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發源於北京且形成於北京的戲曲,您肯定覺得是京劇沒跑了。
但其實不是的。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曲劇創始人孫艷芹
北京曲劇,才是唯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劇種。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初,是由魏喜奎為首的一代老藝術家創立的一個新興的劇種。由單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間曲調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原稱曲藝劇。
在表演方面,既沒有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也沒有嚴格的行當劃分;它以演現代戲而崛起於舞台之上,以生活氣息濃郁見長。
由於它的音樂特色,也使它擅演清代宮廷戲。在演唱方面,以真聲演唱為主。北京曲劇的音樂聲腔源於單弦曲牌。
單弦早期所用的曲牌,主要是抒情色彩濃厚的北方時調小曲;後期又吸收了北京流傳的板腔體曲藝唱腔,形成說唱風格較強的曲調,多數曲牌、唱腔都以半說半唱的方法來演唱。
北京曲劇形成後,為了使音樂唱腔戲曲化,適於表現各種人物的多種思想感情,在一些抒情色彩較濃的唱段里,既適當承襲、發展了這種說唱或半說半唱風格的曲調,又努力發展、改革那些富於抒情色彩的曲牌唱腔,以適於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多種感情的發揮。
因此,北京曲劇從單弦百餘個曲牌中,採用了[剪靛花]、[湖廣調]、[四板腔]、[疊斷橋]、[羅江怨]、[太平年]、[南城調} 、[流水板]、[雲蘇調]、[靠山調]、[金錢蓮花落]、[怯快書]、[數唱]等不同色調的曲牌;同時還吸收了板腔體的曲藝唱腔[奉調大鼓]、[梅花大鼓]等,並創造了[二八板]、[垛板]等新的板式。常用的曲牌和板腔體唱腔共有60多個。
伴奏樂器以三弦、四胡、高胡、琵琶、阮、笛子等民族樂器為主,適當添加打擊樂並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