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7:00,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內科7A病區的各個病房,她就是張靜波主任。張靜波主任不僅醫技精湛,更是一個嚴謹認真的醫生,她比規定上班時間提前一個多小時到院,早起查房,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到病房的。
「今天感覺怎麼樣?」「有沒有按時吃藥?」「哪裡還感覺不舒服?」「頭暈有沒有好一些?」……這些看似普通的問候,卻是張靜波主任對患者最深切的關心和挂念,讓患者心裡暖暖的。
張靜波主任仔細地為患者查體
「醫生不僅要醫術水平好,還要對患者有一顆仁愛之心,嚴謹認真不僅是醫生的責任,更是對患者的義務」,張靜波主任講到。「之所以要在其他醫生沒來之前把患者都看一遍,是為了能夠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到防微杜漸,以確保患者的安全。」
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直到「真兇」現行
張靜波主任表示,由於病種的複雜多樣,以及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這就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問診時,不能放過病症的任何一個蛛絲馬跡,倘若發現患者出現任何與病症不符的症狀,要及時進行排查和分析,直到找出病因,才能真正幫助患者解除病痛。她指出,在對患者進行診治時,嚴謹認真的查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而儀器檢查能為最後的診斷提供依據,兩種檢查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精湛的醫技,獲得患者好評
精湛的醫技,獲得患者好評
之前,張靜波主任接診了一位腫瘤康復的患者,入院前她在當地醫院進行了PET檢查,只發現脊骨T12水平轉移病灶,並進行了治療。但嚴謹認真的張主任在給患者查體時發現,她目前出現的體徵與之前的腫瘤位置不符,建議其進行頸部增強掃描,影像提示:患者頸2椎管內結節灶,病灶很小,PET也未能發現。之後邀請放療科主任王曉東進行會診,根據患者病症、檢查及影像結果,患者病情非常嚴重,幸虧發現及時,否則,患者很可能出現癱瘓。「這次來醫院主要是康復的,真沒想到張主任通過我的一個體徵,就能發現新疾病,有她在,我很安心」,患者如是講道。
患者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還有這樣一位患者:她反覆頭痛、頭暈,並伴有嘔吐,左側肢體有麻木無力感,夜間病症重,被診斷為腦供血不足,轉展多家醫院,都沒有起色。在完善相關檢查後,張主任發現患者並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問題,頭部也沒有明顯血管狹窄和梗塞等情況,這就無法解釋患者頭痛的症狀。但在與患者交談時,發現患者情緒低落,人很消極,並多次出現過輕生的念頭,根據多年從醫經驗,張主任判斷患者得抑鬱症的可能性很大,之後對患者進行了相關心理量表測評,結合其病史及相關檢查,患者最終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對其進行了抗抑鬱的藥物治療,患者頭痛、頭暈症狀明顯改善,整個人也開朗多了。
張主任表示,頭暈、頭痛本身是軀體不適的一個症狀,但一些心理疾病同樣可以軀體疾病的形式出現,對於抑鬱焦慮的患者,往往都是因為軀體的症狀而就診的。很多病症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一定要找到疾病診斷的關鍵點,明確病因,這樣治療才會有效。
一青年病患康復出院 家屬送兩面錦旗
浙江有位年輕患者,讀高中時因追求時髦染髮,頭皮上有傷痕造成感染患上了銀屑病(俗稱「牛皮廯」),久治不愈。今年28歲的他,去年年底聽說日本有種口服液可以治癒銀屑病就專程前去買了這種藥,一個月後果然症狀消退了,可是竟然又患上了另一種病——茶飯不思,吃一口吐兩口,只能喝白開水。
又過了一個月,人消瘦了40斤,他竟然不能走路了。其父親非常著急、擔心,把這獨生子送到當地醫院還以為得了膽囊炎,住院治療沒有效果;後轉診至南京某醫院一個月住院治療也沒有療效。
青年家屬萬分感謝送來兩面錦旗
青年家屬萬分感謝送來兩面錦旗
最後,今年3月其父慕名將他兒子轉診至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由王玉霞主任確診為「營養不良周圍神經病變」,經過張靜波主任和7A病區醫護人員悉心照料,經過一個多月,該男生開始喝粥了,體力也逐漸恢復,再過兩個月,該男生能下地走動了,自入院100天不到就順利出院了。他父親非常感激,連連送紅包給王玉霞和張靜波主任,被婉拒,出院那天送了兩面錦旗給這兩位主任,並一再邀請張靜波來寧波「旅遊」亦被張靜波主任婉拒了。
仁醫仁心健康諮詢 答疑解惑保健康
「醫生,這是我剛做的頸動脈彩超片子,您看看有沒有問題?」一位78歲的林阿婆,在神經內科專家張靜波主任的諮詢台前慢慢坐下。
