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跟朋友爭論。科學和非科學之間的區別,兩個小時都沒有表述清楚。這裡就看看大神是怎麼解釋科學的。
這裡的大神是卡爾 波普爾,他有個很厲害的學生叫索羅斯,就那個金融大鱷。他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那麼多知識該學什麼?
說波普爾在年輕時,對各種各樣的理論都很感興趣,其中有一個就是精神分析理論,他20多歲到阿德勒的診所里工作。
一天遇到一個問題兒童,感覺很奇怪,就向阿德勒博士請教,他介紹完之後,阿德勒博士一五一十的用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衝突和協調來分析。
張三把李四推到河裡,王五又把李四救出來了。張三為什麼要把別人推河裡?是因為他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發生衝突。王五為什麼把人救起來呢?也是因為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發生了衝突。
當一套理論可以解釋任何現象,這看起來好像是這種理論的長處,但實際是他的短處,能夠解釋任何事情的理論,其實它什麼事情都解釋不了。
能夠解釋一切,它自然而然地把他遇到的每個例子,都當做證實自己理論的例子,這種理論雖然不斷的積累實證的例子,但這些例子積攢的再多,也不會讓它變得更科學。
與之相對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的支持者提出了一個重要含義,就是光線遇到質量很大的物體時會發生彎曲,而1919年5月29號,會發生一次日全食,整個太陽都會被遮住,這時候能觀察到光線經過時到底有沒有發生偏移,最好的觀測地點是非洲中部的東海岸。
這個陳述內容豐富,非常準確,而越豐富準確的內容,它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說它被證偽的可能性也越大,波普爾認為這才是科學的特徵。
你看非科學追求的是證實自己的例子,科學追求的是那些有可能證偽自己理論的機會,這種對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方法,對人的影響持久而深刻。
當我們在學一門學問時,能夠分清他到底算不算科學,要不要把他當做一門科學來學。可現實生活中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經濟學都是科學,而文學、藝術,還有邏輯和數學都是非科學,它們的性質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非科學能夠給我們帶來心靈安慰,思想啟發,還是推理的工具。非科學不存在對錯,他表達的是一種情感,一種願望,看問題的角度,或者是一個邏輯自洽、自圓其說的符號系統,它的好處是永真的,永遠是對的。
但有個缺點就是不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所在地球的具體知識。相對科學的缺點是可錯的,但也有個優點就是多多少少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我們所在的這個地球的具體信息,也就是科學和非科學是互補的。
而經濟學大部分內容都屬於科學,是可錯的可驗證的。比如實施價格管制,就會出現短缺;提高法定最低工資率,失業率就會上升;缺乏產權保護,人們對行為後果不用負責,就會粗心大意,浪費資源。
問題:你能不能舉例說明經濟學的原理其實是可證偽的。
比如凱恩斯主義。找一個二戰後沒有債台高築的民主國家不就行了嗎?但實際上找不到。
地道的經濟學思維
什麼才叫地道的經濟學思維?以真實生活為本才叫地道的經濟學思維。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的貢獻,模型、統計、方程式,而這有個負面結果就是,它的內容,它的研究跟真實生活越來越遠。
這裡要說到一個人叫戴爾德利 麥克洛斯基。他喜歡做女孩穿女孩的衣服,直到他50歲的時候,才發現變性是可能的,不是那麼難,不是他就決定變性。
他交友廣泛,有很多朋友是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他當時考慮朋友對他的這個決定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結果那些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比較多持否定的態度,總的來說這兩門學科是比較看重人的身份認定的。
而經濟學家則普遍比較寬容,因為經濟學向來是主張我們只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至於人的偏好是什麼,偏好是怎麼來的,是好是壞我們不關心。
麥克洛斯基有部作品叫做《經濟學家的邪惡和資本家的美德》書中他狠狠地批評了經濟學裡面的數學應用。包括第1位,第2位以及第12位諾獎獲得者。
他批評第1位諾獎獲得者丁伯根,丁伯根創立了社會改造工程學,這門學問把人類社會等同於物理世界,以為改造人類社會,跟改造物理世界一樣容易。
而實際上,任何政策人都是有對策的,我們不能夠像改造物理世界那樣設計,改造人類社會,因為人總是會有反應的,社會發展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批評第2位諾獎獲得者保羅 薩穆爾森,黑板經濟學,遠離真實世界。薩繆爾森是正式把數學模型引入經濟學分析當中,使經濟學更科學,更結構化,更優雅。
他寫了一本書叫《經濟學》預測蘇聯經濟很快會追上美國。現實是1989年蘇聯解體,真相大白,根本沒有辦法跟美國的經濟相提並論,他本人並沒有去過蘇聯,對蘇聯的真實生活並不了解。
這件事有個很大的警醒,就是我們在處理數字時,要建立優雅的數學模型時,不要忘記真實生活是怎麼樣的。
象牙塔里的東西,如果跟真實生活對不上號,那出錯的一定是象牙塔里的東西,而不是真實生活。我們一定要避免脫離實際的錯誤。
批評第12位獲獎者勞倫斯 克萊因,他創立了計量經濟學。在統計學裡我們有所謂的統計結果是否顯著的問題,這種顯著性是數學性質,是一種統計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一定機率要求的問題,這個數字本身跟人文意義上的是否重要,不是一回事。
比如最低工資提高一美元會增加1‰的失業機會,這1‰到底是多還是少?幾萬人、幾十萬人失業到底重要還是不重要?科學本身、數學本身、統計學本身是回答不出的,你必須加上人文的價值才能作出判斷。
再比如醫學研究表明,如果讓新生兒在醫院多住一天,新生兒得黃疸的機會就會下降3‰,那到底應不應該讓所有新生兒在醫院多住一天呢?這是個人文判斷的問題。
保險公司說不應該,因為沒有理由,為了避免三個新生兒患上黃疸,就上997位母親和他們的孩子在醫院多住一個晚上,這樣的話成本太高了。
無論決定對錯,都是一個加上人文價值的判斷,我們不能夠以為數學的顯著性本身就能夠解決,就能夠代替人文價值的重要性。
人類在過去200年經濟高速增長,到底發生了什麼?不是因為有人剝削,因為剝削只能解釋財富轉移,不能解釋財富增長;也不只是單純的投資,因為只要把錢聚在一塊就能增長,過去也有很多人聚財,之後也沒有出現這樣的經濟增長。
其實真正力量是創新,是企業家精神,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是商人節儉,遵守合約,精益求精,服務用戶的美德,而這些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在傳統經濟學體系分析裡面是找不到位置的。
麥克洛斯基主張,我們要在經濟分析中加入這些不容易觀察,不容易刻畫,不容易衡量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我們正在經歷的長久的經濟發展。
問題:回憶一下曾經看過的學過的經濟學理論,跟真實生活經驗相衝突的,看上去很好,實際上是無用的?
比如流傳很廣的理性人假設。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決策不是這樣的,非常感性,有時甚至任性,充滿不確定。
而阿爾欽說,經濟學不關心人到底是不是理性,研究的是生存的規律,這是一個更堅實的基礎。
謝謝欣賞,觀點來自《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