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滿百,常懷千歲憂,不如吃塊紅燒肉,一嘴油,解千愁

2019-09-13     王老虎尋鮮記




有一次夜讀,讀到作家池莉的一篇回憶知青年代時的訪談,叫《十八歲嘗到革命的肥肉真好吃》。文章寫得很是讓人心酸,就像她寫的那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飢餓的感覺卻永遠同樣:餓是疼!我們這一代人,最刻骨的記憶,大約就是飢餓了……我用筷子夾起一片厚厚的肥肉,只見肉片微微顫動膘光四射喜氣洋洋。那個吃肥肉的小女孩,唰唰地穿越時空來到我眼前,令我渾身發抖,熱淚滿眶。我低頭咬了一口,竟然中邪一般耳鳴不已,腦子裡隆隆有聲,奇異的肉香五味翻湧。這一年我十八歲,我終於體驗了那小女孩的香甜與幸福。那一天我發現了一個真理:肥肉真好吃!」



我很理解這種感覺,雖然沒經歷過池莉文章里那段真正餓殍的年代,但我年幼時也是曾經歷過物質睏乏的時期,我也忘不了那段吃肉吃的極為香的日子,我記得有個人說的好:在最飢餓的年代、味蕾最敏感的時刻出現的美食,如同正當年華情感最旺盛的時候出現的人,永誌不忘卻也永不再現。而這味道的背後,是味蕾的記憶,是味到濃時即為家的感悟……有些時光有些人有些事,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但有些味道,會讓你在一個突然的時刻永遠記起他們……

所以有時候,對我和比我年長的人來說,食物不再是簡單的食物,更是一種經歷一種回憶甚至一種精神。時間讓一切變淡,只留下一些堅韌的東西,那些艱苦年代扛過去的苦中作樂的日子,那就是生活。



我最喜歡的是文章的結尾,「後來,慢慢地,我還是更習慣吃瘦肉。慢慢地,連豬肉都少吃起來。慢慢地,我還是更喜歡離群索居。革命也不再可以隨意地讓我熱血沸騰。唯有肥肉那濃烈的油膩的香,從此無法淡去。因為想念,每年總有一兩次,我還是要做做紅燒肉的。帶皮的五花肉,肥肉部分不能太少,燉得酥軟顫抖,色紅如醉棗,質地晶瑩又剔透,含到嘴裡就化,吃一口便忍不住要拍案驚奇,道:好!」




那晚。讀完池莉的文章,忍不住下廚,做了一鍋紅燒肉。

經常有人問我做的紅燒肉的法兒,我想了想,有些難以回答。因為紅燒肉因為地區差異有很多種做法。有的偏甜,有的偏醬香,有的因為某些原因不用醬油用糖色,還有用紅曲米來上色的……眾口難調,所以呢,我只能說說我對紅燒肉的理解和做法,不管何種做法,紅燒肉都得油潤香糯才夠好,做法呢,無他,兩個條件就夠了,一是肉要夠好,帶皮五花三層豬肉是基礎,要新鮮關鍵是要夠肥才行,現在的豬養不夠天數,不夠肥就不夠香。二是煨燉的時間要夠,小火慢煨最少兩個小時,才能讓一鍋五花肉足夠香糯,滋味盡透。

說說我的做法。帶皮五花三層豬肉一條,接近肋排的那塊五花最好,在案板上切麻將大塊,用鹽水泡去血污,沸水汆燙,再溫水洗凈。起紅鍋,炒一個紅潤油亮的糖色,待炒到褐紅色糖泡翻滾之時,下肉塊裹炒,染一層飽滿的琥珀色兒,復添老抽兜炒二次上色兒,找一隻砂鍋,放進五花肉塊,一次性加足量清水,加八角一枚,香葉一片,桂皮一小片,蔥一片姜一片,黃晶冰糖一大塊,紅燒醬油一勺,足矣,剩下的就交給灶火和時間,用微火煨燉兩小時,最後大火略略收汁兒,好了。

要是茨菇上市了,用茨菇一起來燒,我最喜歡。這是王老虎家常版的紅燒肉。不喜勿怪。




日啖一味的粗朴食材,才是真煙火。就像我一個兄弟老薑說的那樣:人生難滿百,常懷千歲憂,不如吃塊兒紅燒肉,一嘴油,解千愁。

生活呀,無非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如是。而已。

一嘴油,解千愁。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LFoN20BJleJMoPMdk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