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石頭一斗銀」是真的嗎?大小梯子崖究竟是誰開鑿的?

2019-09-05     運城新聞網

大小梯子崖 究竟誰開鑿

吳曉征

在黃河石門東南方的懸崖上有兩座掛壁石梯,南邊的叫大梯子崖,西北邊的叫小梯子崖。千百年來,這兩座石梯成為當地民眾下山的主要通道。目前,黃河大梯子崖正在開發旅遊景點,而小梯子崖因當地採石修路,梯口已毀,無法通行。

黃河大小梯子崖既是下山主要通道,也是黃河邊上著名的風景區。其最早由誰所鑿,至今未發現確切的記載。當地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梯子崖為船窩大戶「四蛤蟆」所鑿,工程之艱巨,有「一斗石頭一斗銀」之說。然而筆者查閱了大量史料,發現這一說法並不靠譜。

據唐朝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倚梯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壘石為之,東北兩面據嶺臨谷,西南兩面俯眺黃河,懸崖絕壁百餘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上口也,以城在高嶺,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中有禹廟。後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現在。」

書中所記倚梯城故址在碗窩村西南的黃河邊,由此推斷,大梯子崖至少在北魏時期已經存在。而根據其工程量計,僅靠民間力量根本修建不成。當時,倚梯城周邊共有三座古城,東為雲中城,中為倚梯城,西北為萬歲堡,相距不遠,皆為駐軍之地,據險為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現有資料可知,魏孝文帝西巡時,曾到過倚梯城和萬歲堡。大梯子崖為碗窩、黃窯科、劉西咀等地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其下曾修有碼頭,當地也有大量的古煤窯和瓷窯遺址。

另據乾隆四十九年纂修的《鄉寧縣誌》山川篇記載,從北至南,依次為船窩古鎮、橋子溝、門堆石、干澤坡、小梯子崖、大梯子崖、閻王扁南(十里龍門河津界)。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可見乾隆四十九年以前,小梯子崖也已存在。

為何當地會有「四蛤蟆」開鑿梯子崖之說?這應該與他的生意有關。

據當地《賀氏族譜》記載,「四蛤蟆」本姓賀,名德升,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因在家排行老四,故名。賀氏最早在鄉寧縣棗嶺鄉寨上村,後遷居船窩。到賀德升輩(第五代)時,人丁興旺,其本家兄弟8人,族兄弟共16人。「四蛤蟆」長期經營煤礦和船運,是鄉寧縣西最大的窯戶。相傳他家最多時有360匹騾馬,常年向山外馱炭。由此推斷,乾隆版《鄉寧縣誌》纂修完時,「四蛤蟆」僅是一個十六歲的小青年,一個十多歲孩子開鑿小梯子崖這樣的工程,顯無可能。

明朝中葉,黃河沿岸船窩一帶的挖煤技術日臻成熟,從人窯到牛窯,再到井窯,煤炭產量大大提升。黃河船運日漸繁忙,船窩碼頭也開始慢慢興起。清康熙年間,鄉寧知縣張聯箕曾主修《鄉寧縣誌》,共中收錄有他自己的詩作《船窩鎮》:「迷津舸艦似雲堆,水勢山形聚此村。石磴千盤通鳥道,河流一線走龍門。五方錯處商民雜,萬眾環觀令長尊。禹廟巍峨下馬拜,洪荒遺蹟溯崑崙。」可見,明末清初,船窩鎮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了。清道光年間,船窩發展為運銷煤焦專用碼頭,當時有300餘戶百姓以運煤勞務為生。每年夏冬兩季,黃河進入汛期,船運基本停止,煤炭外運只能靠陸地出行。而小梯子崖是船窩煤炭外運最近的也是必經的陸地通道,「四蛤蟆」為生意計,對小梯子崖進行拓寬改造倒是有可能。所以,當地流傳有「四蛤蟆」開鑿梯子崖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黃河大小梯子崖的開鑿,彰顯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其歷史功績應該銘記。希望這兩處景點早日開發開放,造福今人,這也是對時代的新的貢獻。

近期熱點

中共運城市委四屆六次全體會議召開

我市10月底前將完成20餘萬戶清潔取暖改造任務 更有優惠補貼政策 快來看!

你的電動車登記了沒?運城公安開展電動車輛防盜備案登記管理工作

瀏覽更多本地新聞資訊,請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客戶端

歡迎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爆料

或撥打新聞熱線:0359-22333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ciJRG0BJleJMoPMuo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