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門」有很多,但不是所有門,都能叫中華門。
在這裡,磚瓦堆砌的城牆俯臥在城市心臟,門內是古色古香的老門東景點,門外是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
中華門腳下的這片土地,訴說著一場別樣的「城南舊事」。
曾經的中華門,是安邦護城的勳章。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牆正南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的美譽。
圖源|@小飛718
歷史塑造了他的莊嚴,時代為他添上了更多色彩。
在2014年之前,坐擁數條軌道的中華門腳下,藏著南京交通要塞之一——中華門站。
「中國最繁忙的單線鐵路」——寧蕪鐵路,就在這裡。
一百多公里的軌道,成了連接蘇皖的重要紐帶,每天有近百趟列車往返其上。
彼時還未停運的中華門火車客運站,承載著許多人對南京的初印象。
抬頭是城門和高架的新舊交融,腳下是喧鬧質樸的人間生活。
2014年10月14日,有著近80年歷史的中華門火車站最後一次完成了它的客運使命。
在停運當天,數百人自發前來送別。
所有經停中華門站的火車票瞬間售罄,許多生活在軌道旁的老城南人,在眷戀中寫下了與中華門火車站故事的完結。
圖源:新浪
中華門站用歡笑和淚水記錄了相遇和離別,也見證了南京這座城市的變遷和發展。
而今,中華門站的售票點只剩下一方小小的門牌,藏在貨運大院的一隅。
人煙稀少,門前冷清,售票點的景象不由讓人懷念曾經熱鬧非凡的中華門,以及埋在這裡原汁原味的城南生活。
如今的中華門,是南京城的一張名片。
在眾多地鐵站中,中華門的景色最為特別。
從三山街到中華門,眼前豁然開朗,穿過城牆是一片高聳的大樓,低頭一瞧,盤錯的高架下,藏著一片古樸的民房。
喧囂與靜謐交織,奔忙與閒散相融,老城南的煙火氣頓時彌散開來。
熟悉中華門的人知道,除了地鐵站周圍,中華門城堡、釣魚台、高崗里、孝順里、飲馬巷、殷高巷、荷花塘、五福里、謝公祠……錯綜複雜的街巷之間,都曾是一片閒散生活。
我們無法將時間暫停,卻能將記憶永存心底,城南的老故事依舊,新的故事也在不斷上演。
見證歷史的中華門自帶一身滄桑,成為了許多人來南京必打卡的景點之一。
在中華門腳下,彙集了太多有趣又好玩的地方。
老門東、大報恩寺、1865晨光創意產業園……
圖源|@小飛718
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興建之前,那裡原是一片城中村,而今成了一張流光溢彩的城市名片。
與大報恩寺緊鄰的晨光1865科技·創意產業園,是南京文化與藝術發展的福地。
人文氣息濃郁,藝術展品隨處可見,誰曾想到,金陵製造局的舊址竟能變成藝術的樂園。
中華門逛一圈,如同坐了一趟時光機,轉瞬便能重溫金陵夢。
如果眼睛還沒看過癮,那麼剩下的期待就用舌尖彌補吧。
有人曾評價,中華門是南京蒼蠅館子之光,因為在這裡,不足五平米的小店,能烹出最地道的老南京味道。
與1865產業園相對而望的,是老南京人都知道的汪家餛飩。
皮薄餡大,一碗抵飽,你可以說它不好吃,但你不能沒吃過!
餛飩是南京人的心頭好,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也唯有麵條了。
圖源:@吃貨羽沫旅行記
在中華門,麵條店之多,多如繁星,走幾步抬頭便能看到一家麵條老店。
要說有名的,排起先後來竟讓人為難。
畢竟小龍大肉麵、無名老滷麵、曾記路子鋪大肉麵、江南春麵館……家家有實力,各有各的特別。
圖源:@花骨朵
其中江南春的好味道不僅吸引了南京四方的百姓前來一嘗,更是誘得吳亦凡「到此一游」。
來到中華門,一個胃是遠遠不夠的。
喝碗餛飩,吃碗麵條,再來一個肉夾饃,那才勉強稱得上圓滿。
凡是了解中華門的人,沒有不知道金陵賀記肉夾饃的。
圖源:@Him萬魔王
有人衝著數年的名氣趕來一試,卻被店前的長龍先驚住了。
賀記肉夾饃位於中華門地鐵站下,下了樓梯向東走幾米便能看見,每每到早晚高峰,排隊已成了定時風景。
圖源:@Him萬魔王
中華門的蒼蠅館子,怎少得了砂鍋的位置。
黑皮砂鍋的傳奇,從巷子前停放整齊的豪車便可窺一斑。
食客從各個地方驅車趕來,只為嘗一碗現煮砂鍋的濃郁滋味,下午五點營業到凌晨兩點,算是中華門深夜食堂的代表之一。
在中華門,沒有黑皮砂鍋的宵夜是沒有靈魂的,深夜吃上一碗,那滋味,可以回味三天。
圖源:@過氣老賈
中華門的館子一如這片土地,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保存那份最初的質樸。
老城南的巷子黛瓦如舊,生活變得簡單,味蕾得到安放。
是時候,去中華門走一趟,看看歲月不老,時光如初。
-END-
圖片來源丨部分取自小飛718微博、大眾點評等網絡
南京頭條整理髮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法律顧問:江蘇永衡昭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劉俊傑律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ihPH24BMH2_cNUgXI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