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期,在和幾位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時講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各位寶媽紛紛都分享了自己的育兒方法,但從中可以看到,有大多的父母都傾向於要:
教育孩子就要多加管制孩子的想法。縱觀生活,許多的父母確實一直以強管制的方法教育孩子,凡事都為孩子安排好,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性。父母以愛的名義管制孩子,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愛,這是不科學的。
但也有許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慣"著孩子,他們懂得從孩子自身的優勢出發,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孩子的行動更加積極主動。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事事為孩子安排好。父母要知道,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慣"出來的。
縱觀生活,現代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總是過度"管制",管制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結婚生子,選擇學校工作,小到日常吃喝,穿衣做飯,導致孩子缺乏了主動行動力,對父母產生了過分依賴的心理,成為一個總"長不大"的孩子。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梅西的故事,梅西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棒的足球運動員之一,他也常帶了許多的冠軍光環,但梅西本身並非是一個全面發展,無可挑剔的球員。
我們都知道,梅西的身高只有一米六九,按照中國國產教練的標準,很可能會因為身高的問題將他淘汰,但是他的獨特性,巴薩球隊還是將他留下來。梅西左腳和右腳的觸球比例是10:1,這在職業球員里是極其罕見的,但梅西確實可以做到讓對手不可預測。
梅西之所以能夠這樣與眾不同,他享受踢球的過程,樂於訓練,熱愛比賽。他並不是每天都教練逼著訓練,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是被給予了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不斷得到發展的機會,將自己的弱項轉化為強項,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由此可見,梅西的能力並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被"慣"出來的。
梅西的故事同樣的引發了我們對養育孩子問題的思考,比起被別人驅動,能夠自己驅動的人更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成就大事。你也許會問:那我要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學會自己驅動呢?
答案自然就是要激發孩子自身的內驅力,而不是家長時時刻刻盯著和管制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來過自己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瑞安曾經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把人做事的動機分為三種:缺乏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1)缺乏動機。
可以理解為人云亦云,通俗說也就是一個人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是看著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做什麼。比如同學喜歡動漫,上大學時報了動漫社,然而自己對動漫一竅不通,但看著要好的同學報了這個社團,自己沒有,越沒有經過任何的思考就跟著報,結果卻越做越沒有動力和熱情。
2)外在動機
顧名思義就是由外界的因素來驅動自己的行動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外在動機也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外部調節,就是自己做一件事主要是為了得到某種獎勵或擔心害怕受到懲罰。二是內攝調節,內攝的意思是把別人的價值觀當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一個人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別人。三是層次認同調節,是指做的這件事是出於自己的認同,而不受控與別人的意願。四是綜合調節,是指做這一件事與自己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已經變成了自己的一個部分。
3)內在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的第三個是內在動機,是指做事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出於某種目的,在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也不會容易被擊垮。
由此可見,想讓孩子成就大事,父母還要學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放手,在孩子小時候要要注意培養孩子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發展獨立的人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真正的愛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管制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要學會激發和發揮孩子的內驅力,引導發現自己的內在動力和真實自我,讓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父母一定要知道,好孩子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被"慣"出來的。
教育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優勢教育",父母要學會"慣"出孩子的優勢。莉·沃特斯對優勢教養的解釋就是讓孩子時刻牢記自身的特長和美好品質,讓他們有著堅定的自我認同,在發揮優勢的同時又能夠正視且完善自身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的能力能夠更好地為自己所用。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父母想要成為發現孩子優勢的伯樂,不妨在日常中要多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我是否看見了孩子擅長的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有自己能力比較擅長的事情。孩子是否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別突出,超過了同年齡其他人的能力。比如孩子發現細節的能力,與小朋友們的社交能力,或者對某件事情充滿興趣等,都是孩子的一項突出能力。
2)我是否在孩子身上看見了行動激情?
優勢就是我們能夠擅長做的事情,經常做而且充滿激情的事情。優勢會讓人在做事的時候充滿力量和激情,當孩子做一件自己擅長的事情時往往會活力四射,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氣。
3)我是否看見了孩子經常喜歡做的事情?
在日常的學習之餘,孩子們都會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此父母要學會關注孩子經常喜歡做的事情。孩子的優勢發揮得越多,自然能力和收穫也會越多。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待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是能夠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做起事來也是越坐越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思考和關注孩子的這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形成了一個正循環,人們對於自己擅長的事情,自然會在做事的時候更有激情,做事的次數也更加頻繁。當你與孩子的這個正循環對視時,那麼恭喜你已經發現了孩子的優勢所在了。
優勢源於內在,要有源源不斷的內驅力作為動力,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就大事。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優勢出發作為表揚,認可孩子的行為和優勢,引導利用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更大的價值,幫助自己應對挑戰,迎接困難。孩子的優勢是父母"慣"出來的,而不是被"管"出來的。
父母的責任不是全方面的管制孩子,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要學會放手孩子,學會"慣"出孩子的內驅力,"慣"出孩子的內在優勢,促進孩子全方面的發展,才能夠幫助孩子成就大事。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