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詩歌精選集

2020-03-18     愛我國學


兩漢詩歌精選集

〔項籍〕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
項籍(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巨鹿(今河北平鄉縣)一戰,他擊潰秦軍主力,扭轉了起義局勢,建立了卓越功勳。公元前206年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在以後的五年中,他與劉邦爭天下,進行了數十次的戰爭。公元前202年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東南)一戰,項羽全軍覆滅,他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垓下歌》,見《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項籍傳》,《樂府詩集》收入《琴曲歌辭》,題為《力拔山操》。公元前二二年十二月,項羽駐兵垓下,兵少食盡,被劉邦軍圍之數重。夜晚,項羽聽到四面漢軍皆楚歌,他預感到大勢已去,飲酒帳中,悲歌慷慨,並作了這首歌詩,表現了他英雄末路、無可奈何的悲涼之情。



〔劉邦〕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
劉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他於公元前206年率軍攻破咸陽滅秦,又於公元前202年滅項羽,建立了漢朝,史稱漢高祖。在掌握了最高統治權力的八年中,劉邦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採取了許多進步措施,並先後平定了諸異姓王的叛亂,這些都有利於西漢初年的經濟恢復和中央集權的鞏固,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劉邦作有《大風歌》和《鴻鵠歌》。
《大風歌》,見《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帝紀》,漢人稱為《三侯之章》,《藝文類聚》始稱之為《大風歌》,《樂府詩集》收入於《琴曲歌辭》,題為《大風起》。公元前195年,劉邦東討淮南王英布,西歸途中,經過他的家鄉沛縣,他邀集故人父老子弟宴飲,在宴席上由一百二十個小兒歌唱助興,劉邦擊築(一種弦樂器)並作了這首詩。作品表現了劉邦對當時局面雖已粗定,但整個國家尚未鞏固,尤其是外族威脅嚴重存在時的憂慮之情。風格雄豪質樸,震鑠古今。



〔劉徹〕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
劉徹(前156—前87年),即漢武帝,景帝劉啟第三子,母王美人,十六歲的劉徹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創年號為"建元"。從此,我國歷史開始用年號紀年。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劉徹是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承繼景帝政策,對內完成了真正的統一,對外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實行了一些重要改革措施。劉徹經過五十多年經營,使漢朝的文治武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劉徹仿效古代的采詩制度,創立了樂府機關,使之掌管宮廷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這對樂府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本人也能歌善賦,今存《悼李夫人賦》一篇,《瓠子歌》二首,《秋風辭》和《李夫人歌》各一首。
《秋風辭》,見《漢武帝故事》,《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據《漢武帝故事》講述,有一次漢武帝巡遊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榮河城北汾水南岸),祭后土(土神),並泛舟汾河,在舟中與群臣宴飲時作詠此詩。這首詩有感嘆人生易老的思想。



〔劉徹〕瓠子歌二首
其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分巨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
正道弛分離常流,蚊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其二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迂兮浚流難。
搴長筊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注】:
《瓠子歌二首》,載《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決入瓠子河,東南流經巨野澤,與淮河、泗水相通,當時梁、楚一帶連年被災。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東禪泰山還,親臨瓠子決河,沉白馬、玉壁以祭河神,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置決河。當時東郡民皆燒草,因而柴薪少,則令伐淇園之竹為楗以塞決河。武帝痛悼塞河久而無功,乃作《瓠子歌二首》。《古詩賞析》評云:"二歌悲憫為懷,筆力古奧。帝王著作,冠冕西京(西漢)。"第一首是寫河決瓠子,梁、楚一帶災情之嚴重,塞河之事,再不容緩。第二首是寫塞河本事,祝其功成來福。



劉細君〔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梁鴻〔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
【注】:
梁鴻,東漢隱士,其生卒年不詳。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人。嘗受業於太學,家貧好學,崇尚氣節,與妻孟光隱居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因事過洛陽,作《五噫歌》,章帝讀後大為不滿,下令搜捕他,他於是更姓改名,避居於齊魯。不久又南去吳郡(今江蘇蘇州市),病死在那裡。梁鴻著作十餘篇,有集二卷,今已不傳。詩作除《五噫歌》外,還有《適吳詩》和《思友詩》,均見《後漢書·梁鴻傳》。
《五噫歌》,原載《後漢書·梁鴻傳》,《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這是一篇抨擊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詩。詩人登北邙山遠望,看到京都宮闕的豪華,聯想到人民無窮盡的勞苦。詩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帝王窮奢極欲的譴責,對人民苦難的深刻同情。清代張玉谷所著《古詩賞析》評云:"無窮悲痛,全在五個'噫』字托出,真是創體。"



