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科院高考狀元深度調查:30年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為「行業領袖」
精彩導讀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中央教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艾瑞深研究院:「狀元畢業後多從事高薪職業,成才率低於社會預期。」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
1
高考狀元「有用」嗎?
請看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這說明了什麼?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於一個行業?如果屬於,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一定關係」是多大的關係?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並不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綜合結論: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認為,「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請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哇,這幾十年的教育怎麼了?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徵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別說文科課程、就是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能有幾個老師認真、紮實地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艾瑞深研究院:
狀元畢業後多從事高薪職業
成才率低於社會預期
高考狀元作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第一名,在社會公眾心裡,高考狀元畢業後應該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理所當然成為社會各界公認「職場狀元」。
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1952-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1999年以前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就業或創業的高考狀元比較少,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
從職業分布和收入來看,狀元就業的行業領域分布較為廣泛;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較高,大多從事「高薪職業」,多屬於各行業白領或金領階層。從職業成就來看,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平均水平明顯高於非狀元群體的平均水平。
艾瑞深研究院名譽院長蔣國華教授表示,社會對高考狀元的職業預期水平不能與非狀元群體相提並論,但是,高考狀元進入職場後,成為出類拔萃的行業「頂尖人才」和「領軍人物」偏少,就此而言,高考狀元成才率大大低於社會預期。
但是艾瑞深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學術研究領域高考狀元職業成就還是比較高,出現數十位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艾瑞深首席專家蔡言厚教授指出,與學界狀元相比,經商和從政不是高考狀元所長。
在文學藝術創作領域,湧現出中國文學界的「諾貝爾獎」——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魯迅文學獎獲獎者。相比而言,新聞界的狀元事業成就頗高,湧現出一批我國新聞媒體界的大亨、資深主編、資深記者和明星主持人。
蔡言厚教授指出,在法律行業領域內,湧現出數十位全國赫赫有名的「狀元律師」,他們用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實現了捍衛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職業使命。在證券金融行業工作的高考狀元中,出現了王亞偉等數十位狀元基金經理和金融才俊。
3
高考狀元只是學習成功者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期間,錢學森除了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美國航空學會和美國力學學會之外,還參加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生的。」
是的,科學和藝術是永遠連在一起的,誠如錢老說的「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薰陶,所以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幾位成功的學習者還有一個共性:平時最喜歡的事都是讀書。讀書使人智慧。在美國加州一所小學的圖書館裡,我曾看到這樣一幅標語:你讀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你越聰明,你表達思想的時候,你的聲音就越有力。我始終認為,讀書是養心的智慧。種桃,種李,種春風;養花、養草、養心靈。學校是文化場所,如果能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那將會讓孩子受用終身。
最後,還是想說那幾句老話:應試教育,雖然可以生產出一流的技術人才,卻無從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精神,無法造就創造未來的天才。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當學生離開學校時,帶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學校要讓孩子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美德在學習中紮根,夢想在勤奮中實現。一所學校看得見的是校園,看不見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和師生的行為方式。學校文化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培養學生從情感開始而不是從知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