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語言暴力毀掉的孩子,作為父母的你心痛嗎

2019-11-04     愛夢教育家

有種傷疤,是痛一輩子都好不了的。

01

前兩天去接女兒放學,剛接到女兒,就聽到旁邊有位母親拎著自家孩子的耳朵在教育:

「這次怎麼又考那麼差,你是豬嗎?」

「豬都比你聰明,整天上學不知道學了些什麼!」

「還有臉哭,你都快成廢物了,還好意思哭?」

……

10歲左右的孩子,卻因為考試成績差被親生母親如此詆毀,我不知道孩子心裡有多委屈,可看著他想哭又不敢哭的樣子,心就揪揪地疼。

女兒在旁也聽見了,她皺著眉問我:「爸爸,那個男生好傷心啊,為什麼他媽媽要這麼說?」

我無法回答她,只能嘆口氣,帶孩子開車走了。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並不少見,有些父母還會顧慮到面子問題,不會在大庭廣眾下打罵孩子,但就算如此,回到家,孩子也逃不了一頓臭罵。

明明是自己的親生血脈,罵起來卻是如此之狠,恨不得把今天遭受的所有憋屈都發泄在孩子身上。

是因為孩子是弱勢群體,不知反抗嗎?還是因為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孩子只是自己的所有物?想說就說,想罵就罵,想控制就控制?

「說說又沒事,小孩子有什麼關係?」

「孩子不罵不成器,我這是為他們好!」

「從小受不了批評,長大以後該怎麼辦?」

……

類似這樣的「打擊式教育」論調,在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里,是正常的,是無可指摘的。

他們壓根意識不到,語言,也能成為一種暴力,尤其是來自親人的責罵和侮辱,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傷害。

心理學家的多種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經常實施語言暴力的,出現以下行為的幾率是正常孩子的數十倍:

自我否定、懷疑、消極、不懂得控制情緒、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暴虐、逃避責任、不會處理正常人際關係,甚至青少年犯罪和童年時期遭受語言暴力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關係。

別再對脫口而出的「語言暴力」不以為意了!

02

謝勇導演在他獲得的坎城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里,設計了這樣一段動畫,引起了廣泛關註:

「廢物」變成了一把長槍。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孩子,作為父母的你心痛嗎

「丟人」變成了一把斧頭。

「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

「怎麼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利刀。

你對孩子說出口的每一句髒話,都變成了一把兇器。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試問,如果有人說你「廢物」、「一無是處」、「比豬還不如」是什麼感受?

如果成年人都會覺得刺耳,憑什麼會以為孩子可以毫無悲傷地忍受否定和辱罵?

知乎上有個問題: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會有多大?

有個點贊量高達10000的評論說:在你今後對我好的日子裡,都像是錯覺。

其實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著孩子的,可愛不是傷人的理由,哪怕之後付出2倍的時間、3倍的溫柔去彌補,也無法讓一顆漏洞般的心恢復原樣。

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傷心的段子:

一個孩子問:為什麼我做錯了大人可以打我罵我,大人錯了我不能打他們罵他們?

有人告訴他:因為你打不過他們,也罵不過他們,而等你長大了,他們就會開始跟你講道理了。

有時候想想,孩子,多委屈啊。誰沒有做錯過事、考差過成績的時候,難道大人們,就總是能夠十全十美嗎?工作可以一直順利,人生可以一直走上坡路嗎?

如果都做不到,那憑什麼孩子就必須得比大人多忍受一份難過呢?

03

小學語文課本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

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

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

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故事雖短,道理很深。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能成材,能懂事,能知分寸,可有人選擇溫柔的肯定,有人卻選擇了刺骨的否定。

同一種教育目標,不同的教育方式,誰優誰劣,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

但往往,對很多人來說,道理是道理,現實是現實,哪怕當時再認同、再自責,當再一次發生類似事件時,還是會用激烈的情緒去抨擊孩子,原因是:忍不住。

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但最難改變的,不是習慣,而是你的思想。歸根究底,那些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朝孩子語言暴力的父母,多數只是貪圖用最簡單的施壓方式就能讓孩子服服帖帖地懂事。

兒童心理專家曾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評價是非標尺也是極為鮮明的。

你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明白的道理比你還多。

當父母微小的心理變化表現在嘲弄辱罵中時,無形中就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你對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對這個世界就有多否定。

不經意間的語言暴力,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枷鎖。

04

可以做溫暖的南風,就別做刺骨的北風,溫暖會孕育溫暖,寒冷卻只會孕育寒冷,誰也不希望把親子關係變得永久僵硬冰冷。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孩子,既然為了孩子,就選擇讓彼此都舒服、都受益的方式吧。

  • 1、 接納孩子的所有不完美。

沒有人是完美的,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何不相互理解一下呢?

如果你不是完美的父母,就別要求孩子必須得完美。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做孩子最重要的也是開心。

  • 2、 把否定換成鼓勵和肯定。

孩子成績差,但如果相比上一次有進步,依然值得肯定,所有人的成長都需要一步步來。

孩子做錯了事,相比責罵,先關注他做錯事的原因,做錯事後的表現,再考慮該怎樣讓他改正錯誤,而不是一看見他出錯就來不及似的批評。

孩子的自信心很脆弱,無法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 3、 獎罰分明,樹立原則。

哪怕做了溫柔的南風,該有的原則也必須得有。

孩子如果對某些錯誤一犯再犯,那就事先和他約定好獎罰規則,表現好有獎勵,表現不好有懲罰。

獎罰分明也能讓孩子變得更有動力去做好一件事,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父母的威信,這比語言暴力有用得多。

試著去理解一下孩子吧,正如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多理解一下父母。

畢竟,溫暖有愛的家庭,才有幸福可以誕生啊。

來源:智慧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E5kNW4BMH2_cNUgqrSu.html







答應我,好麼

2020-04-04





這個年很靜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