張衡〔四愁詩〕
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
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其二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琅玕,
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其三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
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
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其四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
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
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注】:
張衡(78—139年),字平子,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城北鄂城寺)人。他歷任南陽主簿、太史令、侍中、河間王相,後征拜尚書卒,年六十二。
張衡是偉大的科學家,他曾創製用壺漏帶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所著《靈憲論》和《渾天儀圖注》,是天文學的重要文獻。其文學方面的代表作品,大賦有《二京賦》,是模仿班固《兩都賦》之作;小賦《歸田賦》,對後世抒情驕賦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詩歌傳有四言的《怨篇》,五言的《同聲歌》和七言的《四愁詩》。有輯本《張河間集》。
本詩最早見於《文選》,詩前有短序,說這首詩乃張衡做河間王相時所作。因為感到天下漸弊,鬱郁不得志,於是"依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為小人,思以道術為報,貽於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所以寫了這首《四愁詩》。據近人考訂,說這篇序文乃後世編集張衡詩文的人增損有關史料寫成的,不是張衡自己所作,但可做為分析本詩寓意時的參考。張衡在這篇作品裡,借寫懷人愁思而抒發了自己的傷時憂世之情。全詩分四章,各章結構相同,作者採用民歌重章疊詠的手法,反覆詠嘆,藉以突出主題,加重抒情氣氛。文辭婉麗,感情真切動人。



〔朱穆〕與劉伯宗絕交詩
北山有鴟,不潔其翼。飛不正向,寢不定息。
飢則木覽,飽則泥伏。饕餮貪污,臭腐是食。
填腸滿嗉,嗜欲無極。長鳴呼鳳,謂鳳無德。
鳳之所趨,與子異域。永從此訣,各自努力。



〔秦嘉〕贈婦詩三首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
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
省書情悽愴,臨食不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
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憂來如循環,匪席不可卷。
其二
皇靈無私親,為善荷天祿。傷我與爾身,少小罹煢獨。
既得結大義,歡樂苦不足。念當遠離別,思念敘款曲。
河廣無舟梁,道近隔丘陸。臨路懷惆悵,中駕正躑躅。
浮雲起高山,悲風激深谷。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
針藥可屢進,愁思難為數。貞士篤終始,恩義不可屬。
其三
肅肅僕夫征,鏘鏘揚和鈴。清晨當引邁,束帶待雞鳴。
顧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
何用敘我心,遺思致款誠。寶釵好耀首,明鏡可鑑形。
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
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敘我情。
【注】:
秦嘉,字士會,隴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肅臨兆縣南)人。其生卒年不詳。桓帝時,為郡吏。後為郡上計入京,留為黃門郎。數年後病卒。秦嘉的作品今存者只有《與妻徐淑書》《重報妻書》兩篇文章和《贈婦詩》三首。秦嘉《贈婦詩》共三首,是秦嘉為郡上計入京前,寫給其妻徐淑的。作品表現了詩人對其妻子的想念和留戀,表現了夫妻之間深切友愛之情。
第一首寫秦嘉即將赴京之際遣車迎婦,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別,使秦嘉伏枕輾轉,徹夜難眠。
第二首寫秦嘉想要前往徐淑處面敘款曲,終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
第三首寫啟程赴京時以禮物贈遺徐淑,遙寄款誠。秦嘉在抒發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加以審視。秦嘉拋別病妻遠赴京城,使他們遲到和本來就深感不足的歡樂被生生剝奪,變得歡樂愈少,憂愁更多;艱難再次提前降臨,歡會的日子不知推遲到何時。三首詩都有對車駕的描寫,用來襯托詩人百感交集的複雜心情。"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傳達的是失望之情;"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表現的是臨路悵惘、徘徊不定;"肅肅僕夫征,鏘鏘揚和鈴",暗示車鈴催促啟程,流露出無可奈何之情。秦嘉的《贈婦詩》是一組藝術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熟之作。從班固到秦嘉,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發展,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進入繁榮期。



