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鄉愁」,把中秋吃進肚子裡

2019-09-12     文藏

吃月餅,賞月,是每年中秋節的標配。月餅年年吃,為何越來越沒有味道了?就像一位朋友說的,我們現代人,過節日,卻沒有了節日的精神。

在哪裡失去,就在哪裡尋找。如何找尋失去的中秋節精神?先從好好吃月餅這件小事說起吧!

提到吃,長大了才知道,我們吃的其實是一種味道,一種對你來說很特別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姥姥的味道、奶奶的味道……為什麼懷念這些味道?因為這些味道里,包含的不只是吃食,還包含著,和這些人的感情。

說到這裡,是不是讓獨在異鄉的你,思念起遠方親愛的家人,朋友?或者,遠方的家人,挂念在外的遊子?

小時候,每逢過節這一天,一整天都瀰漫著節日的氛圍,家人會趕集(上街)採買過節的東西。中秋節這晚,趕上天氣晴朗時,月亮又大又亮,照得人心裡亮堂堂的,還有一種淡淡的等待的歡喜。

等吃完晚飯,家人會拿出月餅,應季的水果,記憶中愛吃的月餅,厚厚的,圓圓的,咬上一口,還掉渣,往往第二口才能咬到餡,味道香甜軟糯,還有冰糖嚼的嘎嘣脆,但是吃的時候,隱隱覺得,還少了點什麼。

那時候小,還停留在吃飽的階段,對吃好這個事還沒上升到精神層面。直到去年中秋節,收到一位朋友親手製作的月餅。有各種好看圖案,有的月餅上有喜字,有的是花型。

從小到大,吃的月餅都是買的,大部分都是機器製作。我很好奇地問她,是怎麼製作這麼精美的月餅的,她說在網上買了製作月餅的模具,她媽媽買了製作月餅的餡料,加工,和面,才製作出月餅。

然後吃起那塊月餅時,和以往吃過的,任何一塊月餅的心情都不一樣,感受到了被朋友珍視的幸福感,和中秋節的精緻感。

原來,小時候吃月餅,缺失的那種感覺,是源自月餅背後的溫度,那種精緻美好的感覺。而這份美好是木刻模具帶來的。

據說,最早的月餅,出現在南宋,已經700多年了。製作月餅就要用到模具,這些月餅模,又叫餅印。

月餅木刻模具上的圖案和文字,也是有文化寓意的。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一是和中秋相關的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如人物、動物、花卉;可以說,它是將生活與雕刻藝術完美結合的民間藝術品。古代月餅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福祿壽喜等吉慶領域。

但是,在快節奏的今天,月餅的花樣越來越多,包裝越來越精美,量產讓吃月餅這件事變成一種程式化,少了感情的溫度。

木刻月餅模具,讓吃月餅這件事變得莊重,充滿美感,可以嘗試和家人一起製作,自己和家人品嘗時,還能回想一起製作的點滴。也是饋贈朋友,傳達感情的佳品。

這個中秋節,讓吃月餅,這件,成為一件美好的事,一件特別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KX4Jm0BJleJMoPMPI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