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獎,國內為何不報?

2019-10-14     創新科技理念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獎,國內為何不報?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來源:北京市千千律師所、Hey是SuSu啊、人人公益等

導讀:近日,2019年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獲獎者更是備受大家關注。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正在揭曉,眾人紛紛期待。然而在此之前,2019年9月25日,中國女律師郭建梅和另外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成為第40屆「諾貝爾替代獎」得主。

據了解,來自中國北京市的郭建梅律師因為其多年來在女性權益保護法律援助領域的傑出貢獻,成為2019年四名獲獎者之一。


2019年「生活方式楷模獎」四位獲獎者,左二為郭建梅律師

中國女律師郭建梅獲得諾貝爾替代獎,如此榮譽,卻在國內沒濺起一點水花。

距離新聞發出,已過去了13天,關注的人仍屈指可數。

據了解,該獎項旨在表彰致力於解決全球問題的人。那麼這位律師做了什麼呢?

郭建梅是中國第一位主要從事非營利性法律諮詢的女律師。她創立了一個中國公益律師網站,是一個由600多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協會甚至幫助處理中國最偏遠地區的案子。


在中國,郭建梅是致力於保障婦女權益的最重要律師之一。在過去的25年中,她和她的團隊為12萬名婦女提供了免費法律諮詢,接手了超過4000起有關婦女權益和性別平等的訴訟案。

她支持婦女爭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抵制性騷擾或禁止婦女懷孕的聘用合同。她幫助那些被剝奪土地使用權的農村婦女爭取其權益。


諾貝爾替代獎的組織方說:「面對公民社會空間的限制急劇增加,郭建梅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非凡的毅力。」由於郭建梅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開創性和長期努力,因而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替代獎」。

身為北大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她在希拉蕊的演講中第一次了解到NGO、「婦女的權利」和「公益律師」這些詞彙,便毅然決定放棄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國律師》雜誌社的「鐵飯碗」,走到體制外投身公益。

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為女權發聲的公益律師,郭建梅。她創辦的北大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是中國第一家免費為女性發聲的民間法律援助研究機構。法官的輕蔑、當事人的負面情緒、報復的威脅,維權過程中的苦澀、無奈、屈辱,讓郭建梅一度患上了重度焦慮症和中度抑鬱症,然而她堅持了下來。這條路,她一走就是15年。

婦女的勞動權益、遭受暴力、外來女工權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郭建梅通過在案件中為女性發聲,將「公益訴訟」一詞傳遍全國。就如她幫助過的當事人所說:「這個中心就像一盞燈,讓我們看到了公平與正義的光亮,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到溫暖,讓前行的路不再黑暗。

2019年9月25日,

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消息,

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

「生活方式楷模獎」

(Right Livelihood Award)

在2019年迎來四十周年,

來自中國北京市千千律師事務所的郭建梅律師

因為其多年來

在女性權益保護法律援助領域的傑出貢獻,

成為2019年四名獲獎者之一。


2019年「生活方式楷模獎」四位獲獎者,左二為郭建梅律師

國際評判團隊認為郭建梅律師:

「在保障女性權益方面敢為人先、努力不懈。」



生活方式楷模基金會

(Right Livelihood Foundation)

行政總監威斯曲爾(Ole vonUexküll)表示:

「郭建梅是女權先鋒,為數以千計的中國女性提供了法律支援,並示範了如何以法律成功對抗性別歧視。」



獲悉得獎後,郭建梅律師表示:

「獲得這個獎項,既是對我個人及我的團隊二十五年來一直堅守婦女權益保護、推動中國民主法制進步的認可和肯定,也是對中國像我們這樣的公益律師同行的莫大鼓勵!

我想這個獎項,它是一種鞭策,也是一種動力,一種推動我和我的團隊及更多公益法律人選擇繼續堅守的動力。


獲獎信

諾貝爾替代獎,

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

這個獎還叫做「諾貝爾環境獎」

或者「正確生活方式」獎,

創立於1980年,

專門獎勵在環境和生態保護

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過傑出貢獻的

自然、人文和社會科學家。

每年會有四位獲獎者,

今年中國女律師郭建梅就榮獲其中之一。

中國企業家黃鳴於2011年獲得該獎項,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今年的四位獲獎者,除了中國的郭建梅律師,另三位分別是西撒哈拉人權鬥士Animatou Haidar、瑞典氣候變化運動人士Greta Thunberg以及巴西Hutukara Yanomami協會及原住民領袖Davi Kopenawa(聯合獲獎)。評判團在公開提名過程後,甄選了59個國家共142位入圍人士,最後選出上述四位得獎者。


