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楊青顯散文——追憶新城中學

2019-08-09     洛寧城事

1981年春節後,我們洛寧師範和陝縣師範的十幾名畢業生被分配到洛寧縣新城中學工作,開始了布道授業解惑的教書生涯。

新城中學是縣教育局直屬的唯一一所初級中學,校址在教育局的後邊。當年的新城中學條件非常簡陋,只有四排坐北向南老舊的磚木結構教室,在南部緊挨教育局和西邊挨著原一高中的地方分別有兩排低矮的土木結構住室,整個的校園建築就像一個「匡」字型。最具生氣的莫屬後院的幾棵垂柳了,枝條上已吐出了鵝黃的嫩芽。

當時教育形勢正處於轉型期,鄉村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所屬的鄉鎮學校,縣域內異地求學的很少。新城中學的近400名學生主要是縣直單位幹部職工的子女及西關村的孩子們。學校共分三個年級六個教學班,沒有學生宿舍和食堂,學生全部實行走讀制。

由於歷史的原因,學校原有教師20多名,大部分是家住城區的老公辦教師和西關村的民辦教師,女教師占相當的比例。同年分配到該校的教師有謝愛生、余鐵民、楊耀山、衛作宇、范崇俊、公少波、溫書彥、張中濤、宋丙治、崔耀軍等,加上上年分來的楊建文、張少曾、雷發玉,暑假後又分來的曹耀卿、張思超、賈安成、郭妙貴、公新民、周少敏、張中賢、呂保民、李偉平、張京亞等共有20多人。我們這一批青年教師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學校原有的教師結構,給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這所老校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學校住室本來有限,又增加了年輕教師,學校就安排我們這批新教師暫住在學校外面的西關旅社內。與其說是旅社,倒不如說是簡易住房,也就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土牆土窗口土地面,竹竿上面搭上葦席就算吊頂了,每間房子住四人,住室兼辦公室。

到校第二天,教導主任高成效找我談話,他是一位和藹的老者,身材高挑,面容清癯。他先問我想教什麼課,我回答想教語文,他用商量的口氣說初三物理教師調縣委組織部了,你先教這兩個班的物理課如何?我稍作思考,認為這是學校對我的信任,就答應了。誰知這一教就是四年,直到離開該校。

高主任交給我一本初中第二冊物理課本和一本很薄的教學參考書,這本教學參考書充其量說就是一本習題答案冊,簡單得連解題分析和解題過程都沒有。好在學校有一個實驗器材室,久未打掃過的器材室里雜亂地堆放著許多實驗器材,這些器材顯示出新城中學在全縣初級中學中的獨特地位,也給理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

怎麼上好第一課?我閱覽了初三物理教材的全部內容,經過思考,我決定脫離課本上一節實驗啟蒙課。

開班第一課,我在課堂上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後說,今天我給大家耍兩個小魔術。首先,我用一個玻璃三稜鏡對著從窗戶射進來的陽光,教室的黑板上立即出現了一束排列整齊的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像雨後的彩虹一樣艷麗奪目,學生們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接著我把一塊土豆放在盛水的玻璃容器里,土豆立即沉入水底,然後我再一點點地往水裡加入食鹽,並不停地攪拌,土豆慢慢地上升,最後浮到了水面上,這次學生們更加驚訝,反應更強烈。我給學生們解釋說:同學們,這不是什麼魔術,這是物理實驗,這正是物理學涉及的光的折射現象和浮力現象,我們今後學習的物理課,就是為了解釋這些現象和應用這些知識,物理在科學上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學生們的反應上看,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目的,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首節課的成功,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物理課的積極性,也堅定了我上好物理課的信心。

根據當時中招考試製度,初中應屆畢業生升學實行統一考試,分批錄取。可以報三個志願:一是中專(學制三年,公費包分配),二是重點高中(洛寧一高),三是其它高中。全縣初中一百多所,高中二十多所,而重點高中只有一所,所以在教學和考試上競爭非常激烈。

時任新城中學校長是雷聲一,雷校長原來在山底公社(今景陽鎮)任教革辦公室主任,由於該公社高中在恢復高考後連年錄取率高,教學成績顯著,而被調到新城中學任校長。此人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不輕易表揚和批評教師,但卻具有相當的威望和親和力。雷校長經常召集畢業班任課教師開會,研究解決教學方面的具體事宜。他主持制訂了畢業班學科教研交流制度、教師中考獎勵等制度。他非常關心任課教師的生活問題,親自調整教師住室,安排畢業班任課教師進校區辦公住宿,這樣我才得以從西關旅社搬到校區和謝愛生共居一室。

