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調漂到底有沒有用,做好這幾點,就知道有用還是沒用了

2019-07-25     認真的釣魚

野釣調漂,到底有沒有用,按理說這是不應該有爭議的,但是仍有不少野釣釣友認為,魚情比調漂精準的意義更大,沒有魚,調的多精準都是白扯,有魚,那不調漂也一樣有漁獲,這個觀點似乎是沒辦法駁斥的,而魚情比較好,不在意調漂的釣友,總會親身說法,將野釣調漂說的一文不值,那麼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在野外垂釣,調漂有三大忌諱,第一忌諱不精找底,第二忌諱不微調,第三忌諱只調一次漂,那麼這三個忌諱,又是從什麼角度來理解呢?

忌諱一、不精準找底

野外水域,包括湖庫在內,水底沒有人清理,前幾天有釣友留言,說野釣那麼多年,沒見過淤泥深度30厘米以上的,非常懷疑淤泥底作釣,到底有多複雜;我個人倒是不懷疑這位釣友的說法,我只舉一個例子,黃河,黃河的堤壩高度,完全就是因為水土流失,水流沖刷淤泥,導致水位不斷上升,黃河水底什麼石人、銅牛之類的,不說傳說如何吧,那淤泥之深,堤壩之高,這可不是胡亂編造的吧。

把話題扯回來,任何野外水域,除非親自下水,否則就算是使用水下攝像機,也無法判斷具體情況,我們也只能通過精找底,來判斷水下情況,一要確定有無淤泥,二要確定有無亂石,三要確定有無水草,四要確定有無地縫,當然,水深是重中之重,如果不精找底,不知水下地形,切線、掛底,這是常態,當然不排除水下情況很好,沒有淤泥淤積的水域,但是畢竟是少數,而精找底,除了讓我們了解水底,更主要的就是打窩之前,能讓我們確定這個窩點到底是不是適合聚魚。如坡底,淤泥底、亂石底、水草底、地縫底、高低落差太大的水底,這些都是不適合打窩的。

忌諱二、實戰過程不微調

這是很多釣友常犯的一個通病,打窩之後調個漂,等到收杆,漂也沒動過,因為就是認為野釣不需要精準調漂;可是最大的問題,是魚情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從剛開始打窩,沒魚,到後來的有魚、魚進窩,窩料減少,到後期的補窩、驚魚、跑魚,到後期的散窩,沒魚,魚情一直都在變,甚至嚴謹點,窩點和釣點所在的水底,都已經明顯發生變化了,那麼憑什麼浮漂一直沒有變化?

如魚多打快口,是不是應該及時調靈,將子線做的緊繃,讓上鉤離底下鉤觸底,這樣更方便魚群覓食,等到魚口減慢,是不是應該及時調鈍,同時補窩,減緩抽竿的頻率,讓魚群在窩子裡聚一聚,然後等密度上來了再繼續?可是好些釣友,只有在小魚鬧窩時,才會想起來微調釣組,這就顯得很是被動了。

忌諱三、調釣思路始終不變

微調和調釣思路的變化,並不是一回事,魚情是多變的,釣魚也應該跟著靈活變化,比如現在是盛夏,魚群既有可能被高溫導致的水底缺氧,然後上浮,也有可能是我們我們抽窩,餌料霧化太好,逼得魚群上浮,那此時釣底和釣浮,在調釣的思路上都已經有明顯的變化了,甭說釣目了,調目都要重新做,繼續守著老思路,底釣死守,魚也不會主動探底覓食,那釣不上魚一點都不奇怪。

可能有釣友會說,等到一整套調釣流程下來,又花了多少時間,有意義麼?事實上,即使從粗找底開始從頭調漂,也不會超過5分鐘,如果我們在已知水深、水底地形的情況下調釣,最慢也不會超過3分鐘,其實除了懶,真的沒有別的理由。

那麼說了這麼多,再回到開頭,為什麼野釣我們要調漂呢?因為我們看不到水下,所以藉助浮漂來判斷;為什麼我們要精準調漂呢?因為魚情太差,只有通過精準調漂,才能增加中魚幾率,答案就是這麼簡單,如果魚群滿河游,和飼養塘一樣的密度,那不用調漂我們也能爆護,可是現實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只能老老實實的精準調漂,來增加中魚幾率,那麼野釣,精準調漂,非常有必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fvZ5GwBJleJMoPMsf4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