〔趙壹〕疾邪詩二首
其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伊優北堂上,骯髒倚門邊。
其二
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
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
【注】:
趙壹,東漢靈帝(168—189年)時名士,生卒年不詳。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市西南)人。為人恃才傲物,不受徵辟。他曾幾次受誣陷幾至於死,賴友人拯救得免。因作《刺世疾邪賦》,抒寫他對世事不平的憤激之情。原有集二卷,已佚。另有《窮烏賦》,見《後漢書》本傳。
《疾邪詩二首》,見於《刺世疾邪賦》,原載《後漢書·趙壹傳》。二詩托為秦客和魯生所歌,指斥小人竊據高位,豪強把持一切,剛直有才的賢士多被埋沒。第一首為秦客所歌。第二首乃魯生對秦客的答歌。



〔孔融〕雜詩二首
其一
岩岩鐘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其二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孤魂游窮暮,飄搖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蔡琰〕悲憤詩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注】:
蔡琰,字文姬,陳留固(今河南杞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其父蔡邕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聞名。蔡琰博學多才,精通音律。董卓之亂中蔡琰被亂軍所虜,後流落入南匈奴。在匈奴中居十二年,生二子。中原地區平定後,被曹操贖回,改嫁於董祀。蔡琰保留下來的作品,比較可靠的只有兩首《悲憤詩》;另一組詩《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認為是蔡琰所作,但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後人依託。
據《後漢書·列女傳》記載,蔡琰歸國後,嫁與董祀為妻。後來應曹操之命,憶寫蔡邕舊日所藏之書四百餘篇,"文無遺誤"。後來又"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首。"可知這兩首《悲憤詩》的寫作年代較晚,是兩首痛定思痛的作品。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在這裡,作者沉痛地記敘了自己十幾年來的悲慘境遇,反映了東漢末年的時代亂離。其中描寫董卓亂軍的殘暴、人民遭受的浩劫,以及邊地生活的悽苦等等,都景象逼真,尤其寫歸國別子的情景,更為深切動人。
《胡笳十八拍》見於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和朱熹編的《楚辭後語》,不見於更早的典籍,所以關於此詩的作者歷來是個疑案。1959年郭沫若曾先後寫了六篇文章,堅持認為是蔡琰的作品,並且還專門為此寫了一本話劇《蔡文姬》。但多數學者仍不認為是蔡琰之作。由於此詩的成就甚高,而且一般人也都認為其寫作年代不會晚於隋朝,所以我們暫時仍把它放在這裡。胡笳曲出自匈奴,本來是以胡笳伴奏的,後來又改編成了琴曲。從本詩的第十八節"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來看,這十八段歌辭仿佛是為琴曲而作。作品表現了蔡文姬身遭離亂,流落南匈奴中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改嫁董祀的全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動亂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作品重點是寫蔡文姬十幾年所過的屈辱生活,和她精神上的矛盾與痛苦,其中又特別寫她歸漢時的別子之痛,表現了蔡文姬難以克服的劇烈而又複雜的心理矛盾。郭沫若曾讚美過這首詩,說其"象滾滾不盡的海濤,象噴發著融岩的活火山"是詩人"用整個的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說它"感情的沸騰,著想的大膽,措辭的強烈,形式的越軌,都是古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我們雖然並不一定認為本篇是蔡琰所作,但我們覺得郭沫若同志的這段藝術評述仍可參考。這篇作品在語言風格上,兼有楚辭和樂府民歌的特點,質樸委婉,蒼涼悲壯,一唱三嘆。



〔辛延年〕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
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銀鞍何煜耀,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
就我求珍餚,金盤膾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
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舊,貴賤不相逾。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
【注】:
辛延年,東漢人,生平事跡不詳。本詩始見於《玉台新詠》,《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羽林,是漢皇家禁衛軍,羽林郎是羽林軍的高級軍官。這詩是敘述酒家女子胡姬抗拒霍家豪奴馮子都調戲的故事,與羽林郎並無關係,可能是用樂府舊題諷詠當時新事。東漢和帝時,外戚竇憲為大將軍,聲勢煌赫,一門驕橫,尤其是其弟執金吾竇景,掌管羽林軍,經常縱容其部屬強奪民財,擄掠民女,人民避之如寇讎。朱干《樂府正義》認為此詩乃借用歷史題材諷刺竇景而作,此說近是。作者採用民歌誇張鋪陳的手法,在詩中成功地刻劃了高尚純潔、鄙視豪門的胡姬的形象,是文人學習民歌的傑作。



〔宋子侯〕董嬌饒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
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採桑。
縴手折其枝,花落何飄揚。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高秋八九月,白露變為霜。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何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瑟上高堂。
【注】:
宋子侯,東漢人,生平事跡不詳。
《董嬌饒》始見於《玉台新詠》,《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董嬌饒,女子名,疑是當時的著名歌姬。在後來的唐人詩中多作為美女典故用,並且都是歌姬一類。此詩是以花擬人,設為問答,傷悼女子命不如花。



