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和畢卡索,藝術成就上都無與倫比,命運卻天差地別。
梵谷在生前過得十分潦倒,他的畫作一直沒有得到賞識,還受長期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37歲那一年,他扣動了手槍扳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去世之後,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世人才發現了他作品的藝術價值。
與梵谷相比,畢卡索就幸運多了。
他年輕的時候也很貧窮,但是,在巴黎打拚不久後就開始成名,他的作品還越賣越貴。
今天,在國際上拍賣的藝術作品裡,最貴的前十名,畢卡索的作品就占了四個。
他活到了92歲,留下了7萬多幅畫作,遺產高達四百億人民幣。在美術史上,生前就擁有這麼多財富的畫家,只有他一個人。
為什麼梵谷受窮,畢卡索卻很富有?
而他得出的答案是:因為畢卡索善於和金錢打交道。
他在畢卡索的故事裡,找到了三個關於金錢的啟發。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啟發:將金錢看作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畢卡索早年在巴黎闖蕩,生活很艱難。那時他沒有名氣,而巴黎的畫商只賣名人的畫作,他的畫根本沒有機會放在畫廊里出售。
眼看自己口袋只剩下十幾個硬幣,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拿著這些錢,雇了幾個人,每天到各個畫廊里轉悠,臨走前問店主,有沒有畢卡索的畫?
一段時間之後,店主都以為畢卡索的畫很受歡迎,於是,就把他的畫買下來,放到店裡出售了。
在我們傳統的金錢觀里,節儉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沒有錢的時候,就更加要捂緊自己的口袋。
所以,假如我們像年輕的畢卡索一樣,口袋裡只剩下十幾個硬幣,多半都會看緊這筆錢,想方設法的省著用。
但是,畢卡索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為了省錢而省錢,金錢的作用,在於能為我們解決問題,把錢用在適當的地方,比存起來更明智。
畢卡索帶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是,創造價值,就自然能獲得財富。
在考慮怎麼賺錢之前,應該考慮的,是怎麼可以做出對別人有價值的事情。當你創造了價值,金錢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有一次,畢卡索到餐館裡吃飯,有一位服務員拿著一張餐巾紙找到他,請他在上面畫畫,並且承諾,會為這幅畫付錢。
畢卡索答應了。他下筆迅速,用了大概30秒就完成了這個小作品。
服務員拿著畫,問應該付多少錢,畢卡索笑著說:「這幅畫要100萬。」
服務員大吃一驚,100萬可不是個小數目。
他問畢卡索:「怎麼這麼貴?您畫它才用了30秒啊。」
畢卡索回答道:「你錯了。我畫它足足用了40年零30秒呢。」
一張餐巾紙上塗鴉本身不值錢,但是,畢卡索的創作給它賦予了價值,它就馬上身價百倍了。
在畢卡索眾多作品中,有一幅畫叫《格爾尼卡》,這幅畫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看上去很單調。
畫面上是各種光怪陸離的動物,它們的外形都很抽象,沒有什麼美感,像是孩子隨意畫出來的塗鴉。
然而,這幅畫的價值高達上億人民幣。
除了是因為畢卡索的創作技法高超,更是因為這幅畫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這幅畫是了紀念西班牙的一個小鎮而作的。
1937年,德國軍隊轟炸了西班牙的小鎮格爾尼卡,造成了2000多名平民無辜傷亡。德軍還在小鎮上大開殺戒,十分殘忍。
當時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邀請畢卡索繪製一幅紀念遇難人民的畫作。
畢卡索馬上接受了邀請,日以繼夜的創作,於是,就有了這幅《格爾尼卡》。
在畫里,有兇殘的公牛,它代表的是德國法西斯;有受傷的馬,象徵著受難的西班牙小鎮。
在畫面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悲痛流淚,一名士兵倒在地上,手裡握著鮮花和劍。
在畫的右邊,一個人在烈火中跳躍起來,張開雙臂呼喊求救。
離他不遠處,是一個倉惶逃難的女子,因為她只顧著逃命,把自己腳落在了後面。
在人民受苦受難的畫面中,還有一盞明亮的燈,它象徵著正義的光明和希望。
畢卡索的這幅畫,傾注了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控訴了法西斯對人性的摧殘,更體現了對同胞的大愛。
這幅畫給當時處於戰爭黑暗的西班牙人民,傳遞了生存的希望,這是它價值連城的原因。
畢卡索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創造信用。
信用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信用就是那些你能給自己打包票的特質,比如名聲、技能特長、經濟實力等等。
畢卡索購買生活用品的時候,喜歡用支票支付。除了方便,他這樣做還會得到一個好處。
支票上有他自己的親筆簽名,因為他名聲顯赫,店主拿到支票之後,往往不會把支票拿到銀行兌換。
而是把它作為藝術品,裝裱起來,放在店裡顯擺,或者自己收藏。
這樣一來,畢卡索相當於沒有花任何錢,就「買」到了東西。
讓我們來想一想,為什麼店主都不願意兌換畢卡索的支票呢?
