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的古縣廷是模仿龐統在此當縣令時的衙門式樣修建的
史書有記載,龐統曾在耒陽當縣令。龐統(179元—214年),字士元,荊州襄陽人(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旗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求職曾屢屢受挫
龐統死時年僅36歲,在豪傑並起的三國時代,其平生造詣、才華謀略,只有西蜀的諸葛亮,北魏的郭嘉、司馬懿,東吳的周瑜、陸遜幾位大軍事家、大謀略家可與之比肩。
《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對龐統求職的描寫很有意思。當時東吳兵馬都督周瑜已死,繼任的魯肅深感責任重大,為更好地輔佐孫權,向孫權推薦了龐統。魯肅告訴孫權,龐統「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孫權也早就聽說過這樣的話「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讓魯肅請龐統相見。誰知二人一見面,孫權馬上就「心中不喜」,原來龐統長得「濃眉掀鼻,黑面短,形容古怪」。又通過一番交談後,孫權發現龐統頗為自負,且言語間又流露出輕視周瑜的意思,因而「心中愈不樂」,認為龐統乃「狂士也」,並對魯肅說:「吾誓不用之。」
孫權錯看龐統,主要是由於他以貌取人,加之龐統輕視自己的愛將周瑜,因而沒能發現龐統的真才實學,輕率地決定不用龐統,從而失去了一個大賢。
魯肅很夠朋友,孫權不要,他又寫信給劉備,向劉備推薦龐統。諸葛亮在弔唁周瑜時遇見龐統,知道其有才,也料定孫權不會用他,於是也寫了一封推薦信給龐統,讓他拿著去見劉備。推薦信上說龐統如何如何能耐,有經天緯地之才,有運籌帷幄之能,可以放心大膽使用,一定能助主上一臂之力,成為主上的左膀右臂。
劉備接見了龐統,對龐統進行了面試,而龐統很是孤傲,見到劉備也只是作個揖,劉備心中「不悅」,但因曾打出招賢納士的旗號,不好拒之門外,便打發龐統做了耒陽縣的縣令。
按理說,劉備早在得到「伏龍」諸葛亮之前,就得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對「伏龍和鳳雛」的推薦,他對龐統的才學應當深信不疑。他沒有重用龐統,估計有幾方面的原因。一來,由於龐統容貌不受看,劉備喜歡的也是帥哥美女。二來,劉備手下已經有了「伏龍」諸葛亮了,思賢之心已不如當初三顧茅廬之時那樣迫切了。所以和孫權一樣,也沒有重用龐統。只能說龐統命苦,或者官運不濟,命途多舛。
三月積壓的官司半日結清
龐統到耒陽做了縣令後,因懷才不遇心中悶悶不樂,於是經常躲在後花園喝酒、吟詩、讀書、裝瘋賣傻,三個月不升堂不理事,大小案件一律壓著不判。百姓議論紛紛,狀紙告到劉備處,劉備很惱火,立即派義弟張飛去耒陽考察龐統政績。龐統知道張飛愛喝酒,怕他酒醉誤事,於是下令縣城各家酒店,都要兌水賣酒,只能讓人喝過癮,不能讓人喝醉。同時又傳訊所有案犯人員,都到縣城聽候發落。張飛來到耒陽縣城後,首先找酒家喝酒。張飛一進酒店,見那酒保端來的酒是淡白色的,近似乳汁,未曾見過,舔一舔,既有酒香,也有甜味,倒也可口,便一飲而盡。連喝數家,都只飽不醉,張飛心裡納悶,耒陽的酒怎么喝不醉呢?
張飛喝完酒,來到縣衙,便斥問龐統:「吾兄令作縣宰,汝焉敢盡廢縣事!」意思說,我劉備哥哥讓你做縣令,你怎麼敢荒廢政事?龐統笑笑說:「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龐統意思是,區區百里的小縣,有多少公事能難住我?你坐一會等著,我給你現場辦公,很快搞定。隨即喚公吏,將百餘日所積攢的公務,都取來裁斷。公堂上跪著黑壓壓的一大群人,原告、被告,都爭先恐後地要求訴狀。龐統說:「爾等不必爭先恐後,只管同時訴來。」於是幾百張嘴同時訴狀。
張飛雖然喝了不醉酒頭腦清醒,但是在一旁還是聽得稀里糊塗不知所云,龐統則時而點頭,時而皺眉,一邊聽訴狀,一邊判案,三個月積壓的官司,當著張飛的面,只用半天就結得一清二楚,並無半分偏差,民眾皆叩首拜伏。辦完公事,龐統把筆一扔,拍拍手對張飛說:「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意思是說曹操、孫權,我看他們也就跟在手心裡看書一樣,這麼小小的耒陽縣,有什麼搞不定的政事?張飛大驚,趕快道歉曰:「先生大才,竟有眼觀千人面,耳聽萬人言的本事,小子失敬。吾當與兄長處極力舉薦。」
龐統哈哈一笑:「幸虧小縣酒淡,將軍痛飲未醉;要不然的話,我這腦袋早就搬家了。」張飛聽了忽然想起剛才痛飲幾場,竟未醉酒,就問:「這裡的酒為什麼特別淡呢?」龐統告訴他:「都是兌了水的——這只不過是我略施小計,一時怠慢了將軍!」張飛哈哈大笑道:「計小智大,水兌得好!」
因為受到了張飛的稱讚,以後賣這種水兌酒就成了當地的習慣,這米酒也就叫做「張飛酒」;因為張飛有滿臉鬍子,又叫它作「鬍子酒」。這種酒至今還是耒陽的特產,這也是張飛對耒陽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