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奇葩說裡面做好事發紅包,是一個損招

2019-11-22     魚堂主愛思考

今天新一期的奇葩說更新了,趕快打開看一下辯題。

奇葩星球新規定:星球將給做好事的人發紅包,你支持嗎?

剛看完一辯的發言,我也忍不住想下場辯論,可惜奇葩說沒有請我,忍不住在這裡把我論點分享出來。

感覺這個論點可以做3辯了,想打好辯論注意兩個核心。

一是邏輯論點,二是核心價值。

邏輯搞不過就上價值,這個已經是奇葩說的傳統了。

好,我正式開始,做為反方,有3個論點。

論點1、

政策是好的,但不能實行。

太多理想的政策了,大部分喜歡起鬨,好事當然要支持。這就給政客拿這些好政策,去玩弄民意的機會。

比如政客說:我們給窮人發點錢好不好呀!

當然好,這種事都會支持。

接著政客說:那我們多收點稅好不好呀!

馬上就有人反對了,這怎麼行我們生活這麼辛苦。

最後政客說:那我們多向富人收稅好不好呀!

當然好,拿別人的錢多做好事,誰不支持。

政客拿著選票上台,開始向富人下手。富人開始轉移自己的公司和資產,國家的經濟開始下滑,民眾開始失業。

這個是典型的政客操縱民意的過程,同樣這個辯題,給做好事的人發紅包,當然是好事。

注意大家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人去考慮這個錢從哪裡來。

人是被情緒控制的生物,為什麼會有烏合之眾,特點是只能接收口號和煽動。

這個問題背後是什麼,錢誰出、誰來發、發多少、給誰發、裡面說發紅包意思意思,那可能就沒有多少錢。

但是走完上面的程序需要花成本,為了發幾塊錢要專門養一個部門。大家注意一個部門的誕生,之後部門的行為就不受控制了。這個發紅包部會拚命展示自己存在的必要,會創造出更多的政策。

最後會變成一個無底洞,為了發紅包需要交稅,為了養這個部門需要更多的稅。

這些背後的成本,民眾是不會去考慮的,但政客如何去使用已經不可控了。

論點2、

我們想想做好事的過程,首先是人都有惻隱之心。一看這個人需要幫助,或者這個人比較可憐。於是產生了同情心,之後才有了幫助行為。

其次是幫助之後的心理成就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心裡充滿自豪,覺得自己好了不起。

我們想幫助人是受這兩個情感的驅動,這裡可沒有錢。這些感覺都是錢買不到的,一但牽扯到錢會產生「認知失調」

行動開始是因為惻隱之心和滿足感,現在變成了幾塊錢。

本來為了幫助人之後的幸福感,現在變成了為了幾塊錢的交換感,這點錢買不了開始那種心理滿足。慢慢人就失去了幫助人獲得的心理反饋。

這個心理反饋迴路丟失,就變成了消極迴路。

你想想幫助人是得到一句,真誠的感謝有成就感,還是幫助之後的一點紅包。

你幫我是因為紅包,所以被幫助的人也不必感謝,因為紅包已經可以代替感謝了。

這個背後多恐怖。

論點3、

馬克思說:「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

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

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

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

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這個背後的意思人都是逐利而生,為了利益什麼事都乾的出來。最近的電影《受益人》講的就是騙保的故事。

用在紅包這裡呢?錢少了沒有激勵效果,錢多了人就會為了利益鋌而走險。

郭德綱的相聲講一個段子,有困難要幫,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幫。

朋友們,你們想想這個後果,人為了獲得幫助人的獎勵,必然會催生詐騙,合夥騙好人紅包。甚至為了利益鋌而走險,故意製造問題再去幫助人。在《餘罪》裡面不是有一個片段,他們把車都弄出問題,然後再找修車廠幫車主修車。

這個才是我最擔心的地方,不要挑戰人性的弱點,有騙保,必然會有騙紅包。

我們發的不是紅包,而是犯罪的通行證。

PS.本文對你有所啟發,轉發是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BLBr24BMH2_cNUgGi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