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濟南大學的一名女大學生在宿舍服毒,自殺身亡。
隨後她的遺書曝光,她在QQ空間洋洋洒洒寫了幾千字。並且表達出極強的 求死欲,懇請大家千萬不要救她,因為如果沒死成,恐怕會「生不如死」。
這封遺書寫下了她20年來被爸爸PUA的種種過往。
- 小時候,因為不願意碰水,不想洗頭,父親上來就是一巴掌,她的鼻子瞬間嘩啦啦流血;
- 小學時看不懂語文詞典,問完爸爸還是不懂,她爸爸就把厚厚的字典砸到她身上,當場被嚇得尿褲子;
- 高三時早戀,被爸爸辱罵:「婊子,賤人,妓女。」二模成績出來後,在學校門口當眾暴打她。
- 大學畢業時,為阻止她考研,她爸爸以斷絕關係威脅她:「你愛怎樣就怎樣,以後別和我有來往!」
每一天她都活在父親的臉色之下, 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沒有自由,她害怕、絕望、壓抑、窒息……
她找不到生的理由,所以她寧願選擇去死,這對於她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許多人看完這個事件,紛紛留言,說這位爸爸太極端了。
但留言里另一個孩子的心聲,點贊量極高:
「或許這樣赤裸裸、暴力、極端的家庭PUA你家並沒有,但 隱形PUA或者小型PUA,哪個父母敢說沒有?於上邊的案例而言,很多人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這便是孩子眼中的「大人們」,我看完也忍不住自省,那些我們無意卻是事實的瞬間……
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誤以善小而不為,還是那句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永遠正確」式PUA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帖子:在家庭式PUA里,什麼最可怕?贊數最高的答案是:
永遠正確的父母最可怕。
在另外一個高贊的帖子裡,網友的的控訴,同樣道出了無數人的童年心聲: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這例子像極了日常里的我們:
- 燙什麼燙?我摸著一點都不燙!
- 讓你穿哪個就穿哪個吧,你怎麼那麼多廢話,你這件那麼難看、那麼奇葩!
- 我說這麼做就這麼做,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自我感覺正確」幾乎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蜜汁自信: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我給你的每一條建議都是為你好的「正確方向」!
落實到實際溝通中,基本上就是這樣:
我還能害你不成,我說你聽就是了,讓你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很多人常常在非原則性事件上與孩子論是非、定對錯,甚至不惜花時間和精力與孩子鬥智斗勇,但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你說的對嗎?
對!
孩子聽嗎?
不聽!
因為如果父母的正確,是建立在貶低孩子、否定孩子的基礎上,這樣的對,其實是錯的悄無聲息。
尹建莉說: 「永遠正確」的父母才是最錯誤的家長!養孩子不是Battle,就算你辯贏了結果,卻輸了孩子,也是得不償失。
認為自己永遠對的人,誰會有意願和他溝通?
在「永遠正確」式PUA下,父母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也更容易養出「錯誤」的孩子。
所以啊,請真的「聽見」孩子吧!
她覺得水燙,那就加點涼水怎麼了?
她覺得飽了,那就少吃一口怎麼了?
小事上你多「聽見」孩子,將來出大事,你才可能有機會「聽見」他!
印象中,青春期我身邊的同學們都叛逆,可我跟妹妹從來沒有過叛逆期。
因為我們所有的想法,都能被尊重。
小到周末可不可以跟同學去另一個城市玩?大到這個人我應不應該嫁?
每每跟父母意見相左時,我們都有把問題 拿上檯面、跟父母平等討論、彼此說服的機會。
有些時候,我們覺得父母確實有理,自己沒父母考慮的周全,自願放棄;有些時候,我們用充足的理由說服了父母,解決了他們的擔憂、疑惑,父母主動妥協。
「贏」了,你知道自己贏得有理有據;「輸」了,也輸得明明白白心甘情願,那麼有什麼好叛逆的?
每個小孩都有她自己的想法,養育過程中,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真心的學會「聽見」!
打擊式PUA
在臭名昭著的愛情PUA學裡,有非常「典型且有效」的一招,是教男孩如何通過打擊的方式讓女孩自卑,從而被調教馴服。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這一招和中國打擊式教育的精髓可以說不謀而合,說白了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PUA。
習慣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父母,內心戲多半是這樣的:
- 孩子不能夸,誇了會飄;
- 孩子得多刺激、多打擊,多使用激將法;
- 我表現出來的不夠滿意,才能讓他更努力!
但實際上是這樣嗎?並不是!
