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G219,還有一條以艱險著稱的新藏古道?丨進藏第九線系列

2020-05-21     中國自駕地理

原標題:除了G219,還有一條以艱險著稱的新藏古道?丨進藏第九線系列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36 篇 原 創 主 文-

你可知道,如果不是因為一場意外,今天大家走的新藏線219國道,也許就會是另外一個更為艱險的走向?

1951年,新疆軍區開始沿一條新藏古道修築新藏公路,但傳說在施工時遇到中國最年輕的活火山——阿什庫勒火山的爆發,因此修築計劃擱淺,改由1956年動工修建新疆葉城到西藏普蘭全長1465公里的新藏公路。(後來又從普蘭延伸至日喀則拉孜縣的2140公里石碑附近,與318國道的中尼公路段交匯。)

新藏線手繪地圖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這條修築在克里雅山谷的路,只短短修了一百多公里,就要付出幾十個生命的代價,足以說明這條路的艱險。

說到這,大家是否已經猜到是哪條線路了呢?沒錯,它就是沿線有絕壁、達坂、火山,被稱之為最艱險進藏古道的進藏第九線核心段——克里雅古道

進藏第九線核心段·克里雅古道示意圖

昨天,我們的第九線勘線軍團

正式從普魯村出發了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感謝王鐵男老師對本文提供的寫作和圖片支持

01、崑崙秘道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緣,有一座自西向東的山脈,全長約2500公里,貫通了新疆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向東伸延至青海境內,她便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顯赫地位的萬山之祖——崑崙山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在神話中,崑崙山是最高天神在人間的都城。而現實中的崑崙山,則是一座橫亘在中國西部的山脈,其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段(也有一說是分為東西兩段),崑崙山口以東為東段,瓊木孜塔格以西為西段,中間則為中段。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坐落在崑崙山西段。

(請橫屏觀看)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西崑侖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界山,兩地自古以來就有先民生活在那裡。

高山阻隔,看似切斷了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但越是閉塞的地方,越有交流的必要,出於經濟互補的需求,西崑侖南北的部落間早已有了來往。

巍巍崑崙山

(請橫屏觀看)

攝影@天空映像·丁丁

後來吐蕃與唐朝爭奪西域,前者利用了先民們探索出來的秘道,並在其基礎上探尋出另外幾條向外擴張、通向西域的新通道。

自此,古代西域通往西藏的通道,主要有這三條:

一、從崑崙山北坡,翻越克里陽達坂克里陽古道。它是最早從新疆塔里木綠洲通往西藏的古道,被西方探險家稱為「葉爾羌之路」。

二、從新疆皮山縣桑珠鄉,向南翻越崑崙山桑珠達坂桑珠古道。

三、從新疆于田縣出發,翻越克里雅山口進入西藏羌塘藏北草原的克里雅古道,也是西域與西藏之間距離最短、最艱險的一條。

3條崑崙秘道

(請橫屏觀看)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其中的克里雅古道,就是「吐蕃一于闐道」的一部分,在吐蕃占領塔里木盆地後,成為吐蕃進出西域最重要的通道。

但由於山路崎嶇、氣候惡劣,一般商人旅客難以通行,9世紀中期,在吐蕃退出西域後,這條道路就冷清了。

02、英雄的古道

「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毛澤東主席的這一重大決策,揭開了69年前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1950年5月,彭德懷元帥在一張東印度公司繪製的地圖上用紅色鉛筆圈定西藏西部的一個黑點,這是當時能找到的唯一一張西藏阿里地圖,而那個黑點是阿里當時的首府噶大克(今噶爾縣)

那一年,西藏是中國大陸最後一片未解放的領土。

阿里地區示意圖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阿里,位於西藏西部,素稱高原上的高原,這裡的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加上天氣複雜多變,使其成為公認的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

向西藏多路向心進兵」,根據毛主席提出的從西北、西南兩個方向進軍西藏的戰略構想,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隊從南疆進入藏北,解放阿里。當時去阿里,只有從普魯村一路向南的克里雅古道才有可能走通。

接到命令後,新疆軍區司令員王震提出先派一個連進藏偵察,在只有起點和終點的行軍圖上找出一條去阿里的路,他之前就曾派兵偵查過南疆通往西藏的道路,得到的結論是「進軍阿里艱難不亞於長征。

向西藏進軍

圖@烏魯木齊烈士陵園

儘管如此,1950年7月31日,一支由136個操著不同口音的人組成的隊伍毅然向阿里挺近,他們身著統一服裝,扛著槍,牽著馬和駱駝,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山村。

村裡的原住民對這些外來人很好奇,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進藏先遣連,原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第2軍獨立騎兵師1團1連

在村子裡稍作休整後,1950年8月1日,先遣連召開了進軍西藏誓師大會,主席台上,師長何家產正激情昂揚地發表著演講,下面排列整齊的戰士表情肅穆,稚嫩的臉上露出堅韌的神情,仿佛在訴說著「我們一定完成任務!」

昨天,進藏第九線勘線軍團抵達普魯村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師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原址留影

攝影@北平趙雷

會後,在總指揮李狄三的率領下,先遣連沿著這條古老的高原秘道進軍西藏,開始艱難跋涉之旅。

在世界屋脊上行軍,要付出多大代價,先遣連事先並無做任何準備。沒有嚮導,沒有敵人,沒有行軍路線,甚至沒有道路...但是,死神卻已經降臨。

走上克里雅古道時,因為缺氧,戰士們接連出現頭痛、胸悶、昏迷等症狀。當他們開始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界山達坂時,天突然變臉,烏雲翻滾,大風夾著大雪撲面而來,寒冷,加上嚴重的高原反應,不少戰士先後倒在了雪域之巔。