一次秋假畢業班補課,學校炊事員回家收麥,學校讓我們幾個補課教師就近到學校對面的縣委招待所食堂吃飯,餐費自付。待我們去吃午飯時,招待所那個掌勺人板著臉說:不是什麼人都能來招待所吃飯的,我們憑什麼伺候你們這些教書的?這話嗆得得我們灰頭土臉,我們回校後說與雷校長聽,雷校長說,你們讓招待所的學生都回招待所上課吧。這一招真靈,招待所領導不但批評了那個炊事員,還請我們從下午開始到招待所食堂吃飯。後來那位炊事員笑著對我們說:你們「一聲雷」校長真正厲害!

初三共兩班,張光普、楊建文教畢業班語文課,謝愛生、宋丙治教數學,我教物理,方誌超教化學。畢業班除張老師和方老師是文革前的老教師外,而我們幾個都是剛參加工作的師範生,年齡都在二十歲上下,血氣方剛,風華正茂,工作熱情高,勁頭足,思想負擔小。我們認真備課寫教案,不但備重點難點、備作業、還備語言、備板書、備教具器材、備學生。對於初中學生,不但教要給他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還得讓他們反覆練習、加強記憶。我們到處搜集補充資料,並把有代表性的習題用蠟紙刻寫油印後指導學生作題練習。

同時學校初一初二兩個年級的主課也大都換成了從師範分配來的年輕教師,整個學校的任課教師基本上實現了年輕化專業化,實現了新老交替,加強了三個年級的交流和銜接。

教師工作說白了就是個良心活,其中的樂趣和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所謂的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多少,只有到考試時才能體現出來,並且必須是可比性考試。在新城中學的四年時間裡,每年畢業班中招考試成績一直處於全縣第一位,考上中專和縣一高的學生數量和成績遠遠領先於各鄉鎮學校,從此奠定了新城中學在全縣初級中學中的霸主地位。此後全縣性的教學觀摩交流活動經常在該校舉行,我也曾在理化觀摩課上主講了《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一課,並取得成功。

隨著學校教學質量和知名度的提高,幾乎天天有家長託人求情讓孩子到新城中學來借讀,僅兩年時間學生數量就翻了一番達到近千人,每班學生增加到70多名,學校再也擠不出一個教室,教室里再也插放不下一張課桌了,擴校增容已迫在眉睫。

1983年,學校在原址的東北部,坐南向北蓋了一幢四層單面教學樓,共16個教室,並建了一批教師宿舍,年底新城中學整體搬遷新址。

在新城中學工作的日子是我們生活最清苦的時期,第一年每個月工資只有29元,第二年定級後31元,第三年轉正後33元,光伙食費開支就占去了一半,生活捉襟見肘,兜底一貧如洗,月底經濟總是出現赤字。遇同事結婚隨禮,禮金僅1元錢。有一次楊建文的愛人在她工作的知青綜合門市部捎回一批深藍色中山服套裝,每套17元,還可以賒銷,很適合我們我們這一批年輕教師,我們就每人買了一套。每當同事結婚過事時,我們統一服裝,騎自行車結伴而行前去賀喜,總能引得眾人欣羨,紛紛讚嘆新城中學的教師真是隊伍整壯,年輕帥氣。

雖然當時物質是睏乏的,但精神是充實的。清廉高效的管理體制,聚力向上的嶄新風氣,兄弟般的同事友情,朋友般的師生關係,都是我們努力工作的無形動力。新城中學是我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站,我們在這裡開啟了事業的風帆,在這裡收穫了愛情,在這裡結婚成家。雖然後來我們都調離了該校,雖然學校幾經擴建搬遷,雖然又更名為洛寧縣實驗一中,但她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豐碑,我們將永遠懷念曾經的新城中學。

作者簡介:楊青顯,網名朝花夕拾,退休幹部,洛寧縣作家協會會員。喜愛花卉盆景、籃球運動、文學和石藝,曾在《洛陽日報》、《河南糧食報》等報刊發文多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k9oemwBvvf6VcSZ2I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