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沒見過面卻鬥了幾十年,郭沫若在魯迅死後寫30個字,有見地

2020-03-24     美詩美文的世界

1936年10月19日,55歲的魯迅先生於上海逝世。消息一出,文壇譁然,大家扼腕痛心。各地的文化名人齊聚上海,都來送別魯迅。魯迅生前對於自己的喪事,有以下幾點遺言:

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因為這遺言,辦葬禮時,大家的本意確實是一切從簡的,但卻擋不住上海百姓前來送行。據葉聖陶先生後來在《相濡以沫》一書中的回憶,當時大家選定了16位扶棺人,其中包括了巴金、曹白、胡風、黃源等名家,可以說這場葬禮中聚集了半個文壇的精英。

然而在這場葬禮中,大家沒有看到郭沫若的身影。同為文壇大師,為何不出席魯迅的葬禮?或許有人會認為郭沫若太小氣了,他和魯迅一輩子沒見過面,卻文鬥了幾十年,口誅筆伐交鋒了數個回合,而且每次好像都是魯迅占了上風,難度他是咽不下這口氣?事實並非如此,當時郭沫若遠在日本,雖然人沒有到,卻在日本參加過紀念魯迅的活動,而且在魯迅死後沒多久,他就用以下30個字送別他。正是這30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郭沫若的大師風範,讓我們來品一品: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其實這是一副輓聯,是郭沫若送別魯迅的,寫得非常有見地。上聯「疊墜雙星」指的是高爾基和魯迅先生的先生離世,高爾基於1936年6月18號逝世,正好是4個月之前,所以正是東亞西歐同殞淚。

將魯迅和高爾基作比,確實是頗有道理的。高爾基是著名的作家、詩人和評論家,他的《在人間》、《我的大學》《海燕》、《童年》等多部作品都是享譽世界的經典,影響了我國很多作家。高爾基先生的作品中,既飽含著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又有對現實的強烈批判,嬉笑怒罵間盡顯文人風骨,這一點和魯迅先生是一樣的。從這個評價中,我們也能看出郭沫若雖然和魯迅因創作理念不同,多年不合,但他對魯迅是極為尊重的。

下聯中的「欽誦二心」是指魯迅於1932年出版的雜文集《二心集》,收錄了37篇雜文,這是魯迅的得意作之一。郭沫若在下聯中表示自己如今讀著魯迅的《二心集》,卻一生都不曾與其有過一面之交,這是自己一生的遺憾。最後7個字則是對魯迅過世表示哀悼,令人動容。

拋開郭沫若和魯迅的種種恩怨,單從這副輓聯本身來看,確實寫得是很有水平的。上聯出現了四和雙兩個數量詞,下聯則用二心和一面與其相對;上聯出現了東西兩個方位,下聯則用南北來對,工整而又貼切,是一個十分完美的輓聯。

對於郭沫若和魯迅之間的文斗,筆者始終認為這是一場君子之爭。郭沫若評價魯迅的書法時,說的是:「遠逾宋唐,直攀魏晉」;評價魯迅的詩歌時,說的是:「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評價魯迅先生的為人時,說的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從這些評價和上面30字的輓聯來看,郭沫若其實是真的懂魯迅的,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kB8DnEBnkjnB-0zyQ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