樂府古辭·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
願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莫不夜歸。
【注】:
《戰城南》,是一篇樂府古辭,載《樂府詩集》的《鼓吹曲辭》中,是"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這是一首哀悼陣亡戰士、詛咒戰爭的民歌,通過描寫前方戰士暴屍荒野,後方田園荒蕪,禾黍不獲,譴責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樂府古辭·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注】:
《有所思》亦"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這是一首情詩,寫一個女子要和曾經與她相愛男子斷絕情誼。作品以作為愛情表志的珠、簪為線索,敘寫了女子熱烈的愛,沉痛的恨,以及決定要和負心男子斷絕的整個過程。



樂府古辭·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注】:
《上邪》,亦"漢鐃歌十八曲"之一。這是一篇女子自誓之辭,連用五件不可能有的事為誓,用以表示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敘寫五事,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語句跌宕,毫不露排比的痕跡,生動而深刻地展顯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樂府古辭·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結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
《陌上桑》,樂府古辭,《樂府詩集》收入《相和歌·相和曲》。這篇古辭始見於《宋書·樂志》,題作《艷歌羅敷行》,《玉台新詠》題作《日出東南隅行》。
《陌上桑》是寫採桑女羅敷嚴詞拒絕太守無理調戲的故事。本詩成功地塑造了羅敷這個美麗堅貞,敢於鬥爭而又善於鬥爭的婦女形象;同時它也揭露了漢代高官大吏橫暴荒淫的面目。詩中寫羅敷的美貌一節,在藝術上別具一格,除一句正寫,全是從見之者神態、舉止的失常去寫,而羅敷之美自見。本詩分三解。"解"猶"章",是樂詩的段落。



樂府古辭·猛虎行
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
野雀安無巢,遊子為誰驕。
【注】:
《猛虎行》,樂府古題,屬《相和歌·平調曲》。本篇是一首讚美遊子潔身自好,不作非禮之事的詩。見《文選》陸機《猛虎行》注和《樂府詩集·題解》,二書均未正載其辭,疑非全章。



樂府古辭·隴西行
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道隅。
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顧視世間人,為樂甚獨殊。
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
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
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
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
廢禮送客出,盈盈府中趨。送客亦不遠,足不過門樞。
娶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健婦持門戶,一勝一丈夫。
【注】:
《隴西行》,一名《步出夏門行》,屬樂府古辭,屬《相和歌·瑟調曲》。漢隴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縣西南,是通西域的要道,當時沿途住戶,多兼營客店、酒館生意。這篇就是一首讚美隴西好婦善持門戶的詩。詩的前八句用天上物物成雙、鳳凰和鳴起興,反襯隴西好婦的獨持門戶,為樂獨殊。"取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詩人讚嘆之情溢於言表。



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注】:
《飲馬長城窟行》,又名《飲馬行》,最早見於《文選》題為"樂府古辭"。《樂府詩集》收入《相和歌辭·瑟調曲》。這是一首閨婦思夫的詩,上半寫閨婦因丈夫久出不歸,日夜懷念的孤淒之情;下半寫閨婦接讀丈夫來信時的驚喜情狀。本詩情切語真,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樂府古辭·婦病行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
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
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
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
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
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
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注】:
《婦病行》是樂府古辭,屬《相和歌·瑟調曲》。通過一個病婦的家庭悲劇,描繪了漢代勞動人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的生活慘象。詩中的病婦臨死託孤、父求與孤買餌、孤兒啼索母抱幾個細節寫得好,深刻表現了本詩的悲劇主題。



樂府古辭·孤兒行
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
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錯,足下無菲。愴愴履霜,中多蒺藜。
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
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願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興校計。
亂曰:里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注】:
《孤兒行》一名《孤子生行》,又名《放歌行》,是一篇《相和歌·瑟調曲》古辭。本詩描述一個孤兒受兄嫂虐待的故事,所寫雖然是一個家庭的事情,然而卻反映了整個宗法社會的封建壓迫問題。作者在詩中傾注了對孤兒的無限同情,揭露了地主階級的兇惡面目,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詩的首三句點出"孤兒苦",是全詩的基調。接著通過孤兒"行賈""行汲""收瓜"三個小故事,極寫兄嫂對幼弟的百般虐待。故事曲折多變,文字波瀾起伏,有很強的感人力量。