一味被打擊、指責,從不被肯定的孩子, 無論將來多麼成功和優秀,他的內心都是自卑的,因為他知道,不管做多麼好,多麼努力,都不夠。
更可怕的是,被父母打擊式PUA大的孩子,這種自卑是一輩子的。
戈培爾說: 「謊言說過一千遍就成為真理」。
多少父母以愛之名行打擊否定之實,不斷地強調孩子的缺點、錯誤,甚至與他人比較、用惡毒的話刺激他們,試圖以此換來一個優秀、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不能嗎?
能,但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最終就真正活成了父母口中的樣子。
窒息式PUA
很多人太太太愛孩子了,恨不得孩子一點彎路也別走,事無巨細都想幫孩子安排至「最妥當」。
「先吃飯後喝奶,先喝那麼多奶飯就吃不下了……」
「你先穿秋褲再穿襪子多省事兒,不然還得把襪子拽出來…… 」
「你書桌這麼收不亂嗎?從常用到不常用排列不更整齊嗎?」
眼睛 恨不得24小時長在娃身上, 一舉一動都想要干預和發表意見。
小到:今天該穿什麼衣服;吃飯應該先吃飯還是先喝奶;作業應該先寫拼音還是數學;
中到:學什麼特長、考什麼專業、報什麼學校;
大到:做什麼工作、交怎樣的男女朋友,甚至婚姻如何選擇……
我們想把畢生的經驗都投射在孩子身上,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活一遭。
窒息式PUA看起來每件事都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卻是 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控制,干涉孩子的選擇、剝奪他的權利。
孩子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太煩了」。
還記得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嗎?媽媽窒息的愛讓她 最終患上了抑鬱症要跳橋,她對媽媽喊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而她的媽媽卻口口聲聲地說:媽媽最愛的就是你啊,我都是為了你好!
你會發現父母越是「拚命愛」,孩子就越想逃離,越不願再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愧疚式PUA
相比上邊這些一目了然的PUA,愧疚式的絕對是最隱秘的一種。
它常常讓你覺得不過是隨口說出的一句抱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情緒發泄:
- 我給你做這頓飯費了多大勁啊,你倒好,一口都都不吃,你到底還要我怎麼樣?
- 我帶你出來多累啊,拿這麼多東西還得看著你!誰不知道躺會兒舒服啊,還不都是為了你嗎?你還不聽話!
- 要不是因為你,我根本不用這麼操勞、這麼累,白頭髮都熬出來了,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這些看似「自哀自憐」的話,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對對方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指責和否定——讓對方覺得對不起你,產生愧疚感,讓對方看到自己付出了多少愛,從而獲取等價甚至更多的愛。
以此來「綁架」孩子,從而達到「聽我們話、順我們意」的目的。
知乎上曾有一個話題「被父母PUA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其中一個評論分外讓人心酸:
我是個罪孽深重的人,靈魂應該一輩子懺悔……
從小就被愧疚感PUA的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的出生、存在,是個負擔、甚至是個錯誤,如果沒有自己,父母就可以生活的更好。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潛意識,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存在價值,反而會帶來麻煩,一旦成為固定的自我認知, 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和自責,不但會降低孩子的能量,還會讓他長大後有很高的抑鬱傾向。
無論哪一種PUA,歸根結底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深深控制。
其實,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為孩子好」的心。
也希望常常將「我都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的父母,能夠將這句話收回去,不要過多情感綁架,為什麼就直接說原因:
- 這樣做是為了你學習更容易理解、更紮實;
- 這樣穿是為了你上體育課時更加方便;
- 這樣安排是為了讓你更合理地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等等。
不要再用一句「為你好」來代表所有了,多一句解釋,少不了塊肉、耽誤不了2分鐘的時間。但是,這多一點點的耐心和時間,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你的「苦心」。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一場溫柔而體面的退出。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蛻出」,也願每一位父母能「退出」。
——分割線——
PS: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所以我們才要學習,更多養育知識,C媽都總結收錄進了我的新書!
《 7年磨一劍,養娃7年掏心掏肺的經驗,都在這兒了! 》 (點擊查看簡介)C媽的新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正在熱銷中!
感恩大家的支持,這本書取得了噹噹親子家教新書榜上市3天熱銷第一名的好成績!
五大兒童情緒和行為主題,80種應對方法,解救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
讓你知道除了「獅吼功」和「降龍十八掌」,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想要實現「孩子不委屈,父母不憋屈」?希望我7年凝結而成的這些養育經驗可以幫到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eiN_XgBDlXMa8eqZ3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