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他放棄了上海的工作,毅然來到這裡……

2019-07-21     大學生雜誌官網


「黑的終點,有光;夜的盡頭,會亮。我會一直在路上。」這是周建仁最喜歡的一句話。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周建仁,在2016年那個夏天做出一個讓很多人吃驚的決定,放棄在上海的工作,帶著自己簡單的夢想——讓大山變得更好,遠赴貴州省冊亨縣,走上了一條艱難但更勇敢的人生道路。

2016年3月,周建仁在冊亨大山里第一次試驗熬糖,如今3年過去了,他仍然在堅守大山紅糖夢。周建仁的紅糖廠讓外出打工的爸爸媽媽們重回冊亨,讓留守兒童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初心:為留守兒童找回父母的愛

2015年暑假,周建仁跟隨暑期支教團隊,第一次來到貴州冊亨納桑村。冊亨是貴州省國家級貧困縣,地處邊遠山區,境內的納桑村是一個高山上的村落。初到這裡,周建仁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甘蔗林,漫山遍野、一望無際。而走進村子,第一次見到冊亨的留守兒童時,周建仁有些吃驚。與想像中在青山綠水中快樂嬉戲的孩子不同,他們沒有這個年紀的活潑,反倒表現出一種沉悶。

原來,這裡很多孩子的父母迫於生計,選擇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和爺爺奶奶一起守在村裡。這些孩子比起同齡人承擔著更多:做家務、干農活,有的還需要照顧爺爺奶奶。

據不完全統計,這裡的留守兒童比例竟高達70%。周建仁為這些孩子感到心疼,可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支教結束回到學校,大山里孩子們那憂鬱的眼神一直縈繞在周建仁的腦海里,久久不散。甘蔗林,大山,孩子,某一天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周建仁心潮澎湃,去冊亨,建個紅糖廠,幫助那些孩子。



創業:要和這座大山一起變得更好

2016年6月,周建仁大學畢業,面對人生的選擇,他陷入兩難境地。家在浙江溫州的周建仁,已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可是,他心裡卻總裝著那個偏僻的山村,還有村裡孩子們的眼神。有一個畫面始終在他頭腦中揮之不去:一位外出打工回到家的母親,淚眼婆娑地面對孩子,因為孩子對自己已經陌生了。最後,周建仁決定放棄上海的工作,回到大山去,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背上簡單的行囊,遠赴冊亨縣去創業。周建仁的創業初心單純而美好——開辦紅糖廠,做天然的、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的紅糖,讓大山變得更好。

對於這一開始被大家認為「傻氣」的創業,周建仁心裡也是忐忑。

摸索做紅糖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在人生地不熟又偏僻閉塞的山裡,再小的事情要做好都沒那麼容易。缺工人,周建仁就自己上。沒有經驗,周建仁就走訪村子裡其他紅糖作坊,學習製糖經驗,創新製糖配方,優化製糖流程。他反覆進行實驗,一次次失敗卻又一次次執著地堅持……顧不上睡覺、顧不上吃飯、顧不上洗澡。

然而,比起身體上的折磨,一直沒做出像樣的紅糖所帶來的精神打擊更令周建仁承受了難以想像的重壓。一開始的四五天,連出十多鍋紅糖都無法成型,這讓周建仁不知所措,失眠、惆悵,但他告訴自己,必須堅持。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問題所在,用新鮮現砍的甘蔗熬出來才能成型。就這樣,周建仁跌跌撞撞,終於做出了人生第一塊紅糖。




花開:爸爸媽媽回來了,孩子們笑了

2017年2月7日,周建仁納桑紅糖系列產品正式上線銷售,這份甜蜜的事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篇。現在,周建仁的紅糖廠規模不斷擴大,納桑村越來越多的中青年勞動力選擇留下來,孩子們爽朗的笑聲讓寂寥多時的小山村重新煥發生機,周建仁的臉上也綻開了笑容。

王應格是紅糖廠的第一批員工,之前為了養家,她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經常一別幾年不能回家。她心裡非常牽掛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可是又沒辦法,當地沒有能打工的企業,務農又沒有多少收入,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在外奔波多年,有時候回家了孩子都不認識自己。一提起這些,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眼眶紅紅的。她說,這位年紀輕輕的老闆,開辦紅糖廠,讓我們能回到村裡,既能照顧孩子,又能致富,真的很感謝他。像王應格這樣的村民有很多,周建仁的紅糖廠走上正軌之後,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到了村裡,有的在紅糖廠上班,有的則傳承古法紅糖的手藝在市集上銷售,再也不用離家去外地打工了。

在紅糖廠機器的喧囂聲中,山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孩子們的歡笑,村民們充滿希望的眼神,都是對周建仁這份甜蜜事業的肯定。周建仁常年奔波在高海拔的貴州山區,強烈的紫外線讓這個曾經活躍在學校舞蹈團、綻放在央視等舞台上的帥氣小伙子,變得皮膚黝黑,卻充滿活力。

周建仁的創業路還在繼續,就像他常說的:「這件事我一定要做。」周建仁的身上有著一絲微光,有關青春,有關擔當,有關初心,有關夢想。

內容來源 | 中國教育報 劉玉 校團委

責任編輯 | 周學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vqKKmwBmyVoG_1Z25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