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形成方法論的四個層次
類似下面的段子,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
青年問禪師:「我時常受到欺負,沒辦法挺直脊樑做人。」老禪師微笑,拿出一條蛇。青年大悟:「您是要我像蛇一樣能屈能伸對嗎?」老禪師笑答:「誰欺負你,就把這東西放他被窩……」
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笑一笑,轉發,結束。
但如果你是一個同事眼中的「段子高手」,你可能會想一下,這個段子的笑點在哪兒——這是一個典型的「反雞湯」的邏輯反轉段子。
但只有少數職業段子手會意識到,這個段子的結構可以植入新的內容,改編成全新的段子,就成了經典的「禪師與青年」系列。
而其中,極少數頂尖段子手還會為自己的段子創作方法進行案例補充:可以套的段子有哪些特點,具體套的方法和效果……
上面四類人,可以總結成工作方法的四個階段:現象層、邏輯層、方法層、方法論層。
把一件事情從現象上升到邏輯,再上升到方法,再到一整套方法體系,這個過程,就叫「方法論」。
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論」,但擁有「工作方法論」卻是少數高手的必經之路。
What:能夠「洞察異常現象」,說明你是個很用心的人;
Why:能夠「透過現象看到邏輯」,說明你是個愛動腦子的人;
How:能夠「從邏輯中總結出一些方法」,說明你就能利用專業知識賺錢;
Know how:能夠「把一些方法轉化為一整套方法論」,就是你從月入五千到月入五萬的關鍵轉折點。
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方法論至少有兩個作用。
2/4、讓你的工作經驗穩定地輸出價值
方法論的第一個作用,把你的工作經驗變成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
上個月,我在為兒子找初中英語輔導老師,有人向我推薦了一個課外輔導工作室,自稱有一套獨創的方法,經過兩年培訓,可以讓絕大部分考生中考分數達到140分以上(滿分150)。
我大概跟工作室的老師聊了一下,發現這正是把一個教學中的小發現,變成了一整套方法論的案例,我來分解一下:
第一步、洞察異常現象:
對於一般的中學生而言,應試性英語考試,難點和丟分點無非兩個板塊:詞彙和閱讀,上海英語中考也不例外,而詞彙除了靠硬背之外,重點是在閱讀中掌握,那麼,實際上提分的核心就是兩個字:閱讀。
這裡的異常現象是,閱讀一直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但為什麼很多小學高年級就能讀哈利波特,並且聽懂BBC的中考生,還是在閱讀上「屢屢翻車」呢?
這是「現象層」:這一步看上去很明顯,但實際教學工作中,有大量的信息反饋,不同程度的學生反饋也不同,不同方法的老師的偏好也不同,導致這些有規律的現象,很可能被當成正常反應視而不見。
第二步、透過現象看到邏輯:
通常教學只是把閱讀分成精讀與泛讀,前者對應課文,後者是課外補充材料。但該老師認為,考試對於閱讀的要求,既不是精讀,也不是泛讀,要求比泛讀高,語言知識點又比精讀多,更重要的是,考試閱讀的目標是完成一系列有迷惑性的題目。
所以,必須再分出一類「應試式閱讀」,專門進行訓練。
這是「邏輯層」:從現象到邏輯,本身並不難,但很多「思想大於行動」的人常常滿足於自己的邏輯,就此止步——職場從來都是「演說家」多於「行動家」。
第三步、從邏輯中總結出一些方法
既然是應試式閱讀,那麼最好的材料不是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書,而是近十年上海16個區一模、二模、中考三套真題的閱讀材料,共480套,一千多篇文章,兩三年全部刷完,既是訓練的起點,又是訓練的終點。
這是「方法層」:如果前兩步總結到位,方法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但說到這兒,你可能覺得,這個方法好是好,但可以讓孩子自學啊,為什麼要請老師?
因為我們只有一鱗半爪的方法,老師那兒有整套「方法論」。單一的方法不能穩定地輸出價值,只用把「方法」變成「方法論」才行。
第四步、把一些方法轉化為一整套方法論:
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機密了,而且涉及具體專業層面,老師不會再講了,不過,他還是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我們平時做閱讀真題,肯定是要做題的,但在這裡,閱讀和做題是完全分開的。
因為「應試式閱讀訓練」是一個比「精讀」還要「精讀」的過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準確地理解長難句,屬於基礎能力;而做閱讀題的技巧是應試能力。如果讀完馬上做題,很可能用「應試技巧」去掩蓋「閱讀能力」的不足,必須把這兩者分開訓練。
而「長難句閱讀訓練」能力和「閱讀解題訓練」,都需要老師有專業教學經驗,不是自學和家長輔導能搞定的。
這一套教學方法,說白了,是「應試式閱讀方法」與普通教學方法結合的產物,所以,「方法論」其實分為兩種,一類是行業通用方法論,另一類是自己總結出的個性方法,後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更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做事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方法論的另一個作用。
3/4、個人方法論與行業通用方法論
方法論的另一個大作用,在進入一個新領域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一套有效的新工作方法。
你工作三五年以上,當你成為執行層核心員工後,常常要面臨三類機會挑戰:一是從專業類執行類職位進入管理類(或者專家類)職位;二是同一個行業但跨領域的跳槽;三是接受公司任務,開拓與原業務相關的新業務領域。
上面挑戰的共同點是工作內容有了很大變化,此時的考驗,不僅僅要求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工作方法論」,更在於,你能在多快的時間內,重新建立一個「方法論」?