樂府古辭·艷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
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攬取為吾袒。
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
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注】:
《艷歌行》古辭二首,屬《相和歌·瑟調曲》,這是其中的第一篇,是一首遊子思鄉的詩。本詩寫一家弟兄兩三個,為生活所迫,流蕩異鄉。他事事碰到困難,還遭受"莫須有"的猜疑,因而興起歸鄉之思。



樂府古辭·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篩篩。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注】:
《白頭吟》,一作《皚如山上雪》,漢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是寫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向她的情人表示決絕的詩,它反映了封建社會廣大婦女的不幸和痛苦。



樂府古辭·梁甫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注】:
《梁甫吟》,《樂府詩集》中收入《相和歌·楚調曲》。郭茂倩《題解》云:"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又有《泰山樑甫吟》,與此頗同。"又朱嘉征云:"《梁甫吟》,歌'步出齊城門』,哀時也。無罪而殺士,君子傷之,如聞《黃鳥》哀音。"此詩當本是悼念三士無罪被殺之作,後來才流傳為一般葬歌。舊題諸葛亮作,前人已辨其非。
田疆古冶子:據《晏子春秋·諫下篇》載,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齊景公,以勇力聞名於世。晏嬰因他們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他勸齊景公設計除掉他們,景公採納了晏子計謀,因將二桃贈給三士,讓他們計功食桃。公孫接自報有搏殺乳虎的功勞,田開疆自報曾兩次力戰卻敵,於是各取了一桃。最後古冶子說:"當年我跟隨君上渡黃河,戰車的驂馬被大黿魚銜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會游水,卻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殺死了大黿魚。當我左手拿著馬,右手提著黿頭跳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人們都誤認為是河伯。我可以說最有資格吃桃子,二位何不還回桃子?"公孫接、田開疆二人聽後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見此,悽然地說:"二友皆死,而我獨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義;所行不仁又不義,不死則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樂府古辭·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注】:
《怨歌行》,漢樂府古辭。《文選》、《玉台新詠》、《樂府詩集》等均謂班婕好作,今從《歌錄》定為無名氏作品。這詩以扇比女子,以秋至天涼團扇就被"棄捐篋笥中",隱喻男子一旦變心,女子也就將被無情拋棄。



樂府古辭·蝶蝶行
蝶蝶之遨遊東園,奈何卒逢三月養子燕,接我苜蓿間。
持之我入紫深宮中,行纏之傅欂護間。
雀來燕,燕子見銜脯來,搖頭鼓翼,何軒奴軒。
【注】:
《蝶蝶行》,樂府古辭,《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本詩是寫蝶蝶自敘如何被燕子捉去喂乳燕的悲慘遭遇。全詩都用蝶蝶的口吻去寫,非常真切別致。



樂府古辭·傷歌行
昭昭素明月,輝光燭我床。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微風吹閨闥,羅帷自飄揚。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
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
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舒憤訴彎蒼。
【注】:
《傷歌行》,樂府古辭,《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文選》《樂府詩集》《古樂府》都說是古辭,只有《玉台新詠》說是魏明帝的作品。這是一首寫女子怨恨丈夫遠走不歸的詩。



樂府古辭·悲歌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注】:
《悲歌》,樂府古辭。《樂府詩集目錄》作《悲歌行》,載於《雜曲歌辭》。這是一首描寫遊子思鄉的詩,詩人用渾樸自然的語句,寫出了遊子深切的百轉愁思。



樂府古辭·枯魚過河泣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
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
【注】:
《枯魚過河泣》,《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這首詩寫一個遭遇橫禍的人,以枯魚自比,警告親友凡事要小心謹慎。



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
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
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注】:
《古歌》是一首作客胡地思念家鄉的詩。《樂府詩集》未收,張玉谷《古詩賞析》收入《漢雜曲歌辭》,丁福保《全漢詩》收入《雜歌謠辭》。



古歌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
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
【注】:
本篇見《齊民要術》卷二孫注,《古詩賞析》收入《漢雜曲歌辭》。這是一首遊子懷鄉的小詩,用小麥種在高田難成穗,以喻男兒居異鄉最易憔悴。《古詩源》評云:"興、意若相關若不相關,所以為妙。"



雜辭·鄭白渠歌
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
舉臿如雲,決渠為兩。水流灶下,魚躍入釜。
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注】:
這篇歌辭,始見於《漢書·溝洫志》,《樂府詩集》收入於《雜歌謠辭》。這首歌是讚揚鄭國、白公所鑿二渠溉田利民的巨大作用。臿(chā)插.一作"鍤"即"杴"。



