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陽縣香鹿山鎮,有這樣一位副鎮長:他認真落實鎮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紮根基層22年,是同事們眼中忠厚的「老大哥」勤懇的「老黃牛」;他孜孜以求矢志探索,為山區群眾蹚開了一條條致富路,是所包片村幹部的「主心骨」;他樂觀幽默,親民愛民,大事小事親力親為,能講技術能剪樹枝,是群眾們口中親切的「花椒鎮長」……2019年8月13日凌晨,生命的時鐘永遠定格在0時10分,心臟驟停,他永遠定格在46歲。
一輛裝滿鐵鍬園藝剪、里外一層灰的小轎車;三張堆滿花椒種植技術書籍和林業、水利、民政等各種工作資料的辦公桌;在生命最後倒計時里,那一盞在辦公室亮到夜裡十點多的燈、一碗加班後充飢的刀削麵……花椒遍野,迷迭香滿山,嶺上溝里、田間地頭,卻再不見了「花椒鎮長」匆匆的身影。
那留存在時光深處的每一個片段,都是逐夢路上的一串足跡。一生甘苦酸辛,一生無愧初心。
張書軍,出身農民家庭,又紮根農村,為農村群眾奉獻了一輩子,他從未有一刻忘記,他是農民的兒子,要為農民謀利益謀幸福。
一輛裝滿農具的「灰色」白轎車
2016年5月,到香鹿山鎮任職副鎮長來,一直跟他共事的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幹部史功偉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書軍那輛奇怪的小轎車。
本來是白色轎車,但幾乎每天都奔馳在山嶺溝岔、鄉間道路,車外落了厚厚一層灰,車輪子上有乾巴的泥,有碎草末子,白轎車變成了「灰」轎車。車內,副駕駛座上,後排座上,摞著厚厚的資料、書籍,後備箱裡,放著鐵鍬、園藝剪、大水壺,車內被塞得滿滿當當沒有下腳的地方。
就是這輛車,從2017年冬天開始,陪伴它的主人,十幾次遠赴陝西韓城,每次跨省越市行程近500公里,帶領香鹿山鎮21個花椒種植試點村的群眾、貧困戶、村幹部、種植大戶,一次又一次考察、觀摩、學習,群眾吃下了「定心丸」,鎮黨委政府更是堅定了發展規模化花椒種植的信心。
再到後來,選苗挑品種,請花椒種植專家到香鹿山實地調研、論證、授課,甚至提早打通銷售渠道,都是張書軍駕駛這輛車,一次次不分寒暑、披星戴月遠赴山西韓城一項一項完成的。
第一棵花椒樹苗種在了貧瘠乾旱的嶺上耕地,這輛車上又添置了各種農具,張書軍養成了「習慣」,只要一入村,路過哪家花椒地里,看著樹苗上枝杈多、長勢滿,他就停車下地,操起剪刀卡嚓卡嚓疏枝,有的花椒樹苗栽種方法不得當,他隨手拿起鐵鍬,培土、踩實,再順手拿著水壺澆好水,一系列動作嫻熟無比。
張書軍忙時下地,閒時看書,帶著群眾聽專家授課,到花椒種植基地認真觀摩,硬是把自己培養成了花椒種植「半個專家」。在他的帶領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9個工作人員都成了「技術員」,培訓課堂上能答疑解難,花椒田裡能熟練實操。「俺們走到哪都受老百姓歡迎,書軍常說,老百姓信任咱,咱得用心用腦子,不能辜負大伙兒」,史功偉始終清晰記得,張書軍帶著他們不論到哪個村,椒農們都喜歡圍上來,蹲在田埂上,跟他們嘮嘮嗑,說說花椒長勢談談掛果情況,親得像一家人哩。
北留村村支書陳漢以前見到張書軍總喜歡開玩笑:「只要村裡看你那輛髒乎乎的車,就知道張鎮長又給俺們帶來啥好信了」,南留村花椒種植大戶陳利偉種植的十幾畝花椒今年全部掛了果,畝均增收四五千塊,他一直惦記著給「領路人」張書軍報個喜訊……
8月12日,生命中的最後兩天,張書軍驅車千餘公里到陝西韓城考察當地舉辦的花椒採摘節,還要思索怎麼把採摘節「嫁接」到香鹿山鎮,農旅雙輪驅動,給群眾帶來更大收益。長途奔馳的餘溫已經散盡,那輛車依然髒乎乎,也似乎依然在等待主人發動它,走更多的路,去更遠的地方。
全鎮建成長達21公里的萬畝花椒產業帶,1個萬畝花椒示範園、8個千畝花椒示範園、21個花椒種植專業村,種植面積達5萬畝的「豫西花椒種植第一鎮」……這份「成績單」不會忘記,千萬椒農也不會忘記,那個黝黑壯實的「花椒鎮長」,那輛裝滿農具的「灰色」白轎車,是香鹿山鎮山區村脫貧致富路上最溫暖的回憶。
