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寶物,是人心境美所折射出來的外相,由人發現、開發、利用,而汶洋石正是其最恰當的證明。
汶洋石屬於壽山石的一種,與山秀園石、芙蓉石攜手同居壽山三大優質蠟性雕刻石,最受文人雅客的喜歡。
汶洋石質地細膩純潔而稍堅,微透明,有紅、黃、白、黑等色,色澤鮮艷,色界分明,肌理中有細小的結晶性條紋。汶洋石的塊度較大,石形多比較平整,是製作石章的理想材料,美中不足的是小裂紋較多。
汶洋的白纖塵不染、鮮純如紙,顏色主要有粉白、米白二種;進一步地形容它,可宛若夏塘白蓮,清涼、靜雅,華而不妖,卓而不亢;白色之間,間或有黑、赭、黃、紫、紅等色塊點綴,猶如清純素雅的少女刻意地巧妝打扮。
汶洋石與芙蓉石相似,其硬度、透明度比芙蓉石強,結晶性條紋多,含水分與小裂紋多,含蠟度則低於芙蓉石。純白的芙蓉石上品最忌沾染油脂,而大多汶洋石則需要上油保養。無裂無格的汶洋石結晶體,質地純潔細嫩,可與芙蓉石媲美。
汶洋石出產於壽山村北面汶洋村的漏嶺,屬於柳嶺礦脈。1997年正式對外公布了發現礦苗的消息,1998年起開始組織大規模開採,後以村名為出石命名為汶洋石。
汶洋石礦苗的最早發現時間約為1988年前後,由福建省地質勘探隊探得。當時作為一個新生石種,汶洋石還不為人們所知。因此,汶洋石曾在1994年,被個別投機商販冒充另一種珍稀的壽山石石種"將軍洞芙蓉石",陸續出售給零散的藏家。
早期出來的汶洋由於保養方法不當,沒過幾天就裂成蜘蛛網,究其原因,原來雕刻石從洞裡出來,洞外的氣候條件與洞內完全不同,這就有了雕刻石的一個適應過程。汶洋石又天生的喜水,洞外的它水分蒸發過快,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後,自然是憔悴不堪,裂格就是因這種原因而產生的。
後來,石商們慢慢摸索發現了汶洋石正確的保養方法,即堅持油養且用保鮮膜長年累月的封存起來。經過長時間的封存之後,汶洋石終於放下它那嬌貴的身段,與世人執手相笑而歡,再也不用考慮裂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