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老師多大程度地懲戒自家熊孩子?罰站、打手心、叫家長、帶離教室……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22日。《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個層級。「這個政策最重要的是明確教師能夠且敢於依法行使懲戒權了。」龍祥路小學的蒲翠萍老師直言,「雖然我在家備了戒尺會不時懲罰孩子,但在學校最重的懲罰僅限於罰站。」
教師依法行使權利不承擔不利後果
《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教師享有教育懲戒權。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個層級。
一般懲戒情況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根據學生違規違紀情形,可以採取以下方式當場進行教育懲戒: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運動要求等。
學生擾亂課堂或者教學秩序,影響他人或者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教師可以採取必要措施,將學生帶離教室或者教學現場,暫時隔離。
較重懲戒情況是,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現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教師經學校德育工作負責人同意,可以實施以下教育懲戒措施,並應當通知家長:暫停或者限制學生參加課程表以外的遊覽、社會實踐以及其他外出集體活動等。
嚴重懲戒情況是,學生違規違紀、行為失范,屢教不改的,或者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或者有欺凌同學、辱罵毆打教師等惡劣情節的,教師應當提請學校採取以下措施進行教育懲戒:給予不超過一周的停課或者停學,要求家長帶回配合開展教育;由法治副校長或法治輔導員予以訓誡等。另外,該《規則》還註明了幫教措施和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的禁止行為。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因為對教育懲戒理念和方法的不同理解,常常導致師生矛盾和家校矛盾,有學生因教師過度懲戒引起身體、心理嚴重不適,也有教師因懲戒學生被處分、解僱,甚至引發極端事件。《徵求意見稿》在明確教育懲戒權行使規則的基礎之上,明確規定教師依法行使權利的,因意外或者學生本人因素導致學生身心造成損害的,教師不承擔不利後果;教師違反懲戒規則的,學校有權依據具體情節來決定教師應承擔的責任。這些規定有助於教師教育懲戒權的正確及時行使。
據悉,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22日。
反對老師語言暴力懲戒
支持重拾戒尺但希望公開公平公正
「我在家是會打孩子的。」家裡常備戒尺的劉洋,兒子在武侯區讀小學五年級了,「孩子老師是從來不敢對孩子動手的,要麼是罰站,要麼就是批評,最嚴重的就是喊家長。」他透露,「反倒是體育老師可能還會有一點體罰,比如罰蛙跳或是跑步等等。」但在劉洋看來,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而規則教育需要的就是戒尺。」他直言,「很多偉人小時候都嘗過戒尺的滋味,魯迅先生就在三味書屋中感受過啟蒙老師壽鏡吾的戒尺。」
對於《徵求意見稿》,劉洋特別贊同,「它明確規定教師享有教育懲戒權。」他分析說,「很多老師不是不想懲罰學生,但是卻礙於家長不敢這樣做,擔心一些家長過於溺愛孩子,會責難老師。」
劉洋同時也建議說,「雖然我認同老師適度的懲戒,但是比如體罰最好是在公開的情況下。」他覺得老師可以用戒尺打孩子手心,「最好是在又第三者或者是更多人在場目睹。」此外,他很反對老師用語言暴力來懲戒孩子,「特別是侮辱性的語言。」他特別提到,「老師可以出一個規則,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到懲罰,做錯事和受懲罰的成都要對等,有一個標準。」他坦言,有些老師可能會對成績好的孩子「網開一面」,「但是懲戒應該對所有孩子同等對待,公開公平公正。」
女兒在青羊區清漣路附近就讀小學二年級的王先生透露,「孩子的老師有一把尺子,我沒見過,但是聽孩子說過,老師有時候會打熊孩子手心。」他告訴天府早報記者,「女兒沒被打過,但是她看到老師打過別的孩子,主要還是調皮的男娃娃。」
王先生坦言,自己在家輔導孩子作業時,偶爾也會忍不住拍打孩子肩膀或是小腿幾巴掌,「有時候很簡單的題也會做錯,實在忍不住就下手了。」不過他直言,「我認為老師可以懲罰孩子,但是最好不要體罰,尤其是女孩子,父母在家還是知道輕重的,就怕老師下手太重了。」
罰站最多叫家長最管用
政策出台未來敢於依法行使懲戒權
在龍祥路小學教三年級數學科目的蒲翠萍老師直言,「我從來沒有體罰過學生。」她透露,「不過也有過懲罰,課堂上紀律糟糕的學生,我會罰站在教室後排,作業計算出錯比較多的同學,會懲罰多做幾遍題。」
對於《徵求意見稿》,蒲翠萍表示支持,「這個政策最重要的是明確教師能夠且敢於依法行使懲戒權了。」她坦言自己在家也為孩子備了戒尺。大女兒在讀小學五年級,小兒子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她透露說,「我在家會用戒尺打孩子的,老大挨打主要是因為愛耍賴,有時候態度惡劣、愛頂嘴,現在老大已經不太好大了,已經是個小大人了,但是老二看到戒尺還是會挺怕的。」
蒲翠萍告訴天府早報記者,「我記得自己小時候也經常挨老師的打,打手心是常有的事情。」在她看來,「只要是打得有道理,打得有規則,打得適度就可以。」
蒲翠萍坦言,未來相關懲戒政策出台後,「可能還是不會體罰學生。」至於原因,她直言,「有些家長還是不太能接受孩子在學校被老師體罰,碰一下可能都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作為老師還是希望避免這樣的麻煩。」
在成華區一學校擔任初中一年級班主任的楊老師的看法則不同,「老師適度的懲罰,甚至體罰,那是出於對學生的愛和期盼。特別支持這樣的制度早日出台,這也是對老師教育的保駕護航。」他回憶說,「我上初中那會兒,老師講桌上隨時是放著一根棍子的,遲到打手心;課堂打鬧,打手心;考試成績下滑厲害,打手心……有同學在課堂上擺龍門陣,旁邊座位的同學會開玩笑說,小心給你來盤『竹筍炒肉』,說的就是這根棍子。」
楊老師笑言,自己也會不時懲罰學生,「但是初中的孩子,打手心已經沒啥感覺了,他們最怕的是叫家長。」不過,他也同時表示,「如果不是孩子實在太不聽話,我一般也不會叫家長,家長被點到也是很頭痛的事情,我也不希望教育孩子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
調查數據
單選題1:
你最怕老師怎麼懲罰你的孩子?
A 罰站 B 打手心 C 叫家長 D 帶離教室 E 寫檢討、抄作業
對象:家有中小學生的家長10人
結果:4人選D,5人選C,1人選B。
多選題2:
你最常用什麼方式懲罰同學?
A 罰站 B 打手心 C 叫家長 D 帶離教室 E 寫檢討、抄作業
對象:中小學老師8人
結果:8人都選了A
單選題3
你認為最管用的懲罰法式是什麼?
A 罰站 B 打手心 C 叫家長 D 帶離教室 E 寫檢討、抄作業
對象:對象:中小學老師8人
結果:5人選C
天府早報記者 馮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