雜辭·刺巴郡守詩
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語窮乞請期,史怒反見尤。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
思往從鄰貸,鄰人言己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注】:
本詩見《華陽國志·巴志》。據說東漢桓帝時,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慶城西)太守李盛,貪財重賦,苦害人民,人們因作此詩以刺之。作品反映了當時官吏們的兇惡和在他們壓榨下的勞動人民的困窘生活。



雜辭·城中謠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注】:
《城中謠》,原載《後漢書·馬瘳傳》,《玉台新詠》收錄此詩,題為《童謠歌》,《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題為《城中謠》。馬廖(東漢初年人,馬援子)鑒於"改政移風,必有其本","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因引錄這則謠辭作喻,說明"上行下效"的嚴重意義。



雜辭·京都謠
直如弦,死道邊。
曲如鉤,反封侯。
【注】:
這篇童謠,最初見《後漢書·五行志》,《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漢質帝死後,太尉李固主張迎立長而聰明的清河王劉蒜為帝,而大將軍梁冀則為了便於自己操縱,力主立幼而昏庸的蠡吾侯劉志為帝。劉志即位(即漢桓帝)的當天,梁冀暗殺李固於獄,並暴屍道路;而附合梁冀的胡廣、趙戒、袁湯等都封了侯爵。這首謠辭即反映了人民對李固守正被殺的同情,和對胡廣等因諂媚權貴而得加官進爵的憤慨與蔑視。



雜辭·小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
請為諸君鼓嚨胡。
【注】:
《小麥謠》,始見《後漢書·五行志》,《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題作《後漢桓帝初小麥童謠》。東漢桓帝元嘉(151—153年)初年,涼州諸羌侵擾邊疆,漢王朝發兵大舉反擊。因為徵調男丁太多,田間勞動全歸婦女承當,勞力差,田園荒蕪;而官吏們照舊"買馬"、"具車",一味講究生活享受,而毫不關心百姓的死活。"鼓嚨胡"一語,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憤怒之情。



雜辭·桓靈時謠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
【注】:
本篇見葛洪《抱朴子·審舉篇》,《樂府詩集》輯錄其中的前四句,收入《雜歌謠辭》。這首民謠用簡潔犀利的語言,猛烈地抨擊了東漢桓靈之世的選舉制度和用人制度。

古樂府
蘭草自然香,生於大道旁。
要鐮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古艷歌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詩·焦仲卿妻
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疋,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赴府。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
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具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遣施,於今無會因。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謝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
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
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
誓天不相負?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
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
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
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叮嚀,結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
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
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阿兄得聞之,
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
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
其往欲何雲?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君,
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約,
後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歷復開書,
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青雀白鵠舫,
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
流蘇金縷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疋,
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阿母謂阿女:
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廳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袷裙,
晚成單羅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君得高遷?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
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
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
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
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里,
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暗暗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注】:
這首詩最早見於徐陵的《玉台新詠》,未載作者姓名。《樂府詩集》把它收在"雜曲歌辭"中,題為《焦仲卿妻》。後來人們常取詩之首句,名之為《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首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敘述的是漢代末年廬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劉蘭芝的婚姻悲劇。詩前小序說明事情發生在東漢建安年間。當時人們出於同情,把他們的悲劇編成故事詩傳誦。後來經過文人的不斷加工修潤,在將近三百年後才被寫定。
這首長達一千七百多字的長詩,通過焦仲卿夫婦的悲劇,反映了在封建勢力壓迫下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和他們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
這首敘事詩不但故事情節交代得清楚,場面景物描寫得細緻,而且通過生動具體的行動和對話,成功地塑造了幾個性格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詩歌語言也自然、活潑,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敘述和描寫中往往充滿抒情色彩,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孔雀東南飛》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一千多年來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明代王世懋《藝圃擷余》稱:"十九首,五言之詩經也。"梁鍾嶸《詩品》評為:"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明胡應麟稱之"皆不假雕琢,工極天然。百代而下,當無繼者"(《詩藪·內編卷二》)。



古詩·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作品。這是描寫一個女子對其離家遠行愛人的思念的詩。詩中運用比興手法表達難言的無限深情,話語不多,而余意無窮。