方法論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壁壘,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方法論案例,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就舉一個大家接觸比較多的零售業的例子,大家理解了之後,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專業。
零售這個行業,目前可以按渠道分成三類:一類是傳統的商超、百貨,第二類是淘寶、京東一類平台型在線零售,第三類是各種各樣的新零售,比如微商、抖音快手大V帶貨等在線社交電商,或便利店、無人貨架等線下新零售。
商家想要在上面賣東西,這三類零售渠道的差異非常之大,比如品類管理上,在傳統商超,你需要在有限的貨架上多品類卡位,覆蓋渠道半徑內各層次消費者;而到了在線零售,社交電商這一塊,你需要聚焦,集中精力打造爆品,覆蓋該爆款對應的國內所有消費者。
如果你是管理公司產品的商超渠道的,現在老闆忽然讓你去開拓抖音大V帶貨渠道,很明顯,原來的很多經驗方法都不管用了,你怎麼辦呢?
無論是傳統的商超還是新的抖音賣貨,還是有一些「通用方法論」,比如在最核心的消費者轉化上,下面的「消費漏斗」:
如果你之前在管理商超渠道時,把自己的工作方法論建立在「消費漏斗」這個通用方法論上(類似的行業方法論還有很多),把各個轉化環節的原理、常用方法、核心指標、常見問題弄清楚,你再了解抖音的傳播特點,看一些抖音的成功案例,你就容易再次建立一個適合社交電商大V帶貨的方法論。
可實際上,很多新人沉迷於有效的小技巧快經驗,對行業通用方法論不屑一顧,因為它們看上去都是常識——這是一種短視行為。
行業通用方法之所以這麼多年有效,往往是因為它建立在更底層更不易變化的邏輯之上,比如「消費者漏斗」來自行為心理學,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模型,不光在零售,在任何與人接觸的領域都是有效的——
如果你是一個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你必須理解,人們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中接觸到你的產品?他們如何認知你的產品?有什麼強有力的衝動讓他們下載或安裝?第一次使用的感受如何?什麼時候開始有付費意願?他會向朋友推薦嗎?……
如果你想開一家餐館,你必須去調查從門口路過的人有哪些?地址能覆蓋的人群又有什麼特徵?他們會對你的店名感興趣,有嘗試一下的衝動嗎?你的菜品和他們進來的預期是否有衝突?嘗試了之後他們願不願意再次消費?或者把你的店推薦給別人?……
像我這樣的寫作公號的,我也會去想一想訂閱者中,有多少人願意打開?文章能否滿足他們的期待?他們收穫了什麼?對什麼有進一步探求的慾望?他們願意轉發嗎?如果轉發,他們如何推薦?他們的朋友也會感興趣嗎?看完後是否也願意關注我?……
看似毫無關係的行業,往往有很類似的底層邏輯。如果你是從行業底層邏輯開始建立你的「工作方法論」,那麼你在轉換行業之後也很容易去理解。
4/4、總結:從方法到方法論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的兩個內容:
「方法論」在職業生涯中的兩大作用:
第一是把專業知識專業方法轉化為工作能力,簡單說,就是認知變現、方法變現,這是你成為有價值的員工的必經之路。
第二是在職業生涯的轉換期,幫助你儘早實現轉型,實現個人價值的升級。
「方法論」形成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What:洞察異常現象;
第二步Why:透過現象看到邏輯;
第三步How:從邏輯中總結出一些方法;
第四步Know how:把一些方法轉化為一整套方法論。
第二、三步相對容易一些,比較困難的是第一、四步,以及第二、三步之間,從想法與行動的鴻溝。
特別是第四步,從方法到方法論,是最關鍵的,大部分人職場生涯止步不前,正是因為無法建立有效的個人工作方法論。如果大家感興趣,我之後會重點談一談我對這一部分的看法。
在工作方法這個問題上,一個人通常要經過兩次轉變,第一次轉變,我們會驚喜地發現某些方法能提高效率,節省時間,這就是方法的意義:偷懶。
第二次轉變剛好反過來,我們要把之前偷懶的路重新走一遍,去理解行業前輩的智慧,理解這個行業核心價值所在,這就是方法論的含義:改造我們的思維模式。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