還有富裕地方。大鐘鑄好後如何將其送上鐘樓,當時匠人和香客都很發愁,十幾噸重的龎然大物,都在議論紛紛。這時從山上下來一個老者,大家向他求辦法。老者說;我己是土擁脖子的人了,哪有什麼好辦法,說罷飄然而去。大家頓時醒悟,在鐘樓外堆上土直到鐘的掛鉤處,然後將鍾一點一點滾上去,把鍾掛好後,再把土推去。大鐘終於響徹宜、永、神、白大地,後成為永寧白馬昏鍾一景。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載;白馬寺大鐘記載;嵩州永寧縣白馬院,太和元年八月㐅日,有承信校尉行縣尉事樂,承信校尉行主薄孟紹武,大將軍行縣令顏惜佚名可證,白馬山,自宋以來,為永寧地也。

白馬寺,經過唐朝創建。宋代三修;元朝再修;明朝、清朝都進行了修葺和擴建;在民國時期占地達到24畝。具備中型寺院。院內栽植有名貴的菩提樹、桂樹、黃香、梅花;有殿房、僧房48間,大門口有石獅兩尊。漢白玉馬一匹。在鄰村庵坡存唐和尚塔七座,當地象這樣的塔在文革中被毀掉很多。縱觀這幾尊靈塔,應該是五部分組成,方形基座、蓮花托盤、靈鍾、碑房和塔冠,也有六部分組成的,但塔冠皆失落。各組成部分中間有一圓孔,是通靈之用,還是組件所致,就沒有研究了。試想,在古代如何將偌大的石件鑽孔連結還是一個迷,上方是四個獸頭的雕塑,而石鐘處皆有一長方形的凹槽,留著一地方的用途也不得而知,是和尚法號,還是圓寂時間?只在一個石塔上找到三個篆刻漢字——佛寶塔。

解放後的1954年興建澗口學校時白馬寺被拆,碑鍾無存。

龍穴白馬寺存世詩選

詠黃香

一聳亂枝一團綠,四時長青樂悠悠;

羞和群芳爭嬌艷,願與松柏結同儔。

詠梅花

大雪紛紛空中舞,梅花朵朵枝上吐;

世謂雪花分六出,怎比梅花稱魁首。

日出梅花含蕾笑,雲去雪在枝上哭;

得志狡狡把強逞,向如默默有傲骨。

仲秋賞月桂

借友三五同游寺,日賞桂花夜賞月;

月圓花香引人醉,醉思家中把我缺。

詠痒痒樹

樹名痒痒樹,巍巍詩中立;

手觸如風擺,手去似風息;

人人多稱奇,不知其中理;

借問知者誰,奧秘奈尋思。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GQpl2wBvvf6VcSZyn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