古詩·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盪子婦。
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注】:
本詩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二篇,是一首思婦詩。倡女,即歌女、舞女。盪子,是指遊子,在外鄉漫遊的人(不是指浪蕩不正的人)。這兩句是說思婦從前是倡女,後來嫁作盪子婦。盪子久在外頭遊蕩不歸,思婦深閨空床獨守,想念伊人,孤獨而寂寞。前半部分,是春意盎然、人美妝紅;後半部分,道出思婦身世及寂寞難耐的情思。全詩看似平淡無奇,有條不紊,不動聲色,但麗質天成,天衣無縫,充分體現了"不假雕琢,工極天然","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特點。



古詩·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注】:
此詩為古詩十九首其三。詩借"陵上柏""澗中石"起興,慨嘆人生如寄,死生無常,並以及時行樂的自慰自憐,抒發願望與現實相矛盾的苦悶,用消極的方式表現對生命的珍惜和執著,反映漢末下層文士對現實的不滿情緒。



古詩·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
【注】:
此詩為古詩十九首其四。這首詩寫得很別致。全詩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氣說完的,這當然很質直。所說的內容,不過是在宴會上聽曲以及他對曲意的理解,這當然很淺近。然而細讀全詩,便發現質直中見婉曲,淺近中寓深遠。
《人間詞話》有評:"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可為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



古詩·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五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的作品。這是感嘆知己難遇的詩。詩以聽歌起興,由高樓上的哀音引出聽歌人對歌者的同情和感慨。



古詩·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六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作品。這是一首寫遊子思鄉懷人的詩。



古詩·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第七首,是一篇失意文人慨嘆世態炎涼的詩。以悲秋起興,從時節的變易說到人情的翻覆,最後則抒發對那些不念舊交的人的無限憤慨。



古詩·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八首,《玉台新詠》收入《古詩八首》,《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這是一首女子埋怨婚遲的詩。



古詩·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九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作品。這是一首寫女子懷念出門遠行情人的詩。



古詩·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作品。這詩是借天上織女憶牽牛的故事,寫人間男女相思之情。此詩寫的是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
開篇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狀織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著。牽牛,何嘗不皎皎?織女,又何嘗不迢迢呢?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遠在他鄉的遊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說來,似乎又不能互換了。如果,因為是互文,而改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其意趣就減去了一半。詩歌語言的微妙於此可見一斑。稱織女為"河漢女"是為了湊成三個音節,而又避免用"織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牽牛星",下句再說"織女星",既不押韻,又顯得單調。"河漢女"就活脫多了。"河漢女"的意思是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效果亦迥異。總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詩·小雅·大東》已經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開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里,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曹植《九詠》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是當時最明確的記載。《古詩十九首》中的這首《迢迢牽牛星》寫牽牛織女夫婦的離隔,它的時代在東漢後期,略早於曹丕和曹植。將這首詩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對照,可看出,在東漢末年到魏這段時間裡,牽牛和織女的故事大概已經定型了。



古詩·回車駕言邁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注】:
這是一首情文並茂的說理詩,抒寫了失言士子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掙扎的苦悶心情。此詩將發人深省的哲理寓於生動的形象和淒清的意境之中。詩歌開頭四句即以一個趕著車子在悠悠長道上苦苦求索的形象來揭示人生旅途的漫長和仕途的艱難;以一幅空曠索漠的景象來烘托求索者茫然悵惘的心境。並且"東風搖百草"一句將艷陽天氣寫得衰颯如秋。暗示人生無常,年華易逝,從而引出"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的深沉斐哀。寥寥數語,寫景、抒情、議論熔為一爐,將求索者內心的迷茫、痛苦、憾恨,真切地表達出來了。而讀者則可以從中咀嚼出一種揭示人生真諦的理趣。此詩的情調在低沉中透出亢奮。詩中的求索者有感於時不我待、"盛衰各有時"而生出"立身苦不早"的懊恨;畏懼於"人生非金石"而竭力以"榮名以為寶"的理性追求來驅趕"豈能長壽考"的永恆哀傷。因此,如果從更普遍的意義上來考察,可以說這首詩表現了一種對人生、對命運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抗爭。儘管這首詩本身表現的是東漢末年失意士子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卻同樣能夠啟迪今天的讀者去思索人生的真諦。



古詩·東城高且長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侷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二首,共十句,內容是感嘆年華容易消逝,主張蕩滌憂愁,擺脫束縛,採取放任情志的生活態度。結構是從外寫到內,從景寫到情,從古人的情寫到自己的情。有把本詩自"燕趙多佳人"句以後割裂為獨立一首,併名以"燕趙多佳人",也自有其道理。



