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選舉 台灣還剩什麼?

2019-08-30     京彩台灣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28日在台灣「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文章說,當台灣從過去幾乎每年都有選舉到現在兩年一次選舉,每次選舉完就是繼續準備應付下一次的選舉,試問除了選舉之外到底還剩什麼?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台灣媒體版面充斥著郭柯王會否結盟、郭王會否脫黨參選、韓國瑜如何應對黑韓產業鏈和郭王可能脫黨的挑戰,而將時間倒退幾個月,從今年年初到年中近半年時間,社會輿論不斷關注的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初選競爭,蔡英文如何各種「撿到槍」使民調反轉。如果再將時間倒退回到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的新聞則是貫穿著全年的媒體焦點。至於政論節目上討論的儘是選舉和政治鬥爭,幾乎無人討論如何更好治理與發展台灣的經濟社會。

台灣從開放民選以來實現了3度政黨輪替,但曾經的經濟奇蹟和亞州四小龍的榮耀早已不再,GDP曾經占整個大陸的45%,如今已下降至低於4.5%。

許多台灣人對大陸總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但是當看到大陸的高速發展時,只能弱弱地說一句「我們有民主」、「我們有選舉」。然而當台灣從過去幾乎每年都有選舉到現在兩年一次選舉,每次選舉完就是繼續準備應付下一次的選舉,試問除了選舉之外到底還剩什麼?

如果將眼光放大到世界範圍,從2006年以來全球進入民主衰退的浪潮,多少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引進了西方政黨競爭制度和選舉民主後,從執政黨與在野反對黨之間的二元對立鬥爭便一直循環不已,政治混亂不穩直接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經濟發展低落,更嚴重者甚至導致民族內戰和宗教衝突。從菲律賓、緬甸和泰國,到中東的敘利亞、伊拉克,再到非洲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乃至東歐的烏克蘭,無一不是在西方強勢輸入選舉式民主後走向內耗與衰敗。就連世界最大的選舉式民主國家印度,火車交通建設緩慢、城市鄉村衛生落後、電力供應頻繁中斷,完全無法和中國大陸相比。

除了發展中國家之外,即便是在美國、英國、歐洲等老牌發達民主國家,也大量出現民粹主義、治理失能、信任赤字和政治衰敗的困境。美國選出了一個狂妄自大、主張白人種族至上、四處揮舞貿易保護主義的川普,英國公投脫歐至今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社會撕裂,法國黃背心運動帶來的街頭暴動連續多月周周上演。

政治學者福山曾主張選舉式民主是人類最好的制度,但是在經歷了過去十多年的民主衰退浪潮以及新興民粹主義的衝擊,福山痛心地將以美國為代表的選舉式民主稱為「否決政體」,在這種政體中布滿了否決機制,在野黨對執政黨幾乎是為反對而反對,即便是一般公共政策的漸進調適都困難重重,而重大政策的制定和改變則是難上加難,更遑論對國家經濟社會各方面開展中長期的規劃。

治理成效是檢驗政治制度優劣的唯一標準,福山在經過多年反思後在其新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提出民主要能實現良治的三大前提,分別是強大的政府治理效能、法治以及問責制,其關鍵是如何選賢與能、避免內耗、長遠謀劃,而這些都不是多黨和兩黨競爭體制所能實現,因為在這種政體下不論執政黨還是反對黨所謀求的皆是自身政黨和階級的利益,而非為全民謀福祉。

有鑒於此,人類需要告別簡單低級的「選舉式民主」,走向新型的一種強調分配正義、審議協商和選賢與能的「公義式民主」,而其雛型已在中國大陸浮現。

[責任編輯:張玲]

來源:中國台灣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_YX4mwBJleJMoPMz755.html















郝柏村去世

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