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高考生和家長、老師
心目中好大學的標準
就是「985」和「211」
也有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問:
現在是否還保留
985、211工程高校的稱呼?
985、211工程高校
和「雙一流」建設高校
到底是什麼關係?
最近,教育部對此問題
作出了官方正式回復
教育部對關於985、211名單諮詢的回覆
截圖來自教育部網站
問題:
請問2006年12月6日公布的985工程學校名單和2005年12月23日公布的211工程學校名單是最新的嗎?985和211學校名單是否還會有變化?我注意到在211學校名單中有三所學校不在2019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請問是什麼意思?
教育部答覆:
「985工程」1998年啟動,支持39所高校結合國家創新體系進行重點建設。「211工程」1993年啟動,先後共有112所高校納入建設範圍,全部高校均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現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
解讀
從教育部的回覆中,我們可以讀出三點信息——
1.985和211高校名單不會再有變化,作為曾經的建設項目,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2.985工程和211工程今後不會再被提及和實施,因為它們已被「雙一流」建設所統籌(取代)
3.今後國家認可的好大學、好專業的標準很明確,就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高考招生錄取,將只強調「雙一流」,不會再提及985/211。比如,在河南省官方介紹的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一批錄取情況通稿中,河南省招辦指出,參加本批錄取的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經批准參加本科一批錄取的高校。這說明河南作為考生第一大省,已明確用「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概念代替了之前的211、985!
「雙一流」都有哪些高校?
全名單來了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各校具體學科名單
(上下滑動查看)
985、211與「雙一流」的區別在哪兒
區別一
985/211側重對大學的評定,「雙一流」側重對學科的評定
無論是「985工程」的39所大學(含國防科技大學)還是「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學,都是基於對學校綜合實力的整體評價。儘管之前也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評定,但社會對一所大學的整體認知,還是只看「牌子」不看學科,影響並不大。
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則是先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37所),再在此基礎上選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也就是說,先看一所大學有沒有若干個很強的學科(專業),再主要根據學科綜合實力來評定一所大學的強弱。
區別二
985是211的「升級版」(211包含985),「雙一流」則不存在交叉
如果說211是重點班,985就是重點班裡的重點班。「985工程」大學均為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直管,也稱部屬高校;除985外的「211工程」大學則多為省部共建高校,地方屬性更強一些。但985大學都是211大學。
「雙一流」則是兩個平行的評價體系。「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共計42所,在原來39所985大學基礎上新增3所。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共計95所。除了之前的大部分非985的211大學,主要增加了26所特色明顯的高校——
區別三
985/211是固化的標籤,「雙一流」則是有進有出
985/211高校名單確定已有近20年,這兩項工程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也有目共睹,很多非985/211高校發展很快,但是受制於「非重點」「非部屬」的標籤,學校辦學實力並不為社會所認可。很多地方和大學對此多有不滿。
而「雙一流」是一個動態建設過程,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的。教育部明確提出:
「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
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建設期末,將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湖北與教育部協議共建「雙一流」
2018年5月26日,教育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湖北「雙一流」建設高校共建協議。這是統籌利用中央和地方兩方面資源,提升我省高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舉措。
此次與教育部簽署共建協議,重點共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7所在鄂部屬高校,繼續共建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
根據共建協議,湖北省將武漢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改革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教育部支持和鼓勵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將「雙一流」建設與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促進人才、學科、科研與產業互動,推動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增強學校創新資源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End--
來源:教育部網站、河北日報 編輯:丁靜
審校:小璐 審核:鄧傳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