古詩·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第十三篇,《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
這是一首宣揚人生如寄、及時行樂思想的詩。作品由遙望北邙山上,荒墳累累,說到人生必有死,聖賢不免,求仙求長生都是虛幻,最後引出不如飲美酒,被紈素,及時行樂。這反映了東漢末年一些人的消極頹廢心理。



古詩·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古詩·生年不滿百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古詩·凜凜歲雲暮
凜凜歲雲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睎。徙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古詩·孟冬寒氣至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古詩·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中第十八篇,是一首民歌意味很濃的閨情詩。詩中多用諧音雙關語,是其特點。



古詩·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注】:
本篇是《古詩十九首》的最後一首,《玉台新詠》列為枚乘作品。這是一首閨婦思夫的詩。開頭寫月夜思夫,愁苦難眠;最後寫有苦沒法說,淚下沾衣;中間插入對征夫的揣度,"客行雖樂,不如早歸",更顯得筆曲意圓。



古詩·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問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
《上山采蘼蕪》,《樂府詩集》中未收,《玉台新詠》作《古詩》,《太平御覽》引作《古樂府》。通篇以問答成章,是樂府中常用的形式,《太平御覽》的處理較妥。這是一篇棄婦與前夫在途中偶然相遇時問答之辭。作品通過棄婦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婦女受壓迫受損害的悲慘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厭舊又怨新不如舊的市儈心理。



古詩·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來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注】:
本篇見《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本篇首句"十五從軍征"的前面還有八句,據《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云:"從'十五從軍征』以下是古詩。"本詩是敘述一個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家破人亡的悲劇,這是漢代不合理的兵役制所製造的千千萬萬個家庭悲劇當中的一個典型實例。



古詩·古八變歌
北風初秋至,吹我章華台。浮雲多暮色,似從崦嵫來。
枯桑鳴中林,絡緯響空階。翩翩飛蓬征,愴愴遊子懷。
故鄉不可見,長望從此回。
【注】:
據《選詩拾遺》所云:古有《九曲八變》之歌,今全篇無傳,惟《八變》獨存,《古詩源》收入《漢樂府古辭》。這是一首悲秋思鄉的詩。



古詩·四坐且莫喧
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燃其中,青煙揚其間。
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古詩·穆穆清風至
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長條風舒。
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



古詩·橘柚垂華實
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
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為羽翼。



古詩·十五從軍行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古詩·新樹蘭蕙葩
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蘅草。終朝采其華,日暮不盈抱。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
悵望何所言,臨風送懷抱。



古詩·蘭若生春陽
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願言追昔愛,情款感四時。
美人在雲端,天路隔無期。夜光照玄陰,長嘆戀所思。
誰謂我無憂,積念發狂痴。



古詩·步出城東門
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無梁。願為雙黃鵠,高飛還故鄉。



古絕句四首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其二
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其三
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
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
其四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刺巴郡守詩
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
思往從鄰貸,鄰人言已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古詩·別詩四首
其一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其二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
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歸。
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其三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其四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
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注】:
這是一首送友南行的詩。《文選》題作《蘇子卿詩》,實乃無名氏的作品。據近人考訂認為,以上四首均屬偽蘇武作,其實都是東漢末年之人作品,作者不可考。即便是偽作,但其藝術價值亦頗高。



古詩·別詩三首
其一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其二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
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其三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注】:
這是一首送友遠別詩。最早見於《文選》之中,題為《李少卿與蘇武詩》,李少卿即李陵。一說是李陵在匈奴送蘇武南歸時之作。但對於這種說法,南朝宋·顏延之在《庭誥》一文中就已指出:"元(原)是假託,非盡陵制。"據近人考證認為,所謂以上李陵諸作均屬偽制,實際是東漢末年人作品,作者不可考。



別詩三首
其一
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朝發天北隅,暮聞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因風附輕翼,以遺心蘊蒸。
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
其二
晨風鳴北林,熠耀東南飛。願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想見餘光輝。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飛。褰裳路踟躕,
彷徨不能歸。浮雲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
以解長渴飢。
其三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連翩遊客子,於冬服涼衣。
去家千餘里,一身常渴飢。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
寒風吹我骨,嚴霜切我肌。憂心常慘戚,晨風為我悲。
瑤光游何速,行願去何遲。仰視雲間星,忽若割長帷。
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1a2AHEBrZ4kL1ViBvVe.html




夏日詩詞100首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