因為,他們相信,畢卡索的簽名很值錢,而且以後還有升值的可能。
畢卡索的名聲,就是他的信用,他讓人們相信,拿著他的簽名,就等於拿著一筆錢。
而梵谷一生貧困潦倒,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還是他弟弟幫忙賣的,死後他的作品才得到世人認可。
而畢卡索一生賣出的畫不計其數,累積的財富驚人,去世後留下了幾十億美元的遺產。
這和畢卡索的營銷自我的能力是分不開的,正如上文所說的幾點。
畢卡索剛到巴黎時,生活很艱苦,畫也賣不出去,這時如果他去畫店自我推銷估計也沒什麼用。
他想了個辦法,雇了幾個大學生,讓他們每天都到巴黎的畫店去轉悠。
每個人在離開畫店的時候,都要詢問畫店老闆:「請問,你們這裡有畢卡索的畫嗎?」「請問,在哪裡能買到畢卡索的畫?」「請問,畢卡索到巴黎來了嗎?"
一個月後,許多畫店老闆都聽說了這個叫「畢卡索」的畫家。
這時,畢卡索才帶著自己的畫出現,自然成功地賣出了自己的作品,從而一夜成名。
畢卡索還非常懂得畫商的心理,從而提升自己作品的價格。
他並沒有將自己畫作的專營權授予任何畫商,而是向數位畫商賣畫。
每次賣畫時,畢卡索會同時找好幾位畫商,然而一次只讓一位畫商進入他的工作室,其他畫商就在前廳等候。
這引發了畫商之間的心理競爭,因此畢卡索的畫作很容易賣出較高的價格。
畢卡索在商務社交上也極具天賦,他是一名外籍藝術家,獨自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國闖蕩,加上又不善言辭,按理說社交是他的短板。
但聰明畢卡索採取了一種獨特的社交策略,他是畫家,最擅長畫畫,他就幫畫商和收藏家畫肖像畫。
這時不善言辭也好,外籍藝術家也罷,都沒關係了,每位被畢卡索畫過肖像的人都覺得很榮幸,畢卡索因此和這些畫商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許多人信奉酒深不怕巷子深,這個思路可能是錯誤的,想想梵谷,他的畫不好嗎,怎麼就一生貧困潦倒呢?
富日記剛介紹過一位流浪漢靠在馬路邊舉廣告牌的方式,收到矽谷 200 家公司的工作機會的真實案例。
當然這位流浪漢本身也受過高等教育,只是創業失敗求職不順才淪落到夜宿公園長椅的境地。
但流浪漢中一定還有其他同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麼這些人沒有獲得這麼多工作機會。
原因就是這位流浪漢找到了適合自己又非常有效的推銷方法,把自已成功地推銷出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是藝術家,流浪漢,還是創業者,都應該具有營銷意識,把自己當成產品,打造個人品牌,並努力通過各種創意的方法推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