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花
四年前,蔡徐坤以巨C之姿帶著NINEPERCENT打造了偶像元年,那時候網友天真的以為「土偶」只是內娛選秀大業輝煌的開始。
然而萬萬沒想到,四年之後,經歷了「世界的參差」的廣大網友驀然回首,才黯然發現,蔡徐坤和「土偶」居然成為了選秀屆的天花板!
不是娛Sir想戳各位粉絲的小心臟,拿今年的兩檔選秀來看,能出圈的也就自我防爆的利老師吧。
4月13日,蔡徐坤2021全新原創專輯《迷》上線,據QQ音樂數據顯示,截至發稿前,銷量超224萬張,空降QQ音樂巔峰暢銷榜日榜、周榜冠軍,空降QQ音樂2021年暢銷榜年榜冠軍,及斬獲QQ音樂MV榜全球榜冠軍。
蔡徐坤的新歌你可能沒聽過,但他那首《情人》你肯定主動或者被動的被洗過腦,甚至能跟著哼兩句,擁有一首能出圈的歌,是多少流量歌手的夢想。
如今的網友在感嘆著「內娛選秀完蛋了」的同時,也開始懷念起了2018年的《偶練》,雖然有過爭議與質疑,但越來越多的人都對蔡徐坤和NINEPERCENT 「真香」了。《偶練》已經成為了經典,圈內目前沒有能夠相提並論的。
雖然秀粉的審美被一次次按在地上摩擦,參賽選手也一次次被「回鍋」,甚至請外國選手來當外援,但這幾年選秀節目的步伐卻絲毫沒有停下,反而有爆發的趨勢。
回想《偶像練習生》第一季,製作人姜濱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過,「以目前的市場情況來說,(練習生的數量和質量上做)這一季是沒問題的。你要讓我接著立刻做第二季,再挖出同樣一茬人來,說老實話,我挖不出來。」
可事實上,青和創都不止做了一季,用張藝興的話來說:「這麼搞怎麼能有好苗子」。
所以以前的網友感慨:怎麼只選九個人?現在的網友感嘆:竟然還能選出來九個人?
全靠同行襯托
當年的《偶像練習生》,其實是內娛偶像選秀的開始,也是一個試水的節目,很多人不看好,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節目質量不夠高,也認為跟國外的無法比較。
NINEPERCENT確實是內娛限定團的鼻祖,在運營、營銷和宣發上有諸多不足,充滿了實驗性,作為團,NINEPERCENT可能沒有那麼多的團魂,但以個人來說,NINEPERCENT的團圓至今在圈裡還是很能打。
之後的《偶像101》靠著「幹啥啥不行」的楊超越成功掀起全民討論潮,一首《卡路里》也算是火箭少女的巔峰了。
不過接下來的《創造營2019》、《創造營2020》、《青春有你1》、《青春有你2》,都是粉圈的狂歡。儘管與節目、參賽選手相關的話題頻繁在社交網絡平台上排名靠前,卻也只是小圈子裡的聲量被放大若干倍的結果。對資本來說可能沒有太大影響,但對節目口碑來說。幾乎算是「涼」了。
尤其是對比一眾「偶像失格」,」塌房之年」的愛豆們,NINEPERCENT的各位在各自領域還算拿的出手。蔡徐坤不用多說,已經引得不少路人「真香」,范丞丞綜藝、劇也沒少上,增加了不少國民度,其他像小鬼、陳立農也沒閒著,至少不是查無此人。
但隨著節目製作越高產,質量方面就難以保證。尤其是隨著時間推移,學員質量已每況愈下。曾經在《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明日之子》淘汰下的學員,如今在《青春有你》系列、《創造營》系列中成了中流砥柱。
至於今年的青和創,任誰看了不是歡樂喜劇人的程度。雖然首期節目播出後,亂七八糟的熱搜硬是搞出不下 200 個,儼然一副火到不行的樣子。可前期的熱度幾乎都是靠選手的作怪與黑料支棱起來的。
以前的選秀雖然也是一門生意,但至少會包裹的很好看,即使最後出道的選手是精心包裝的「商品」,但是至少質量尚可。
現在的偶像選秀目的非常明確,割韭菜割的明明白白,實力、人品甚至顏值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要的就是在限定時間內,將利益最大化,這場狂歡里,有人收穫了人氣,有人收穫了資本,但大多數人仍然是一地雞毛。
偶像市場的退化
如今,國內偶像選秀節目走到了第四個年頭,選秀市場熱度不減,但選手實力不增,選秀節目成了資本運作下的快消品,選中和觀眾反覆陷入審美疲勞,但資本卻還在樂此不疲地延續著這種循環。
偶像選秀市場的商業模式在《偶像練習生》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資本蠢蠢欲動迅速布局。
出道之後迅速讓選手商業價值最大化,除了節目本身重量級的廣告,偶練的這些偶像們在節目播出期間與成團後都接下多項千萬級別的代言。NINEPERCENT團體代言了悅詩風吟、立白、I DO等等,但這些代言本質上都是愛豆和品牌方短期內快准狠的個粉絲的韭菜罷了。
出道即巔峰,是選秀節目的普遍痛點。單憑一檔節目、數月曝光就想成為國民偶像,可能性太低。這背後需要的是平台的運作和內娛偶像產業的不斷完善。
在韓國,練習生的選拔、培訓、出道都是有體系的,少則兩三年、多則七八年才能出道,形成了完整而可持續的培養體系,打造了標準化的運營模式。
而國內的中國偶像選秀產業顯然與韓國的造星模式有很大不同,內娛的練習生偶像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不僅偶像培育機制不夠成熟,內娛偶像產業根本沒時間沉澱和完善,對於平台和經紀公司來說,不管後續發展如何,先收割了這波韭菜再說,所以如今的選秀節目整體而言,娛樂性要遠遠大於專業性。
在選人上,中國選秀節目可謂徹底貫徹了「娛樂至上」準則,娛樂型或緋聞型選手的人數要遠遠大於實力派選手,而更多的實力派選手可能在正片都不會有太多的鏡頭。
所以巨額利益的驅使下,練習生的質量對於出品方來說根本不重要。畢竟提到女團,最有話題的還是楊超越。經紀公司也是死死的抓住了這條命脈,開始輸送越來越多隻聯繫幾個月甚至十幾天的選手來參加比賽。
對他們來說,實力不重要,造人設、組CP、話題度高的選手更容易出圈,有實力的偶像屈指可數,製造噱頭的選手比比皆是。
而平台方面,以視頻網站為牽頭而進行的限定團體的運營更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出道即巔峰」的問題沒有解決,如何更好運營限定團在粉絲一聲聲的「倒閉了」中艱難摸索,出道之後如何為偶像消耗形成的產業鏈也在不斷摸索中。
雖然這些看起來爆炸的熱度會為年輕的愛豆、平台和公司帶來短暫的價值,可這對選手和節目的口碑來說都是一種消耗,畢竟內娛已經內有多少素人可以被消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