到今天為止,

全世界70個國家中,只有174個人獲獎。

而郭建梅,絕對配得起這個殊榮。


2014年,中國有一份官方數據,

第一次揭示了一個長期被掩蓋的問題

——每4個中國家庭中,

就有1個存在男人打妻子的家暴現象。

兩年後,

在北京通過了一項打擊家庭暴力的法律。

而這,

就是郭建梅和維護婦女權利的活動人士們

共同努力的結果。

也是郭建梅堅持25年在做的一件事

——維護女性權利和性別平等。

//

她是中國第一位公益律師

//


1960年3月,

郭建梅出生在河南滑縣的一個村子裡,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

她從小就看了太多普通家庭中男尊女卑的事。


1983年,憑著一股子拗勁兒,

她硬是從人口大省河南的小村子裡

考進了北京大學法學系。

畢業後,她的工作就沒離開過婦女法律。


1992年,

她參與起草了《中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還做了很多婦女權益相關的努力和研究。

郭建梅事業的轉折點

是在1995年9月聯合國在北京召開的

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

當聽到那句

「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婦女權即人權)」的時候,她愣住了。

那是她第一次聽說

「公益律師」,「NGO(非政府組織)」這樣的詞,

也是那一刻,

她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


那時的女性,太需要這樣的人了。

於是,不顧眾人反對,

郭建梅辭去安穩的政府工作,

成為了中國第一位

全職提供法律援助的公益律師。

她為弱勢婦女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成功將這嶄新的概念帶進中國法律和文化。

1995年末,

郭建梅與幾位北京大學的老師

創立了首個民間公益組織

——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

為婦女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


//

比太陽還要光輝的事業

//


還記得2012年底,

有這樣一個案子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

四川資中受家暴婦女李彥殺夫,

當時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李彥死刑。

根據李彥所說,

她的生活就是被煙頭燙,被砍掉手指,

挨打更是家常便飯,

婦聯不管,打110也沒用,

她實在受不了了。

有一次被打完後,疼得心慌。

一把搶過丈夫剛放下的火藥槍槍管,

就打在了丈夫後腦勺,

在兩個人僵持的過程中,又打了他兩下...

當時郭建梅和她的團隊就認為,

李彥罪不至死。

如果判她死刑了,

受家暴的婦女恐怕會迎來更慘烈的處境。


最後,在她們的努力下,

法院將死刑改成了無期徒刑。

經她手的,

還有很多12-13歲的少女被綁架強姦案,

但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

這類犯罪的最高量刑也相對較低,

她就努力用各種途徑

讓公眾知道這類犯罪的嚴重性,

並堅決要求廢除被害幼女的污名化。

這對社會女性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殘酷的現實。

那就是在她接手的近5600個案件中,

成功率不過一半。

未來的路,道阻且長。

她經歷了太多不公平。

從小因出身被嘲諷,

當公益律師被翻白眼,不理解。

但她就這麼一根筋的堅持。

終究也換回了公平。

支持她堅持這項事業的原因,

還來自每一場官司之後,

她都會收到當事人的真心感激。

就是這些簡單的回報,

讓她覺得知足了,值得了。


她願意為了這份幸福感,

繼續投身於這項事業。

以上內容整理自公眾號:

北京市千千律師所/Hey是SuSu啊


在網上,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感性的人是不適合做律師的,但是,理性的人是做不了公益律師的。感性,意味著激情,不切實際,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等,理性,意味著沉穩,會審時度勢等。


郭建梅,正是一個感性常常忘記自我的公益律師。

她和團隊經受了常年磨礪,早習慣以堅韌的心面對世事是非;她們從黑暗中奮力闖出一道光,不再畏懼黎明前的黑暗。那顆飽受摧殘的心,如今只會愈經磨礪而堅強,也更有耐心等待雨後的彩虹。

2010年3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發出公告,稱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即將被撤銷。她們曾為此事發表了一份聲明,其中有段話這樣寫道:

被撤消,也並不是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我們甚至受到過生命的威脅。在那個偏避的鄉村,不懂法的村民在我們堅定的目光下不由自主地扔掉手裡的棍棒時,我們就明白我們是不可戰勝的,因為我們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別了,北大!不別的是我們對公平和正義永遠的追求,對中國法治堅定不移的信念。

或許,這就是她們心中永不消逝的陽光。

註:2010年,郭建梅帶領團隊離開北大,成立了北京眾澤婦女法律諮詢服務中心;2016年2月,北京眾澤婦女法律諮詢服務中心關閉了;而2009年成立的千千律師事務所仍在繼續著公益律師工作。

什麼是諾貝爾替代獎?

諾貝爾替代獎又被稱為「正確生活方式」獎或「諾貝爾環境獎」。

1980年,由瑞典和德國血統的歐洲集郵家馮·岳克斯庫爾創立。


該獎專門獎勵在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家。在諾貝爾獎頒發的前一天,在瑞典議會大廳頒發。

該獎項基金會每年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個提名建議。然後由評審團選出獲獎者,並在每年的12月舉行頒獎儀式。

據了解,迄今為止,已經有70個國家的174人被授予「正確生活方式獎」。

今年的獲獎人來自西撒哈拉、中國、瑞典和巴西。他們都參加爭取正義和自決權以及更美好未來的鬥爭。

評委會稱:「我們向四位務實的遠見卓識者表示敬意,她們的努力使眾多的民眾有了捍衛其基本權利,並為地球上宜居的未來而奮鬥。」

來源:北京市千千律師所、Hey是SuSu啊、人人公益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oqIy20BMH2_cNUgHL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