三張堆滿資料的辦公桌
香鹿山鎮水利站站長李紅鳥談起已經故去的張書軍,不覺紅了眼眶。「總覺得他還在,小辦公室里擠了三張桌子,厚厚的都是資料,俺們去彙報工作,張鎮長在一堆資料里抬起頭來笑著說,辛苦夥計們了,最近的汛情排查得弄紮實,有啥需要我去協調的都言一聲」,她始終無法相信,那個走路虎虎生風,說話幽默風趣,有能耐沒架子,從來都是笑眯眯的人不在了。
張書軍1997年3月參加工作,直到2016年5月,一直供職於趙保鎮政府,做過紀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鎮黨委委員、副鎮長。2016年5月調任香鹿山鎮副鎮長,分管農業農村、林業、水利、民政等十多項工作。
擔的都是重擔子,做的都是細緻活,這也養成了張書軍日常工作上的細心,人際關係上的耐心,每項工作,無論多麼繁雜艱難,涉及多少相關部門,到了他手裡,都能被完成的妥妥帖帖。他分管的退役軍人事務、畜牧、電業、通訊、煙葉生產等工作,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獎勵,在幹部群眾中獲得很好的口碑。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三個辦公桌上滿滿當當卻又分類清楚的工作資料,是一個又一個沒過囫圇的周末、假日,是辦公室一盞多次在深夜裡還亮著的白熾燈,是一連串扎紮實實的數據:三年來,民政工作方面,看望困難家庭、受災家庭24戶,困境兒童63戶;為全鎮6個孤兒多次送去衣服錢物,並積極聯繫社會力量關心關愛;全鎮189戶五保戶全部走訪到位,每年春節、八一建軍節都要上門慰問,把黨和政府的關心帶到困難群眾、退役軍人身邊;多方努力申請、籌措下,2017年8月香鹿山鎮投資30萬元改建鎮重症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托養室40間,配置床位80張,夏季配備空調,冬季集中供暖,院內綠樹紅花,鳥語蟬鳴,環境清幽,入住殘疾人24人,護工24人,完備的硬體設施、良好的護理條件為托養對象提供了優越的居住環境。
水利工作方面,改善上韓、楚凹、南留村、潘溝、葉莊、潘寨6個村12000餘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其中貧困人口972人;每遇旱情險情都到一線認真排查、科學處置。
河長制建設工作中,首創全縣「一河一檔」,鎮域內6河2渠全部簡歷詳細的文圖檔案,連續兩年在全縣河長制工作鄉鎮評比中位列第一名。
林業工作方面,他實施鄭盧高速12公里、鄭西高鐵13公里兩側各100米、50米廊道綠化,占地面積2500畝,投資1260萬元,種植五角楓、大葉女貞、香花槐、紅花梨、蜀檜、欒樹、金葉複葉槭等各類樹木17.8萬株;實施北環路綠化工程,投入資金1398.44萬元,栽植喬木百日紅、木槿、雪松、白蠟、大葉女貞等樹木7.9萬株;廊道綠化工程覆蓋全鎮所有村村通主幹道。
近年來,香鹿山鎮產業旺、環境靚,先後獲得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全省百強鄉鎮、省首批鄉村振興試點鎮等殊榮,美麗鄉村建設碩果纍纍,村村綠意濃,一步一換景,秀美風光長卷正徐徐展開。而這些殊榮的獲得,張書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痛吊猶覺公健在,光輝榜樣育新葵。億萬眾與你肝膽照,英靈慰。青山無言,椒香四溢,它們都記得,黨的好乾部每一次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每一次植樹造林清理河渠;流水潺潺,農田儼然,它們都記得,群眾的貼心人,每一次進村入戶細心聆聽,每一次奔波勞碌傾力為民。奮鬥征程仍未止步,還有更多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讓每一寸山河愈加美麗,讓每一個人感受時代的美好。(張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