仔細看片後,張靜波主任發現其左側頸動脈正常,但她右側頸動脈斑塊卻達到了8.7mm×3.3mm,她告訴林阿婆,斑塊比較大,同時因為頸動脈斑塊大小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需要治療和控制。在詢問了林阿婆的病史後,張主任還特地叮囑她要按時服用降壓藥,以及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因為當天是院內健康諮詢活動,還有很多諮詢的中老年人在排隊,張主任幫林阿婆預約好了下次的門診。
張主任為林阿婆解說頸動脈斑塊危害
「我最近常常頭暈,您看怎麼回事?」「這是我的檢查單,您看看?」 「我右側手臂總是麻麻的,怎麼辦?」...... 張靜波主任憑藉三十餘年豐富的腦血管疾病臨床經驗及專業知識,仔細傾聽每一位諮詢者的問題,一一為大家答疑解惑,耐心的從病理和病症上幫助大家分析病情,並給予專業的指導和建議。
腦血管疾病防治講座
下社區送溫暖送健康
為社區居民健康把脈
為體檢的民警答疑解惑
像這樣的健康諮詢活動還有很多,張靜波主任除了做好科室管理和院內患者的診治工作外,還心繫廣大的中老年人,一年下來,她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健康諮詢活動就有二十幾場。張主任不僅為社區居民面對面健康把脈,還多次為其進行「腦血管疾病防治」的健康講座,讓大家對腦卒中的預防、治療及後期康復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家對腦血管病、尤其是腦卒中的防治意識。
靜脈溶栓是強項 不斷探索學術有成
八月中旬,張主任接診了一位急性腦梗患者,72歲的楊先生突然出現了頭暈、嘔吐的情況,並伴有右側肢體活動障礙,不能行走,患者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治療,但無明顯好轉。完善其各項檢查,根據當時患者的病症、檢查及影像結果,張靜波主任診斷,患者仍屬於急性腦梗發病前期,存在病情進展風險,因此要隨時觀察其病情變化,以便及時救治。
看到逐漸恢復健康的父親,女兒送來了錦旗
三天後,患者再次腦梗,當天正值張主任門診,來就診的患者比較多,但聽到患者出現發燒、嘔吐、頭暈的情況後,她非常著急,立即為患者開通了醫院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隨後患者進行了頭部MRI檢查,影像結果提示為急性腦梗,結合其當時病情及病症,張主任診斷患者滿足急性靜脈溶栓的條件,並進行溶栓治療,因為救治及時,患者已脫離危險。「自我父親住進7A病區後,張主任就非常關心他的病情,一天要來看好幾次,下班前還要再看一眼父親,才肯放心離開,現在父親被攙扶著可以走一小段路了,我們很開心」,患者女兒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張主任溶栓研究獲得多種榮譽和證書
今年6月發表在國際《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雜誌上的論文被SCI
在腦血管疾病領域已深耕三十多年的張靜波主任,她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專業知識,尤其是在溶栓治療方面更成就斐然,成功救治的患者不勝枚舉。目前,她在國內外重要雜誌和期刊上共發表論文20餘篇,部分被SCI收錄;今年6月在《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雜誌影響因子2.226上發表的題為《多模式CT指導下擴大時間窗伴有房顫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療》的學術論文被SCI收錄,為房顫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機會。
由於在靜脈溶栓領域的專業成就和學術地位,張靜波主任應邀在全國各地講學,並連續多年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擔任大會演講者及會議主持人,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
應邀參加《中國卒中學會第五屆學術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9.6.28)
應邀參加《黑龍江省醫師協會神經重症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及學術會議》(2018.11.16)
張主任之所以能夠在溶栓領域取得今天的成績,這主要得益於她有一顆創新、探索和研究的心,在臨床工作之餘,她喜歡學習和研究,與時俱進,將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希望自己所做的溶栓研究,能夠讓更多醫生和患者獲益。張主任強調,臨床科研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和探究,會查閱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借鑑別人的成果,設計自己的科研項目,並實施,最後取得成果,這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會成長的更快。科研是眾多人智慧的結晶,與臨床實踐缺一不可並相互促進,希望更多的年輕醫生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能多學習和研究,讓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