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飛濺的汽車製造現場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製造業
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的製造工業幾乎為零,什麼最最簡單的日常民用的火柴、煤油、鐵釘、布匹等等都得靠進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若干年後,人們口中習慣叫法的「洋火」、「洋油」、「洋釘」和「洋布」等還沒消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慶,就讓我們拋開歷史,來看看現如今中國的製造工業現狀吧。用一日千里,突飛猛進等,世界前茅等詞來形容它一點也不會過分,中國的現代製造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製造水平等會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也會讓所有的中國人感到自豪!
中國人自己生產的C919大飛機下線儀式
我國已邁向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
據國家統計局7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經過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使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 70年來,我國工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970.6倍。另據世界銀行數據,按現價美元測算,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自此以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高達27%,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我國工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中國貨櫃進出口碼頭
自2009年起,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企業研發力量不斷增強。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成為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國,僅居美國之後。不斷優化的還有工業經濟結構。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的經濟成分基本上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2018年,我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583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658倍。
中國智造中的員工們在工作中
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和私營企業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3.2萬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18.9%。2018年,私營企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數量已超過一半,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均超過20%。
在某港口等待出口的新能源汽車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為我國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活力。2018年末,大陸境內規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達2.3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956萬人,主營業務收入9.9萬億元。此外,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8年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已達2.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931萬人,主營業務收入14萬億元。
江蘇新世紀造船320000噸油船
中國製造業發展現狀
至從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目前,在500多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0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長期以來,勞動力低成本一直都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重要優勢,但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後期、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毋庸置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還會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科技創新助推企業轉型升級-鋰電池生產線上
中國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將企業化成本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沿著製造業高端化、信息化、服務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創新,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穩步達成。
中國製造工業出口世界第一
新工業革命的出現,不僅僅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後期,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工業革命促生了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為我國產業發展奠定了技術經濟基礎,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為我國科學的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加速經濟轉型升級、掌握髮展主動權提供了重要機遇。雖然我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與已開發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正在得到快速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能力創造新的輝煌。
中國裝備製造業
中國為世界生產三分之一的機器
最近,我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全國裝備工作會議上透露,我國裝備製造業產值突破20萬億元。中國製造從產業低端向高端進軍的路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中國成為了近代以來第三個在全世界裝備製造業中占據三分之一份額的國家,此前只有美國和英國曾達到或超過這一比例。蘇波說,當前我國多數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發電設備產量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占全球比重41%;汽車產量2211.7萬輛,占全球比重25%;工具機產量95.9萬台,占全球比重38%。
中國人的航天製造業
此外,近年來我國裝備自主化邁上新台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布局,研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智能製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中國高鐵機車製造工匠們
目前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產值占裝備製造業比重已超過10%。蘇波認為,雖然我國已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裝備製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基礎製造工藝落後,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四是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率26%,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
中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製造
新能源汽車將成「中國智造」新突破口
汽車能源低碳化、產品電動化、人機互動智能化、交通網聯化等發展態勢的不可逆轉,將使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保持高速發展,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升級過程中,以智能網聯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重要載體和突破口。
汽車生產製造自動化車間
在傳統汽車行業,中國主要依靠「借鑑」、「學習」、「模仿」發達經濟體領先企業的主流產品來參與市場競爭。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作為「中國智造」一部分,中國汽車行業正迎來「智」變。在政策支持上,我國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年版)》明確指出,智能網聯汽車成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重點方向之一。而在該方向下,部分或高度自動駕駛級智能汽車、完全自主駕駛級智能汽車成為重點產品。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中有4家中國企業進入了前10名,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已多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分電池電機企業已經為國際跨國汽車企業成功提供了產品,成為了他們的供應商。目前,各國陸續提出禁售傳統燃油車時間表的規劃,國內外主流車企也相繼發布電動車生產計劃,中國若想要搶占領先地位,必須敢為人先,奮力趕超。
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生產流水線上
智能製造,有「智」先行。過去提到汽車,拼的是發動機、變速箱,而現在比拼的不再是傳統燃油汽車的機械精密製造技術,而是基於「三電」的智能網聯技術與打通產業價值鏈的智造技術。中國智造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更是協同創新的集合。新能源汽車正迎來快速發展階段,與之相匹配的交通網聯化、人機互動智能化等建設亦將進入提速發展時期。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載體,符合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發展方向。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階段的變化,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重點在電動化底盤平台(含先進的動力系統)、智能化電器架構、大量的軟體技術、智能型的交互技術等方面。電動化底盤平台將是集成了智能感知技術、智能駕駛決策控制、線控底盤技術、高效模塊化的動力系統技術,該平台化技術將是未來整車廠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精益求精生產中的青年女工
中國製造業的精益智能轉型之路
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繼而美國推出「工業網際網路」、中國發布「中國製造2025」,這些都說明新一輪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產業變革正在全世界興起,工業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研究推進本國的製造業升級。中國製造業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挑戰。自2015年「中國製造2025」發布以來,我國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各大院校,不斷探索和研究中國製造業實現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成功路徑。我們在規劃工業4.0時,需要彌補過去的短板,全力打造工業3.0,更多企業甚至要進行工業2.0補課,中國製造企業必須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推進智能製造。
風力發電機組上的風葉片生產基地
縱觀世界工業已開發國家企業的興衰,我們既有美國80年代「IT黑洞」的教訓,也有工業已開發國家企業過度自動化不能適應瞬息萬變市場需求的前車之鑑,更有豐田公司幾乎從不虧損的管理奇蹟,由此人們逐漸形成共識,中國企業推進智能製造就是要走從精益到智能的轉型升級之路,先精益化、再數字化,才能到智能化。
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盾構機
誰擁有強大的裝備製造,誰就引領世界。自2013年以來,每年主辦被譽為「製造業達沃斯」的「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集中展示中國製造企業推行精益管理的最新成果,搭建起中國製造業與全球溝通交流的平台。迄今,精益已成為中國企業「強身健體」、重塑競爭力的代名詞。
文並攝影/瀋海濱
編輯/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