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騎兵師先遣連進藏紀念碑

就屹立在於田縣裡

攝影@一皓

當他們進入藏北無人區後,給養線被大雪阻斷,戰士們只能打獵自救,過著以獸肉為食,獸骨為器,獸皮為衣,燧石取火的原始生活。

一直到1951年5月,隨著馱運線的接通,先遣連才從死亡威脅中掙脫出來。於是,為紀念這一行動,克里雅古道有了一個傳奇色彩的名字——「英雄古道」。

03、神秘而又不神秘的村子

先遣連率先抵達的那座小村子,叫普魯,它是克里雅古道的起點,可以說是既神秘而又不神秘。

說普魯村神秘,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眾多綠洲中,這個坐落在崑崙腹地山溝里的小村子並不起眼,甚至很多新疆人都不知道它的所在。說它不神秘,作為進藏第一村,普魯村的人氣卻很旺。

作為國內頂級越野線路

克里雅古道的起點

普魯村現在已經有了乾淨整潔的旅行民宿

普魯村,只是于田縣阿羌鄉崑崙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村子裡住的都是清一色的維吾爾人,但從長相上看與和田地區的維吾爾人還略有不同,臉型和身材多少有點像西藏人。

@王鐵男

普魯村地處的位置開闊,坐落於庫拉甫河與喀什塔什河交匯一帶,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適於植物生長,村民們世代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算是崑崙山北麓村落中比較大的自然村。

普魯村所在位置

(請橫屏觀看)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由於進出普魯村的交通極為不便,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幾乎很少與外界聯繫,他們過著依山傍水、悠閒安適的生活,在他們身上還能看到原始的宗教和文化的痕跡。

普魯村是新疆唯一使用「」作為度量衡的村落,至今村民們還把秤叫做斤,他們沿用著柳樹枝當秤桿,河裡的卵石當秤砣的斤。

@王鐵男

同時,世代生活在山中的普魯人古時還掌握了一種工藝——以當地山羊毛為原材料,編織工藝獨特的氆氌毯。氆氌毯深受吐蕃人喜愛,常被駝隊翻山運輸到崑崙山南麓的吐蕃地區。

據說,村子因為地毯而被取名「氆氌」,後來被簡化為「普魯」。

古老的氆氌毯,@王鐵男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發源於崑崙山中段的克里雅河,穿過山村流入塔克拉瑪干沙漠,河流上游的河谷蘊藏著大量的沙黃金,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以淘金和放牧為生,稱之為「普魯」,因為普魯在維吾爾語意中為「金錢」,這個金沙流過的小山村也由此得名為普魯村。

普魯村以南的蘇巴什村有一條宰列克河谷,河谷中就有一處金礦,開採於清代乾隆年間。普魯村有不少人家被征為金夫,但由於環境惡劣且採金的工具落後,常有金夫葬身金坑之中。據說,至今可以見到谷內敞露兩座金蛙洞,洞中白骨交疊,極為陰森恐怖。

蘇巴什,維吾爾語意為河水之源

它也正是普魯河的源頭

2008年王鐵男拍攝到的蘇巴什

寬闊的河床幾乎看不到水

攝影@王鐵男

1951年5月,蘇巴什村以南,崑崙達坂西溝一帶發生火山爆發,村民們目睹伴有轟鳴巨響的火山岩漿從山頂噴發而出,至今在普魯村一帶,仍然可以隨處見到散落的溶岩屑。

當地年長的村民認為這是一種「暗示」,是對採金者懲戒的預示,至少在普魯村私采黃金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

如今,這條艱險又極富傳奇故事的克里雅古道,已經成了戶外自駕圈繼四大無人區之後的又一終極夢想。

距離當年先遣連歷盡艱辛成功穿越克里雅古道,完成前期進駐阿里偵察、設站的任務,已經過去70年了。70年後的今天,進藏第九線勘線軍團,也已於今早離開普魯村,開始重走人跡罕至的英雄之路,也就意味著,我們將與他們失去聯繫(無手機信號)

如無意外,穿越第一天的行程

將會抵達阿什庫勒盆地或火山群

(請橫屏觀看)

而在出發前,我們從老邁狼那得知,由於這幾天一直在下大雨,昨天進普魯村的時候,就已經發現非鋪裝路面被沖壞了。

今天他們過阿拉叫依古驛站後,有一段沿普魯河的路段,懸崖峭壁極容易因此發生塌方、落石,至於塌方情況會如何,大家都沒底,如果情況太嚴重路面被完全覆蓋,後面的穿越將進行不下去...

從於田縣到普魯村的路上

隨處可以看到綠色的植被

攝影@北平趙雷

當然啦,現在一切都只是在猜測,只有等他們有信號後我們才能得知真實情況如何。

前天晚上,下過雨後的普魯村氣溫還算不錯

大傢伙擠在當地民居的炕上睡了個好覺

昨天早上8點吃完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後

太陽出來了,大家也就向著未知的克里雅古道進發了

攝影@北平·趙雷

ps.後面兩天勘線隊伍也還是失聯狀態,不過小編會根據行程,告訴大家沿途他們有可能會遇上什麼困難,敬請期待哦~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更多自駕資訊與交流,關注搜狐號「中國自駕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0SoNXIBiuFnsJQVuj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